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辣椒

汉语拼音:Là Jiāo 别名:番椒、秦椒(《群芳谱》),辣茄(《花镜》),辣虎(《药性考》),腊茄(《药检》),海椒、辣角(《遵义府志》),鸡嘴椒(《广州植物志》)。 性味:辛,热。
①《群芳谱》:味甚辣。
②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味辛,温,无毒。
③《食物宜忌》:辛苦,大热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辣椒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辣椒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辞典》

辣椒的功效_辣椒的用量和禁忌_辣椒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番椒、秦椒(《群芳谱》),辣茄(《花镜》),辣虎(《药性考》),腊茄(《药检》),海椒、辣角(《遵义府志》),鸡嘴椒(《广州植物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实。7~10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。

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茎高45~75厘米。单叶互生;叶片卵状披针形,长5~9.5厘米,宽1.5~2厘米,全缘,先端尖,基部渐狭,延入叶柄;叶柄长。花1~3朵,腋生,白色;萼广钟形,先端5齿;轮状花冠,径长9~15厘米,5裂,裂片长椭圆形,镊合状排列,较冠筒长;雄蕊5,有时6~7枚,插生于花冠近基部处,花药长圆形,纵裂;雌蕊1,子房2室,少数3室,花柱线状。浆果成熟后变为红色或橙黄色,形状与大小;经栽培后,变异很大,有长圆锥形、灯笼形或球形等;果梗长可至3.5厘米,直立或下垂,先端膨大,萼宿存。种子多数,扁圆形,淡黄色。花期6~7月。果期7~10月。

资源分布: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

性状鉴别:干燥成熟的果实,带有宿萼及果柄。果皮带革质,干缩而薄,外表鲜红色或红棕色,有光泽。内部空,由中隔分隔成2~3室,中轴胎座,每室有多数黄色的种子;种子扁平,呈肾形或圆形,直径达5毫米。气特殊,具催嚏性,味辛辣如灼。

性味:辛,热。
①《群芳谱》:味甚辣。
②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味辛,温,无毒。
③《食物宜忌》:辛苦,大热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入丸、散,3~8分。外用:煎水熏洗或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温中,散寒,开胃,消食。治寒滞腹痛,呕吐,泻痢,冻疮,疥癣。
①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消宿食,解结气,开胃口,辟邪恶,杀腥气诸毒。
②《百草镜》:洗冻瘃,浴冷疥,泻大肠经寒荨
③《药性考》:温中散寒,除风发汗,去冷癖,行痰逐湿。
④《食物宜忌》:温中下气,散寒除湿,开郁去痰,消食,杀虫解毒。治呕逆,疗噎膈,止泻痢,祛脚气。
⑤《药检》:能祛风行血,散寒解郁,导滞,止菪海擦癣。

各家论述:《纲目拾遗》:辣茄性热而散,亦能祛水湿。有小仆暑月食冷水,卧阴地,至秋疟发,百药罔效,延至初冬,偶食辣酱,颇适口,每食需此,又用以煎粥食,未几,疟自愈。良由胸膈积水,变为冷痰,得辛以散之,故如汤沃雪耳。

用药禁忌:阴虚火旺及患咳嗽、目疾者忌服。

归经:《纲目拾遗》:入心、脾二经。

出处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
附方:①治痢积水泻:辣茄一个。为丸,清晨热豆腐皮裹,吞下。(《医宗汇编》)
②治疟疾:辣椒子,每岁一粒,二十粒为限,一日三次,开水送服,连服三至五天。(吴县《单方验方选编》)
③治冻瘃:剥辣茄皮,贴上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④治毒蛇伤:辣茄生嚼十一、二枚,即消肿定痛,伤处起小泡,出黄水而愈。食此味反甘而不辣。或嚼烂敷伤口,亦消肿定痛。(《百草镜》)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番椒、辣茄、辣虎、腊茄、海椒、辣角、鸡嘴椒、红海椒、辣子、牛角椒、大椒、七姐妹、班椒

英文名:Hot Pepper, Caynne Pepper, Chilli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psicum annuum L.
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实。

