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茵芋

汉语拼音:Yīn Yù 别名:卑山共(《吴普本草》),莞草、卑共(《别录》),茵蓣(《千金方》),因预(《纲目》)。 性味:辛苦,温,有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茵芋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茵芋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茵芋的功效_茵芋的用量和禁忌_茵芋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卑山共(《吴普本草》),莞草、卑共(《别录》),茵蓣(《千金方》),因预(《纲目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茵芋的茎叶。

化学成分:叶含茵芋碱、茵芋甙、蔗糖。

汉语拼音:Yīn Yù

原形态:茵芋,又名:黄山桂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中树荫下。分布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福建、广西、广东、湖北等地。

性味:辛苦,温,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浸酒或入丸剂(生药一日量3~6分)。

功效与作用:治风湿痹痛,四肢挛急,两足软弱。

各家论述:①《纲目》:"《千金》、《外台》诸古方,治风痫有茵芋丸,治风痹有茵芋酒,治妇人产后中风有茵芋膏,风湿诸方多用之。茵芋、石南、莽草,皆古人治风妙品,而近世罕知,亦医家疏缺也。"

归经: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肝、肾。"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贼风,手足枯痹,四肢拘挛:茵芋、附子、天雄、乌头、秦艽、女萎、防风、防己、踯躅、石楠、细辛、桂心各一两。上十二味,切,以绢袋盛,清酒一斟渍之,冬七日,夏三日,春、秋五日。药成初服一合,日三,渐增之,以微痹为度。(《百病方》)

注意:本品有毒,内服宜慎。阴虚而无风湿实邪者禁用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卑山共、莞草、卑共、茵蓣、因预。

英文名:Stem aor leaf of Reeves Skimmia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Skimmia reevesiana Fort.2.Skimmia arborescens T.Anders.
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茵芋或乔木茵芋茎叶。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茎叶切段,晒干。

化学成分:茎皮和根含呋喃喹啉生物碱7-异戊烯氧基-γ-崖椒碱(7-isopentenyloxy-γ-fagarine),茵芋碱(skimmianine),单叶芸香品碱(haplopine),吴茱萸定碱(evodine),吴茱萸素(evoxine,茵芋宁碱(reevesianine) A,B;香豆精化合物7-异戊烯氧基-8-异戊烯基香豆精(7-isopentenyloxy-8-isopentenyl coumain),橙皮油内酯(aurapten),欧芹酚甲醚(osthol),异橙皮内酯(isomer-anzin),野栓翅芹素(pranferin),R-(-)-二氢山芹醇[R-(-)-columbianetin],伞形花内酯(umbelliferone),橙皮内酯水合物(meranzin hydrate)和茵芋甙(skimmin)。叶含茵芋甙和茵芋碱。

汉语拼音:Yīn Yù

原形态:1.茵芋 常绿灌木,高0.5-1m。全株有芳香。单叶互生,常集生于枝顶;叶柄长4-10mm,绿色或淡红色;叶片革质,具腺点,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稀为倒披针形,长7-11cm,宽2-3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或有有时中部以上有疏而浅的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主脉上密被短柔毛,下面淡绿色,主脉于上面稍隆起,侧卧不明显,无毛。花常为两性,白色,芳香;苞片小,卵形;萼片5,广卵形;花瓣5,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,长3-5mm,在花蕾时各瓣大小略有不等;雄蕊5,与花瓣等长或较长;子房上位,近圆球形,4-5室,花柱短,柱头头状。浆果状核果,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,长10-15mm,红色,有残存花萼。花期4-5月,果期10-12月。
2.乔木茵芋 常绿小乔木,高3-7m。单叶互生,常集生于枝顶;叶柄长1.2-2cm;叶片纸质,长圆形或为倒披针形,长8-18cm,宽2.5-6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干后表面中脉微凸,侧脉清晰,两面无毛。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,长2-4cm,花轴被徽柔毛;花为杂性;苞片小,广卵形;萼片5,卵形;花瓣5,白或黄色,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4-5mm;雄花的雄蕊较花瓣长,退化雌蕊长2-4mm,先端3深裂;两性花的雄蕊比花瓣略短;雌花的不育雄蕊比花瓣短,花丝细小,子房近圆球形,花柱长约1mm,柱头增大。浆果状核果,圆球形,直径6-8mm,黑色。花期4-6月,果期7-9月。

