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禾虫

汉语拼音:Hé Chónɡ 别名:沙虫、沙蚕、海蝗蚓 性味:《本草求原》:甘,温,无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禾虫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禾虫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禾虫的功效_禾虫的用量和禁忌_禾虫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沙虫、沙蚕、海蝗蚓

英文名:standing grain worm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ylorrhychus heterochaetus(Quatrefages).

药材基源:为沙蚕科动物疣吻沙蚕的全体。

采收和储藏:春季至秋季于沿海河口或稻田中采捕。捕得后置沸水中烫死,捞起晒干,亦可鲜用。

化学成分:全体含蛋白质,如无脊血红蛋白(erythrocruorine) ,由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2000、22000、23500、54000亚单位组成,总相对分子质量约 3.636×106另含肽类、氨基酸、色素、脂类。

汉语拼音:Hé Chónɡ

原形态:疣吻沙蚕,体细长稍扁,长40-223mm,宽3-5mm,体节可至156个。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,后面稍带红色,背中央浅红色。头略呈六角形,头部亦称口前叶,生于围口节前,头部腹面中央有口,有触须4对,触角和触手各2个,头背面两侧各有2个眼。吻很大,能翻出或缩入口内,吻前端有1对浅黄色甲壳质大颚,颚的内缘有齿突16个。吻分前、后两部,每部又分2个小区。吻上仅具软的乳突;背面前部的中区,即Ⅰ区有1个;Ⅱ区不明显。腥面前部的中区,即Ⅲ和Ⅳ两区有不规则排列的乳头状小突起15-16个。背面后部的中区,即Ⅴ、Ⅵ两区有4个明显的大乳突。躯干由许多结构完全相同的体节组成,每节两侧的疣足结构较复杂。本种疣足的主要特征是背叶仅具一个下舌(腹舌);无上舌(背舌)。第Ⅰ、第Ⅱ两体节的背叶上无刚毛。疣足的基部具有1个背须和1个腹须。躯干区具分布的复型刚毛,共有3种:Ⅰ端节为长刀形,一边具细齿,基节为等齿型;Ⅱ端节相同,基部为异齿型;Ⅲ端节为短镰刀型,基节为异齿型。肛区的肛节有小肛须1对。

生态环境:生活于淡水或咸淡水水域,栖息于泥质或泥沙质底的浅海、河口或稻田中。在生殖期常游于水面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地。

性味:味甘;性温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5-10条。

功效与作用:补脾胃;益气血;利水消肿。主脾胃虚弱;泄泻;贫血;水肿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拾遗》:补脾胃,生血,利湿,行小便。
2.《本草求原》:暖胃,补气,少加醋良。

用药禁忌:疮疡勿食,能作脓。

归经:脾;胃经

出处:出自《纲目拾遗》:禾虫,闽、广、浙沿海滨多有之,形如蚯蚓,闽人以蒸蛋食,或作膏食,饷客为馐,云食之补脾健胃。《广志》,夏暑雨,禾中蒸郁而生虫,或稻根腐而生虫。大者如箸许,长至丈,节节有口,生青,熟红黄,霜降前禾熟,则虫亦熟。以初一、二及十五、六乘大潮断节而出,浮游田上,网取之。得醋则白浆自出,以白米泔滤过,蒸为膏,甘美益人。

注意:疮疡勿食,能作脓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沙蚕科动物疣吻沙蚕的全体。

汉语拼音:Hé Chónɡ

原形态:体细长稍扁,长40~80毫米,宽约5毫米,全体有60多个体节。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,后面稍带红色,背中央浅红色。头略呈六角形,有大眼2对。头部腹面中央有口,有触须4对,触角和触手各2个。吻分前后两部,每部又分3小区,吻无小齿,而有软突起,Ⅰ、Ⅱ区小突起不显,Ⅲ、Ⅳ区有柱状小突起约20个,Ⅴ、Ⅵ区有4个大突起。深绿色,两旁有小突起1~2个,Ⅶ、Ⅷ区前缘有一排大突起。体节两旁均有疣足,第4对起有少数刚毛。体中部的疣足,背须有大基叶,腹须同长,基叶不显,背肢较小,其腹侧有一舌状叶,刚毛多而长,大多成桨状。肛节有小肛须1对。

资源分布:栖于沿海、河口或稻田中。分布广东、福建、上海等地。

性味:《本草求原》:"甘,温,无毒。"

功效与作用:①《纲目拾遗》:"补脾胃,生血,利湿,行小便。"
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
注意:①《纲目拾遗》:"疮疡勿食,能作脓。"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沙蚕科动物疣吻沙蚕的全体。

原形态:体细长稍扁,长40~80毫米,宽约5毫米,全体有60多个体节。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,后面稍带红色,背中央浅红色。头略呈六角形,有大眼2对。头部腹面中央有口,有触须4对,触角和触手各2个。吻分前后两部,每部又分3小区,吻无小齿,而有软突起,Ⅰ、Ⅱ区小突起不显,Ⅲ、Ⅳ区有柱状小突起约20个,Ⅴ、Ⅵ区有4个大突起。深绿色,两旁有小突起1~2个,Ⅶ、Ⅷ区前缘有一排大突起。体节两旁均有疣足,第4对起有少数刚毛。体中部的疣足,背须有大基叶,腹须同长,基叶不显,背肢较小,其腹侧有一舌状叶,刚毛多而长,大多成桨状。肛节有小肛须1对。

资源分布:栖于沿海、河口或稻田中。分布广东、福建、上海等地。

性味:《本草求原》:甘,温,无毒。

功效与作用:①《纲目拾遗》:补脾胃,生血,利湿,行小便。
②《本草求原》:暖胃,补气,少加醋良。

用药禁忌:①《纲目拾遗》:疮疡勿食,能作脓。
②《本草求原》:发疮疥。有湿食之则腹滞痛。喘嗽人忌。
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禾虫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