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佛手柑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佛手柑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佛手柑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佛手(《中馈录)),佛手香橼(《闽书》),蜜筩柑(《黔书》),蜜罗柑(《古州杂记》),福寿柑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五指柑(旷西中药志》)。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。秋季果实呈浅绿色或稍带黄色时采收。摘下后晾3~5天,待水分大部蒸发,纵切5~10毫米厚的薄片,晒干或阴干,或以低温烘干,密闭贮存,防止香气散失。
化学成分:干的果实中含柠檬油素0.007%;还含痕量的香叶木甙和橙皮甙。
汉语拼音:Fó Shǒu Gān
原形态:常绿小乔木或灌木,高3~4米。枝上有短而硬的刺,嫩枝幼时紫红色。叶大,互生;长椭四形或矩圆形,长8~15厘米,宽3.5~6.5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阔楔形,边缘有锯齿;叶柄短、无翼,圆锥花序或为腋生的花束;雄花较多,丛生,直径3~4厘米,萼杯状,先端5裂;花瓣5,内面白色,外面淡紫色,雄蕊30以上;雌花子房上部渐狭,10~13室,花柱有时宿存。柑果卵形或矩圆形,长10~25厘米,顶端分裂如拳,或张开如指,外皮鲜黄色,有乳状突起,无肉瓤与种子。花期夏季。
资源分布:栽培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、四川、浙扛、安徽等地。
性味:辛苦酸,温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8~3钱;或泡茶。
功效与作用:治疗小儿传染性肝炎:1~3岁每日取陈佛手10~15克,3~5岁15~20克,5~7岁20~25克,7~10岁30克;加败酱草每日每岁1克,10岁以上每2岁增加1克,水煎10~15分钟,分3次服。7~10天为一疗程。治疗64例,平均4~5天黄疸消失,精神及食欲转佳。
归经:入肝、胃经。
出处:《滇南本草》
附方:①治痰气咳嗽:陈佛手二至三钱。水煎饮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性状:①鲜佛手
炮制:拣去杂质,用水喷润后,切碎,晒干。
注意:阴虚有火,无气滞症状者慎服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佛手(《中馈录)),佛手香橼(《闽书》),蜜c柑(《黔书》),蜜罗柑(《古州杂记》),福寿柑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五指柑(旷西中药志》)。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。秋季果实呈浅绿色或稍带黄色时采收。摘下后晾3~5天,待水分大部蒸发,纵切5~10毫米厚的薄片,晒干或阴干,或以低温烘干,密闭贮存,防止香气散失。
原形态:常绿小乔木或灌木,高3~4米。枝上有短而硬的刺,嫩枝幼时紫红色。叶大,互生;长椭四形或矩圆形,长8~15厘米,宽3.5~6.5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阔楔形,边缘有锯齿;叶柄短、无翼,圆锥花序或为腋生的花束;雄花较多,丛生,直径3~4厘米,萼杯状,先端5裂;花瓣5,内面白色,外面淡紫色,雄蕊30以上;雌花子房上部渐狭,10~13室,花柱有时宿存。柑果卵形或矩圆形,长10~25厘米,顶端分裂如拳,或张开如指,外皮鲜黄色,有乳状突起,无肉瓤与种子。花期夏季。
资源分布:栽培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、四川、浙扛、安徽等地。
性状鉴别:①鲜佛手
下部圆形,近柄处略窄,有残留果柄或柄痕。上部分枝,为圆柱形,如手指状,屈伸不一,长短参差,一般长12~16厘米,顶端稍尖或扭曲,外皮橙黄色或绿褐色,有纵横不整的深皱,及稀疏的疣状突起,较平坦的地方可见到细密的窝点,皮厚1.5~4毫米许,内面果肉类白色或黄白色,中心有两条纵行筋络状条纹,直达顶端,质较软而韧,气芳香,味酸苦。
②佛手片
㈠川佛手,片小质厚,不平整,质较坚,易折断,长4~6厘米,宽约3厘米,绿边白肉,稍有黄色花纹,气清香,浓郁。㈡广佛手,片大质薄,多皱,长6~10厘米,宽3~6厘米,厚1~2毫米,黄边白肉,花纹明显,气味较淡薄。以片大、绿皮白肉、香气浓厚者为佳。
主产四川、广东。此外,福建、浙江、安徽、云南等地亦产。
性味:辛苦酸,温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性温,味甘微辛。
②《纲目》:辛酸,无毒。
⑧《本经逢原》:辛苦甘,温,无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8~3钱;或泡茶。
功效与作用:理气,化痰。治胃痛,胁胀,呕吐,噎膈,痰饮咳喘,并能解酒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补肝暖胃,止呕吐,消胃寒痰,治胃气疼痛。止面寒疼,和中行气。