采收和储藏:青椒一般以果实充分肥大,皮色转浓,果皮坚产而有光泽时采收;干椒可待果实成熟一次采收。可加工成腌辣椒、清酱辣椒、虾油辣椒。干椒可加工成干制品。

化学成分:辣椒果实含辣椒碱类成分,主要有辣椒碱(capsaicin),二氢辣椒碱(dihydrocapsaicin),去甲双氢辣椒碱(nordihydrocapsaicin)[1],高辣椒碱(homocapsaicin),高二氢辣椒碱(homodihydrocapsaicin),壬酰香草胺(nonoyl vanillylamide),辛酰香草酰胺(decoyl vanillylamide)[2]。还含多种低沸点和高沸点挥发性羧,如异丁酸(isobutyric acid),异戊酸(isovaleric aicd),正-戊酸(n-valeric acid),巴豆油酸(crotonic acid),顺式-2-甲基丁烯酸(tiglic acid),庚酸(enanthic acid),癸酸(capric acid),异癸酸(isodecanoic acid),丙酮酸(pyruvic acid),辛酸(caprylic acud)和月桂酸(lauric acid)等[3,4]。此外还含β-胡萝卜素(β-carotene),陷黄质(cryptoxanthin),玉米黄质(zeaxanthin),辣椒红素(capsan-thin),辣椒玉红素(capsorubin),堇黄质(violaxanthin)[4],茄碱(solanine),茄啶(solanidine)[5]及柠檬酸(citric acid),酒石酸(tau-taric acid),苹果酸(malic acid)等[2]。

汉语拼音:Là Jiāo

原形态:一年生或有根多年生草本,高40-80cm。单叶互生,枝顶端节不伸长而成双生或簇生状;叶片长圆状卵形、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4-13cm,宽1.5-4cm,全缘,先端尖,基部渐狭。花单生,俯垂;花萼杯状,不显着5齿;花冠白色,裂片卵形;雄蕊5;雌蕊1,子房上位,2室,少数3室,花柱线状。浆果长指状,先端渐尖且常弯曲,未成熟时绿色,成熟后呈红色,橙色或紫红色,味辣。种子多数,扁肾形,淡黄色。花、果期5-11月。

资源分布: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果产形状、大小因品种耐异。一般为长圆锥形而稍有弯曲,基部微圆,常有绿棕色,具5裂齿的宿萼及稍粗壮而或细直的果柄。表面光滑或有沟纹,橙红色、红色或深红色,具沟泽,果肉较厚。质较脆,横切面可见中轴胎座,有菲薄的隔膜将果实分实2-3室,内含多数黄白色,扁平圆形或倒卵形种子。干品果皮皱缩,暗红色,果肉干薄。气特异,催鄙性,味辛辣如灼。
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暗橙色或红橙色,味极辣。①外果皮细胞方形、多角形或不规则形,壁颇厚,略具壁孔。②中果皮薄壁细胞含众多油滴(新鲜粉末)及红色或黄色杂色体,

性味:味辛;性热

用法用量:内服:入丸、散,1-3g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或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温中散寒;下气消食。主胃寒气滞;脘腹胀痛;呕吐;泻痢;风湿痛;冻疮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拾遗》:辣茄性热而散,亦能祛水湿。有小童暑月食冷水,卧阴地,至秋疟发,百药罔效,延至初冬,偶食辣酱,颇适口,每食需此,又用以煎粥食,未几,疟自愈。良由胸膈积水,变为冷痰,得辛以散之,故如汤沃雪耳。
2.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消宿食,解结气,开胃口,辟邪恶,杀腥气诸毒。
3.《百草镜》:洗冻疮,浴冷疥,泻大肠经寒癖。
4.《药性考》:温中散寒,除风发汗,去冷癖,行痰逐湿。
5.《食物宜忌》:温中下气,散寒除湿,开郁去痰,消食,杀虫解毒。治呕逆,疗噎膈,止泻痢,祛脚气。

用药禁忌:阴虚火旺及患咳嗽、目疾者忌服。《药性考》:多食眩旋,动火故也。久食发痔,令人齿痛咽肿。

归经:归脾;胃经

出处: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;1.《药检》:辣茄,种种不一,入药惟取细长如象牙,又如人指者。作食料皆可用。
2.《遵义府志》:番椒,其形状有数种。长细似角者,名牛角海椒,细小如笔头,丛结尖仰者,名篡椒,二种尤辣。一种扁圆形,色或红或黄,味不甚辣,名柿椒。

