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樟树皮

汉语拼音:Zhānɡ Shù Pí 别名:香樟树皮、樟皮、樟木皮 性味:辛;温;苦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樟树皮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樟树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樟树皮的功效_樟树皮的用量和禁忌_樟树皮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香樟树皮、樟皮、樟木皮

英文名:Bark of Camphortree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nnamomum camphora (L.) Presl[Laurus camphora L.]
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樟的树皮。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剥取树皮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
化学成分:树皮含左旋-表儿茶精(epicatechin),右旋-表儿茶精,原矢车菊素(procyanidins)B1、B2、B7、C1及桂皮鞣质Ⅰ(cinnamtanninⅠ),还含丙酸(propionic acid),丁酸(butyric acid),戊酸(valeric acid),已酸(caproic acid),辛酸(caprylic acid),癸酸(capric acid),月桂酸(lauric acid)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及肉豆蔻烯酸(myristoleic acid)等。

汉语拼音:Zhānɡ Shù Pí

原形态:樟,常绿乔木,高20-30m。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,纵裂;小枝淡褐色,光滑;枝和叶均有樟脑味。叶互生,革质,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,长6-12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阔楔形,全缘或呈波状,上面深绿色有光泽,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,无毛,幼叶淡红色,脉在基部以上3出,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;叶柄长2-3cm。圆锥花序腋生;花小,绿白色或淡黄色,长约2mm;花被6裂,椭圆形,长约2mm,内面密生细柔毛;能育雄蕊9,花药4室;子房卵形,光滑无毛,花柱短;柱头头状。核果球形,宽约1cm,熟时紫黑色,基部为宿存、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。花期4-6月。果期8-11月。

生态环境:栽培或野生于河旁,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。

资源分布: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树皮表面光滑,黄褐色、灰褐色或褐色,有纵裂沟缝。有樟脑气,味辛苦。

性味:辛;温;苦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或浸酒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除湿;暖胃和中;杀虫疗疮。主风湿痹痛;胃脘疼痛;呕吐泄泻;脚气肿痛;跌打损伤;疥癣疮毒;毒虫螫伤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拾遗》:治天行温疫,湿毒流注,浴疥癣,洗脚气。
2.《陆川本草》:行气,消肿,止痛,止泻。治胃病,腹泻,肿胀。
3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祛风化痰,杀虫。治寒性风湿骨痛,胃病。外治跌打扑伤,散毒行气,止痛。

归经:脾;胃;肺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
附方:①治霍乱上吐下泻:樟树皮一把。水煎,温服。(《养素园传信方》)②治心疼:香樟树皮,取时去面上黑色者,用内第二层皮,捣碎,煎汤服。(《玉局方》)③治风湿关节痛:樟树二重皮(鲜)、地胆草鲜根各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④治湿气脚肿:樟木皮一斤,蛤X半斤’,杉木皮一斤。煎汤熏洗。(《陆川本草》)⑤治酒醉:樟树皮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⑥治麻疹后皮肤瘙痒:樟树皮(鲜)水煎洗浴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性状:性状鉴别 树皮表面光滑,黄褐色、灰褐色或褐色,有纵裂沟缝。有樟脑气,味辛苦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香樟树皮(《玉局方》),樟皮(《纲目拾遗》),樟木皮(《生草药手册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樟的树皮,全年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
原形态:植物形态详樟木条。

性味:《陆川本草》:辛,温,味苦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行气,止痛,祛风湿。治吐泻,胃痛,风湿痹痛,脚气,疥癣,跌打损伤。
①《纲目拾遗》:治天行温疫,湿毒流注,浴疥癣,洗脚气。
②《陆川本草》:行气,消肿,止痛,止泻。治胃痛,腹泻,肿胀。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祛风化痰,杀虫。治寒性风湿骨痛,胃痛。外治跌打扑伤,散毒行气,止痛。

用药禁忌: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孕妇忌服。
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
附方:①治霍乱上吐下泻:樟树皮一把。水煎,温服。(《养素园传信方》)
②治心疼:香樟树皮,取时去面上黑色者,用内第二层皮,捣碎,煎汤服。(《玉局方》)
③治风湿关节痛:樟树二重皮(鲜)、地胆草鲜根各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④治湿气脚肿:樟木皮一斤,蛤X半斤,杉木皮一斤。煎汤熏冼。(《陆川本草》)
⑤治酒醉:樟树皮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⑥治麻疹后皮肤瘙痒:樟树皮(鲜)水煎洗浴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香樟树皮、樟皮、樟木皮

英文名:Bark of Camphortree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nnamomum camphora (L.) Presl[Laurus camphora L.]
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樟的树皮。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剥取树皮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
化学成分:树皮含左旋-表儿茶精(epicatechin),右旋-表儿茶精,原矢车菊素(procyanidins)B1、B2、B7、C1及桂皮鞣质Ⅰ(cinnamtanninⅠ),还含丙酸(propionic acid),丁酸(butyric acid),戊酸(valeric acid),已酸(caproic acid),辛酸(caprylic acid),癸酸(capric acid),月桂酸(lauric acid)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及肉豆蔻烯酸(myristoleic acid)等。

汉语拼音:Zhānɡ Shù Pí

原形态:樟,常绿乔木,高20-30m。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,纵裂;小枝淡褐色,光滑;枝和叶均有樟脑味。叶互生,革质,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,长6-12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阔楔形,全缘或呈波状,上面深绿色有光泽,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,无毛,幼叶淡红色,脉在基部以上3出,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;叶柄长2-3cm。圆锥花序腋生;花小,绿白色或淡黄色,长约2mm;花被6裂,椭圆形,长约2mm,内面密生细柔毛;能育雄蕊9,花药4室;子房卵形,光滑无毛,花柱短;柱头头状。核果球形,宽约1cm,熟时紫黑色,基部为宿存、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。花期4-6月。果期8-11月。

生态环境:栽培或野生于河旁,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。

资源分布: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树皮表面光滑,黄褐色、灰褐色或褐色,有纵裂沟缝。有樟脑气,味辛苦。

性味:辛;温;苦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或浸酒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除湿;暖胃和中;杀虫疗疮。主风湿痹痛;胃脘疼痛;呕吐泄泻;脚气肿痛;跌打损伤;疥癣疮毒;毒虫螫伤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拾遗》:治天行温疫,湿毒流注,浴疥癣,洗脚气。
2.《陆川本草》:行气,消肿,止痛,止泻。治胃病,腹泻,肿胀。
3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祛风化痰,杀虫。治寒性风湿骨痛,胃病。外治跌打扑伤,散毒行气,止痛。

归经:脾;胃;肺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
附方:①治霍乱上吐下泻:樟树皮一把。水煎,温服。(《养素园传信方》)②治心疼:香樟树皮,取时去面上黑色者,用内第二层皮,捣碎,煎汤服。(《玉局方》)③治风湿关节痛:樟树二重皮(鲜)、地胆草鲜根各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④治湿气脚肿:樟木皮一斤,蛤X半斤’,杉木皮一斤。煎汤熏洗。(《陆川本草》)⑤治酒醉:樟树皮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⑥治麻疹后皮肤瘙痒:樟树皮(鲜)水煎洗浴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性状:性状鉴别 树皮表面光滑,黄褐色、灰褐色或褐色,有纵裂沟缝。有樟脑气,味辛苦。

注意: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孕妇忌服。"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樟树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