②《纲目》:煮酒饮,治痰气咳嗽。煎汤,治心下气痛。
③《本经逢原》:专破滞气。治痢下后重,取陈年者用之。
④《本草再新》:治气舒肝,和胃化痰,破积,治噎膈反胃,消Y瘕瘰疬。
⑤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醒胃豁痰,辟恶,解酲,消食止痛。
用药禁忌:阴虚有火,无气滞症状者慎服。
归经:入肝、胃经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入肝、胃二经。
②《本草再新》:入肝、脾、胃三经。
③《本草撮要》:入手、足太阴经。
出处:《滇南本草》
附方:①治痰气咳嗽:陈佛手二至三钱。水煎饮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②治鼓胀发肿:香橼去瓤四两,人中白三两。共为末,空腹白汤下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③治妇女白带:佛手五钱至一两,猪小肠一尺。水煎服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佛手、佛手香橼、蜜筩柑、蜜罗柑、福寿柑、五指柑、手柑。
英文名:Finger Citron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。
化学成分:成熟佛手果实中含柠檬油素(citropten limettin),6,7-二甲氧基香豆精(6,7-dimethoxycoumarin),3,5,8-三羟基-4',7-二甲氧基黄酮门(3,5,8-trihydroxy-4',7-dimethoxy-flavone),柠檬苦素(limonin),闹米林(nomillin),胡萝卜甙(dau-cost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对-羟基苯丙烯酸(p-hydroxyphenylpropeno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琥珀酸(succinicacid),顺式-头-尾3,4,3’,4’-柠檬油素二聚体(cis-head-to-tail-limettin dimer),顺式-头-头-3, 4, 3’,4’-柠檬油素二聚体(cis-head-to-headh-limettin dimer),3,5,6-三羟基-4’,7-二甲氧基黄酮(3,5,6-trihydroxy-4’,7-dimethoxyflavone)及3,5,6-三羟基-7,3’,4’-三甲氧基黄酮(3,5,6-trihydroxy-7,3’,4’-trimethoxyfla-vone),还含痕量的香叶木甙(diosmin)和橙皮甙(hesperidin)。
汉语拼音:Fó Shǒu Gān
原形态:佛手柑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。老枝灰绿色,幼枝略带紫红色,有短而硬的刺。单叶互生;叶柄短,长3-6mm,无翼叶,无关节;叶片革质,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5-16cm,宽2.5-7cm,先端钝,有时微凹,基部近圆形或楔形,边缘有浅波状钝锯齿。花单生,簇生或为总状花序;花萼杯状,5浅裂,裂片三角形;花瓣5,内面白色,外面紫色;雄蕊多数;于房椭圆形,上部窄尖。柑果卵形或长圆形,先端分裂如拳状,或张开似指尖,其裂数代表心皮数,表面橙黄色,粗糙,果肉淡黄色。种子数颗,卵形,先端尖,有时不完全发育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10-12月。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热带、亚热带。
性状鉴别:理化鉴别 (1)取本品粉末少许进行微量升华,可得黄色针状或羽毛状结晶。结晶加95%乙醇溶解后滴于滤纸上,于紫外光灯下(254nm)检视有紫色荧光。(检查香豆精类化合物)(2)取本品0.5g,加乙醇适量浸提,滤过,滤液加镁粉少量,混匀,滴加浓盐酸数滴,溶液呈橙色。(检查黄酮类化合物)(3)取本品0.5已加5%冰醋酸适量浸提,滤过,滤液加溴水数滴,可见溴水褪色。(检查内酯类化合物)
性味:辛;苦;温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10g;或泡茶饮。
功效与作用:舒肝理气;和胃化痰。主肝气郁结之胁痛、胸闷;肝胃不和、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、暖气、恶心;久咳痰多
各家论述:1.《滇南本草》:补肝暖胃,止呕吐,消胃寒痰,治胃气疼痛,止面寒疼,和中行气。
归经:肝;胃;脾;肺经
出处:出自《滇南本草》。
性状:性状鉴别 果实卵形或长圆形,先端裂瓣如拳或指状,常皱缩或卷曲。外表面橙黄色、黄绿色或棕绿色,密布凹陷的窝点,有时可见细皱纹。内表面类白色,散有黄色点状或纵横交错的维管束。质硬而脆,受潮后柔软。气芳香,果皮外部昧辛微辣,内部味甘而后苦。以皮黄肉白、香气浓郁者为佳。
炮制:拣去杂质,用水喷润后,切碎,晒干。
注意:1.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佛手柑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