附方:①治痢积水泻:辣茄一个。为丸,清晨热豆腐皮裹,吞下。(《医宗汇编》)②治疟疾:辣椒子,每岁一粒,二十粒为限,一日三次,开水送服,连服三至五天。(吴县《单方验方选编》)③治冻疮:剥辣茄皮,贴上。(《纲目拾遗》)④治毒蛇伤:辣茄生嚼十一、二枚,即消肿定痛,伤处起小泡,出黄水而愈。食此味反甘而不辣。或嚼烂敷伤口,亦消肿定痛。(《百草镜》)

性状:性状鉴别 果产形状、大小因品种耐异。一般为长圆锥形而稍有弯曲,基部微圆,常有绿棕色,具5裂齿的宿萼及稍粗壮而或细直的果柄。表面光滑或有沟纹,橙红色、红色或深红色,具沟泽,果肉较厚。质较脆,横切面可见中轴胎座,有菲薄的隔膜将果实分实2-3室,内含多数黄白色,扁平圆形或倒卵形种子。干品果皮皱缩,暗红色,果肉干薄。气特异,催鄙性,味辛辣如灼。

注意:阴虚火旺及患咳嗽、目疾者忌服。《药性考》:多食眩旋,动火故也。久食发痔,令人齿痛咽肿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辣子、辣角、牛角椒、红海椒、海椒、番椒、大椒、辣虎

药材基源: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.[C. annuum L.],以果实、根和茎枝入药。6~7月果红时采收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Là Jiāo

性味:果:辛、热。

用法用量:果1~3钱;根外用适量,煎水洗患处。

功效与作用:果:温中散寒,健胃消食。用于胃寒疼痛,胃肠胀气,消化不良;外用治冻疮,风湿痛,腰肌痛。
根:活血消肿。外用治冻疮。

用药禁忌: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,急性胃炎,肺结核以及痔疮或眼部疾病患者忌用。

注意: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,急性胃炎,肺结核以及痔疮或眼部疾病患者忌用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番椒、秦椒(《群芳谱》),辣茄(《花镜》),辣虎(《药性考》),腊茄(《药检》),海椒、辣角(《遵义府志》),鸡嘴椒(《广州植物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实。7~10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。

化学成分:果实所含辛辣成分为辣椒碱、二氢辣椒碱、降二氢辣椒碱、高辣椒碱、高二氢辣椒碱;壬酰香荚兰胺、辛酰香荚兰胺;色素为隐黄素、辣椒红素、微量辣椒玉红素、胡萝卜素;尚含维生素C、柠檬酸、酒石酸、苹果酸等。

汉语拼音:Là Jiāo

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茎高45~75厘米。单叶互生;叶片卵状披针形,长5~9.5厘米,宽1.5~2厘米,全缘,先端尖,基部渐狭,延入叶柄;叶柄长。花1~3朵,腋生,白色;萼广钟形,先端5齿;轮状花冠,径长9~15厘米,5裂,裂片长椭圆形,镊合状排列,较冠筒长;雄蕊5,有时6~7枚,插生于花冠近基部处,花药长圆形,纵裂;雌蕊1,子房2室,少数3室,花柱线状。浆果成熟后变为红色或橙黄色,形状与大小;经栽培后,变异很大,有长圆锥形、灯笼形或球形等;果梗长可至3.5厘米,直立或下垂,先端膨大,萼宿存。种子多数,扁圆形,淡黄色。花期6~7月。果期7~10月。

资源分布: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

性味:辛,热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入丸、散,3~8分。外用:煎水熏洗或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①治疗腰腿痛

各家论述:《纲目拾遗》:"辣茄性热而散,亦能祛水湿。有小仆暑月食冷水,卧阴地,至秋疟发,百药罔效,延至初冬,偶食辣酱,颇适口,每食需此,又用以煎粥食,未几,疟自愈。良由胸膈积水,变为冷痰,得辛以散之,故如汤沃雪耳。"

归经:《纲目拾遗》:"入心、脾二经。"

出处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
附方:①治痢积水泻:辣茄一个。为丸,清晨热豆腐皮裹,吞下。(《医宗汇编》)

性状:干燥成熟的果实,带有宿萼及果柄。果皮带革质,干缩而薄,外表鲜红色或红棕色,有光泽。内部空,由中隔分隔成2~3室,中轴胎座,每室有多数黄色的种子;种子扁平,呈肾形或圆形,直径达5毫米。气特殊,具催嚏性,味辛辣如灼。

注意:阴虚火旺及患咳嗽、目疾者忌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辣椒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