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鹧鸪菜

汉语拼音:Zhè Gū Cài 别名:美舌藻、岩头菜、岩衣、竹环菜、提藻、鲁堤菜、乌菜、驱虫菜、蛔虫菜、石疤 性味:咸;平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鹧鸪菜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鹧鸪菜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鹧鸪菜的功效_鹧鸪菜的用量和禁忌_鹧鸪菜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蛔虫菜、乌菜、石疤(《中国经济海藻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红叶藻科植物美舌藻的藻体。4~9月采收,洗净,除去杂质,鲜用或晒干用。

化学成分:全藻含L-α-海人草酸与一种甙"海人草素";尚分离出甾醇,主要为胆甾醇。

汉语拼音:Zhè Gū Cài

原形态:藻体丛生,长1~4厘米,紫色(干燥后黑色),叶状,扁平而窄细,不规则的叉状分歧,常自腹面的分歧点生出假根,借以附着于岩石上。节间为窄长椭圆形,节部缢缩。叶片的中央部位有长轴细胞,延伸至顶端,形成明显的中肋。中肋的分歧点常生出一些次生副枝。四分孢于囊集生于枝的上部。囊果球形,生于体上部腹面的中肋上。成熟期春、夏间。

资源分布:我国广东、福建、浙江沿海均有分布。

功效与作用:驱蛔:据1000余例的观察,排虫总有效率约为84~88%。其中60%以上的病例在服药后24小时内排出蛔虫,最早为3~6小时,最迟达3~5天。排虫次数1~5次不等。排出虫数最少1条,最多达114条,多数在1~10条之间。据部分病例观察,服药后虽有虫体排出,但一般不能完全排尽。曾对93例在服药后3周复查大便,结果均有蛔虫卵,但数目较治疗前减少。因此认为服药1次不能达到根治目的。根据排出虫体有死有活的情况,认为本品既有驱虫又有杀虫的作用,可能当药量少时仅使蛔虫遭受刺激而被驱出,但当药量较多,作用时间较长时即起杀虫作用。或认为当蛔虫受药物刺激后先起兴奋性扰动,后渐呈麻痹状态以致死亡。小孩肠道敏感性较高,在蛔虫受刺激起兴奋性乱动时,增强了肠道腺体分泌,从而促进了肠蠕动,致使蛔虫在短期内排出体外,所以在12岁以下儿童排出的蛔虫多数是活的,且大多数在24小时排出;年龄较大者由于大脑皮层抑制性增强,排粪渐趋定时,每日大便次数减少,这样蛔虫在肠道较久,有机会与药液保持长时间的接触,故排虫多在服药3日后,排出的虫体多数是死的,有的虫体表皮有破烂现象。用法:㈠干鹧鸪菜500克,水煎3次,滤液混合浓缩成500毫升。2~5岁每次5毫升,6~10岁10毫升,11~15岁15毫升,16岁以上20毫升。于当晚临睡前和次日早饭前,或上午9时和下午4时各服1次。㈡取新鲜美舌藻洗净,加盐、油调味炒作菜肴,或和鸡蛋炒食;亦可将其烘干研粉,与面粉和匀制成饼干服用。剂量:成人每次4两,8~16岁3两,4~8岁2两,1~4岁1两(均为鲜品)。个别病例仅服1两亦起作用,成人服2两驱出蛔虫者亦不少见。副作用:少数有腹部不适、腹痛、腹泻,呕吐、食欲不振及头晕。一般均较轻微。
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蛔虫菜、乌菜、石疤(《中国经济海藻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红叶藻科植物美舌藻的藻体。4~9月采收,洗净,除去杂质,鲜用或晒干用。

原形态:藻体丛生,长1~4厘米,紫色(干燥后黑色),叶状,扁平而窄细,不规则的叉状分歧,常自腹面的分歧点生出假根,借以附着于岩石上。节间为窄长椭圆形,节部缢缩。叶片的中央部位有长轴细胞,延伸至顶端,形成明显的中肋。中肋的分歧点常生出一些次生副枝。四分孢于囊集生于枝的上部。囊果球形,生于体上部腹面的中肋上。成熟期春、夏间。
繁生于温暖地区河口附近的中、高潮带的岩石上、防波堤以及红树皮的荫面。

资源分布:我国广东、福建、浙江沿海均有分布。

功效与作用:《纲目拾遗》:疗小儿腹中虫积,食之即下。
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美舌藻、岩头菜、岩衣、竹环菜、提藻、鲁堤菜、乌菜、驱虫菜、蛔虫菜、石疤

英文名:Zhegucai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loglossa leprieurii (Mont。) J. Ag.[Delesseria leprieurii Mont.]

药材基源:为红叶藻科植物美舌藻的藻体。

采收和储藏:4-9月采收,洗净,除去杂质,鲜用或晒干用。

化学成分:含α-海人草酸(α-kainic acid)及多种游离氨基酸。

汉语拼音:Zhè Gū Cài

原形态:藻体暗紫色,干 后黑色,薄膜质,匍匐丛生,高1-4cm,宽约1mm,叶状,扁平而窄细,二叉式分枝,枝节间狭长,节间有些缢缩,叶片中肋明显,延伸及顶,末端分叉,舌状披针形,中肋的分枝处常有次生副枝,其腹面有时生出假根状固着器。四分孢子囊四面锥形,沿中肋向两边集生。囊果圆球形,生于分枝上部及中肋腹面。

生态环境:生于高、中潮带的泥沙石上,尤其是海口附近的低盐度处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沿海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藻体黑色,扁平,叶状,长1-4cm;具有不规则叉状分枝,节间狭长,类圆形,节部缢缩。叶片中央有明显的中肋;中肋分枝点常有次生副枝,有时生出毛状根。膜质。气腥,味咸。

性味:咸;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鲜品30-60g;小儿酌减;或干品研末。当晚临睡前和次晨空腹两次分服。

功效与作用:驱虫杀虫。主蛔虫病

用药禁忌:凡低血压,孕妇慎用。

归经:肾;大肠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《漳浦县志》:鹏鸽菜,生海石中。散碎,色微黑,小儿食之能下腹中虫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藻体黑色,扁平,叶状,长1-4cm;具有不规则叉状分枝,节间狭长,类圆形,节部缢缩。叶片中央有明显的中肋;中肋分枝点常有次生副枝,有时生出毛状根。膜质。气腥,味咸。

炮制:去掉泥土,洗净。切制:除去杂质,晒干备用。

注意:凡低血压,孕妇慎用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鹧鸪菜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