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竹鱼

汉语拼音:Zhú Yú 别名:足鱼(《医林纂要》),野鲮鱼(《中国经济动物志·淡水边类》)。 性味:《医林纂要)):"甘,温。"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竹鱼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竹鱼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竹鱼的功效_竹鱼的用量和禁忌_竹鱼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足鱼

英文名:dace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inilabeo decorus decorus(Peters)[Labeo decorus Peters]

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野鲮鱼的肉。

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后,除去鳞片及内脏,洗净,鲜用。

化学成分:肌肉含核苷酸(nucleotide),次黄嘌呤(hypoxanthine),三甲胺(trimethylamine),17种氨基酸。

汉语拼音:Zhú Yú

原形态:野鲮鱼,体长稍侧扁,长约40cm。吻端钝圆,口下位,呈新月形,吻向前突出,吻皮向下包,与上唇边缘相平,唇后沟完全,上颌吻皮的边缘薄而平整,无缺刻,吻部具较多白色较大的珠星状突起,近口角处的上唇有很密集细齿状的波纹。须2对,但吻须有时退化。下咽齿3行。鳞大。侧线鳞43(7/6)46。背鳍3,10-13,无硬刺,起点在腹鳍之前。臀鳍3,5。体背青黑色,北及两侧鳞片有紫绿色闪光,并常杂有红点。腹部白色带黄,各鳍灰黑色。

生态环境: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河流和溪流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上游和中游的支流上游,以及珠江上游等地。

性味:味甘;性温

用法用量:内服:煮食,100-200g。

功效与作用:益气;除湿。主久病体虚;腰腿疼痛

各家论述:《纲目》:和中益气,除湿气。竹鱼,出桂林、汀、漓诸江中。状如青鱼,大而少骨刺,色如竹色,青翠可爱,鳞下间以朱点。味如鳜鱼肉,为广南珍品。

归经:脾;胃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足鱼(《医林纂要》),野鲮鱼(《中国经济动物志・淡水边类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野鲮鱼的肉。

原形态:体长,稍侧扁,长约40厘米。吻端钝圆,口下位,呈新月形,吻向前突出,吻皮向下包,与上唇边缘相平,唇后沟完全,上颌吻皮的边缘薄而平整,无缺刻,吻部具多数白色较大的珠星状突起,近口角处的上唇有很密集细齿状的波纹,上颌为上唇所包。下唇与下颌分离,下唇的边缘亦呈细齿状,其游离部分的内缘有许多小突起。须2对,但吻须有时退化。下咽齿3行。鳞大,侧线鳞43~46。背鲭Ⅲ10~13,无硬刺,起点在腹鲭之前。臀鳍Ⅲ5。体背部青黑色带绿,背部及两侧鳞片均有紫绿色金属闪光,并常杂有红点,腹部白色带黄,各鳍灰黑色。
一般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河流及山涧溪流中。主要以青苔、硅藻、丝状藻等藻类为食,产卵期5~6月。

资源分布:分布长江上游和中游的支流上游,以及珠江上游等处。

性味:《医林纂要)):甘,温。

功效与作用:《纲目》:和中益气,除湿气。

出处:《纲目》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足鱼(《医林纂要》),野鲮鱼(《中国经济动物志·淡水边类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野鲮鱼的肉。

汉语拼音:Zhú Yú

原形态:体长,稍侧扁,长约40厘米。吻端钝圆,口下位,呈新月形,吻向前突出,吻皮向下包,与上唇边缘相平,唇后沟完全,上颌吻皮的边缘薄而平整,无缺刻,吻部具多数白色较大的珠星状突起,近口角处的上唇有很密集细齿状的波纹,上颌为上唇所包。下唇与下颌分离,下唇的边缘亦呈细齿状,其游离部分的内缘有许多小突起。须2对,但吻须有时退化。下咽齿3行。鳞大,侧线鳞43~46。背鲭Ⅲ10~13,无硬刺,起点在腹鲭之前。臀鳍Ⅲ5。体背部青黑色带绿,背部及两侧鳞片均有紫绿色金属闪光,并常杂有红点,腹部白色带黄,各鳍灰黑色。

资源分布:分布长江上游和中游的支流上游,以及珠江上游等处。

性味:《医林纂要)):"甘,温。"

功效与作用:《纲目》:"和中益气,除湿气。"

出处:《纲目》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竹鱼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