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儿茶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儿茶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儿茶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别名:儿茶膏、孩儿茶、黑儿茶
药材基源:为豆科金合欢属植物儿茶树Acacia catechu (L.) Willd.的干枝加水煎汁浓缩而成的干浸膏。
化学成分:含儿茶鞣酸20~50%,儿茶精(dcatechin,C15H14O6)2~20%及表儿茶酚(epicatechol)、粘液质、脂肪油、树胶及蜡等。
汉语拼音:ér Chá
原形态:落叶乔木,高6~13米。小枝细,有棘刺。叶为二回双数羽状复叶,互生;叶轴基部有棘针双生,扁平状;叶轴上着生羽片10~20对;每羽片上具小叶30~50对,小叶条形,两面被疏毛。8~9月开花,总状花序腋生,花萼基部连合成筒状,上部分裂,有疏毛;花瓣5,长披针形,黄色或白色;雄蕊多数,伸出花冠之外;雌蕊1,子房上位,长卵形。荚果扁而薄,连果梗长6~12厘米,宽1~2厘米,种子7~8粒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地区,海南岛有栽培。
性味:苦、涩,微寒。
用法用量:0.3~1钱;外用适量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化痰,敛疮止血。用于肺热咳嗽,咯血,腹泻,小儿消化不良;外用治疮疡久不收口,皮肤湿疹,口疮,扁桃体炎。
附方:(1)肺结核咯血:儿茶1两,明矾8钱,共研细末。每次0.1~0.2克,每日3次。中等量咯血(大咯血者不宜采用),每次服0.2~0.3克,每4小时1次。
性状:药材名儿茶膏,呈方形或不规则块状。表面黑色或棕褐色,平滑而稍有光泽,质脆,断面不整齐,内部棕红色。无臭,味涩,先苦后甜。
炮制:一般于12月至翌年3月,采收干枝,剥去外皮,劈成小块,置土钵或铜锅中加水煎煮,收集煎液过滤,滤液浓缩至糖浆状,冷却,倒入特制的模型中,即成儿茶膏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药材基源:本品为豆科合欢属植物儿茶树Acacia catechu(L. f.) Willd.的去皮枝、干的干燥煎膏。冬季采收枝、干,除去外皮,砍成大块,加水煎煮,浓缩,干燥。
汉语拼音:ér Chá
性状鉴别:(1) 本品粉末棕褐色。可见针状结晶及黄棕色块状物。
性味:苦、涩,微寒。
用法用量:1~3g,包煎,多入丸散服。外用适量。
功效与作用:收湿生肌敛疮。用于溃疡不敛,湿疹,口疮,跌扑伤痛,外伤出血。
归经:归肺经。
性状:本品呈方形或不规则块状,大小不一。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,光滑而稍有光泽。质硬,易碎,断面不整齐,具光泽,有细孔,遇潮有黏性。无臭,味涩、苦,略回甜。
炮制:除去杂质。用时打碎。
摘录出处④: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儿茶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