中药材 竻慈姑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竻慈姑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竻慈姑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天河芋、勒茹茹、水刺芋、水竻钩、勒蒙、竻芋、竻藕、勒慈茹、勒芋、巧南、野茨茹、山茨茹、水勒芋、有勒慈姑、旱慈姑
英文名:Rhizome of Spiny Lasia Spinyelephantsear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刺芋的根茎或全草。
化学成分:根茎含水麦冬甙(triglochinin),及酚类,氨基酸,有机酸和糖。
汉语拼音:Lè Cí Gū
原形态:刺芋,年生有刺常绿草本,高达1m。根茎横走,圆柱形,粗可达4cm,灰白色,多少具皮刺,节间长2-5cm,须根纤维状,多分枝,节部环状,稍膨大。叶柄长于叶片,长20-50cm;叶片形状多变,幼株上的戟彬,长6-10cm,宽9-10cm,至成年植株过渡为鸟足-羽状深裂,长、宽20-60cm,表面绿色,背面淡绿且脉上疏生皮刺;基部弯缺宽短,稀截平;侧裂片2-3,线状披针形,或长圆状坡外形,多少渐尖,向基部渐狭,最下部的裂片再3裂,小裂片长15-20cm,宽2-3cm。花序柄长20-35cm;佛焰苞长15-30cm,管部长3-5cm,檐部长25cm,上部螺状旋转;肉穗花序圆柱形,钝,长2-4cm,黄绿色。果序长6-8cm,粗3-3.5cm;浆果倒卵圆状,顶部四角形,长达1cm,先端通常密生小疣状突起。种子长5mm,粗3.5mm。花期9月,果到年2月成熟。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30m以下的田边、沟旁、阴湿草丛、竹丛中。
性味:味苦;辛;性凉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研末调敷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利湿;解毒消肿;健胃消食。主热病口渴;岳热咳嗽;小便黄赤;肾炎水肿;白带;风湿痹痛;跌打肿痛;慢性胃炎;消化不良;小儿头疮;胎毒;痄腮;淋巴结结核;痈肿疮疖;毒蛇咬伤
各家论述:1.《岭南采药录》:解毒。烂头、烂脚,煎水洗之;小儿胎毒、烂肉,煎水洗及为末掺之。
归经:心;肺;膀胱经
出处: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。
性状:干燥根茎圆柱状,表皮棕褐色,有隆起结节及锐利的硬刺,节间长约6-7cm。有残留侧根痕及向里卷曲的叶柄基部。药材多切成斜片状,断面灰白色或粉红色,粉性,有许多棕色小点。味麻辣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天河芋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刺芋(《广州植物志》),水竻钩(《陆川本草》),勒蒙、竻芋、竻藕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。
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刺芋的根茎。夏、秋采收,洗净,晒干或切片晒干。
化学成分:根茎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氨基酸、有机酸、糖。
汉语拼音:Lè Cí Gū
原形态:有刺草本。根茎圆柱形,径约2.5厘米,有结节及硬刺,旁生侧根。叶革质,长15~45厘米,幼时戟形或箭形,而有阔或狭的基生裂片,老时常宽甚于长,羽状深裂,基部心形,裂片披针形,长渐尖,有主脉1条,沿背脉有刺;叶柄圆柱形,长60~120厘米,有刺,基部有鞘。佛焰苞长20~35厘米,血红色。旋扭状,仅基部张开;肉穗花序长约2.5厘米,结果时5~10厘米,宽约2.5厘米,密花;花两性,由上及下开放。浆果倒圆锥形,有棱5~6,如葡萄状。花期夏月。
资源分布:生于阴湿山谷、泽地、池塘。分布广东、广西等地。产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:①《陆川本草》:"性凉,味淡。"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,利尿,解毒。治热病口渴,肺热咳嗽,小便黄赤,皮肤热毒。
出处:《岭南采药录》
性状:干燥根茎圆柱状,表皮棕褐色,有隆起结节及锐利的硬刺,节间长约6~7厘米。有残留侧根痕及向里卷曲的叶柄基部。药材多切成斜片状,断面灰白色或粉红色,粉性,有许多棕色小点。味麻辣。
摘录出处④: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竻慈姑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