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栗荴

汉语拼音:Lì Fū 别名:栗子内薄皮、栗蓬内膈断薄衣 性味:甘;涩;性平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栗荴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栗荴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栗荴的功效_栗荴的用量和禁忌_栗荴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栗子内薄皮、栗蓬内膈断薄衣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的内果皮

汉语拼音:Lì Fū

原形态:落叶乔木,高15-20m。树皮暗灰色,不规则深裂,枝条灰褐色,有纵沟,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。冬芽短,阔卵形,被茸毛。单叶互生,叶丙长0.5-2cm,被细绒毛或近无毛;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8-18cm,宽5.5-7cm,先端渐尖或短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两侧不相等,叶缘有锯齿,齿端具芒状尖头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羽状侧脉10-17对,中脉上有毛;下面淡绿色,有白色绒毛,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序穗状,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,长9-20cm,被绒毛,淡黄褐色,雄花着生于花序上、中部,每簇具花3-5,雄蕊8-10;雌花无梗,常生于雄花序下部,外有壳斗状总,2-3(-5)朵生于总苞内,子房下位,花柱5-9,花柱5-9,花柱下部被毛。壳斗边刺直径4-6.5cm,密被紧贴星状柔毛,刺密生,每壳斗有2-3坚果,成熟时裂为4瓣;坚果直径1.5-3cm,深褐色,顶端被绒毛。花期4-6月,果期9-10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常栽培于海拔100-2500m的低山丘陵、缓坡及河滩等地带。

性味:甘;涩;性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吹咽喉;或外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散结下气;养颜。主骨鲠;瘰疬;反胃;面有皱纹。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
附方:①治栗子颈:栗蓬内膈断薄衣(栗荴),捣敷之。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②治骨鲠在咽:粟子内薄皮(栗荴)烧存性,研未,吹入咽中。(《纲目》)

性状:性状鉴别 内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块片,厚约1-1.5mm。外表面棕色,粗糙,内表面常与膜质的种皮粘连,淡棕色,平滑。质脆,易碎。气微,味微涩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栗的内果皮。

汉语拼音:Lì Fū

性味:《纲目》:"甘,平,涩,无毒。"

功效与作用:治瘰疬,骨鲠。

出处:《纲目》

附方:①治栗子颈:栗蓬内膈断薄衣(栗荴),捣敷之。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栗荴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