生态环境:1.生于树阴下。
2.生于海拔较高林下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华东、西南及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2.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
性味:辛;苦;性温;有毒

用法用量:内服:浸酒或入丸剂,0.9-1.8g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胜湿。主风湿痹痛;四肢挛急;两足软弱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《千金》、《外台》诸古方,治风痫有茵芋丸,治风痹有茵芋酒,治妇人产后中风有茵芋膏,风湿诸方多用之。茵芋、石南、莽草,皆古人治风妙品,而近世罕知,亦医家疏缺也。
2.《本经逢原》:茵芋大毒,世亦罕用。《本经》虽有治赢瘦如疟状一语,皆是五脏有邪气,心腹寒热所致,非能疗虚赢寒热也。其治关节风湿痹痛,是其正治。
3.《本经》: 主五藏邪气,心腹寒热赢瘦如疟状,发作有时,诸关节风湿痹痛。
4.《别录》:疗久风湿走四肢,脚弱。
5.《药性论》:治男子女人软脚毒风,拘急挛痛

用药禁忌:本品有毒,内服宜慎。阴虚而无风湿实邪者禁用。

归经:肝;肾

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1. 陶弘景:茵芋好者出彭城,今近道亦有。,取用之皆连细茎,方用甚稀,惟以合疗风酒散。
2.《本草图经》:茵芋出泰山川谷,今雍州、绛州、华州、杭州亦有之。春生苗高三、四尺,茎赤,叶似石榴而短厚,又似石楠叶,四月开细白花,五月结实。三月、四月、七月采叶连细茎阴干用,或云日干。
3.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:茵芋,有毒部位,果和叶,以叶含毒较烈。中毒症状:误食少量引

注意:本品有毒,内服宜慎。阴虚而无风湿实邪者禁用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黄山桂

药材基源:芸香科茵芋Skimmia reevesiana Fortune,以叶入药。

汉语拼音:Yīn Yù

资源分布:东南沿海各省至湖南、湖北、广西、贵州。

性味:苦,温。有毒。

用法用量:1~3钱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胜湿。主治顽痹拘急挛痛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卑山共(《吴普本草》),莞草、卑共(《别录》),茵蓣(《千金方》),因预(《纲目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茵芋的茎叶。

原形态:茵芋,又名:黄山桂。
常绿灌木,分枝,高约1米。叶常集生于枝顶,狭长圆形或长圆形,两端渐尖,长7~11厘米,宽2~3厘米,全缘,有时沿中部以上两侧边缘有疏浅缺刻,中脉在叶面浮凸,且密被微柔毛;叶柄长4~7毫米,淡红色。花常为两性,集生成顶生的圆锥花序;苞小,卵形;萼片5,广卵形;花瓣5,白色,有芳香,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,端圆或钝,在花蕾时各瓣大小略有不等;雄蕊与花瓣等长,花丝丝状,花药广椭圆形;子房近圆球形,4~5室,花柱短,柱头头状。果长圆形,长10~15毫米,红色,有残存萼片。花期4~5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中树荫下。分布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福建、广西、广东、湖北等地。

性味:辛苦,温,有毒。
①《本经》:味苦,温。
②《吴普本草》:微温,有毒。
③《药性论》:苦辛,有小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浸酒或入丸剂(生药一日量3~6分)。

功效与作用:治风湿痹痛,四肢挛急,两足软弱。
①《本经》:主五藏邪气,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,发作有时,诸关节风湿痹痛。
②《别录》:疗久风湿走四肢,脚弱。
③《药性论》:治男子女人软脚毒风,拘急挛痛。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一切冷风,筋骨怯弱羸颤,入药炙用。

各家论述:①《纲目》:《千金》、《外台》诸古方,治风痫有茵芋丸,治风痹有茵芋酒,治妇人产后中风有茵芋膏,风湿诸方多用之。茵芋、石南、莽草,皆古人治风妙品,而近世罕知,亦医家疏缺也。
②《本经逢原》:茵芋大毒,世亦罕用。《本经》虽有治羸瘦如疟状一语,皆是五脏有邪气,心腹寒热所致,非能疗虚羸寒热也。其治关节风湿痹痛,是其正治。

用药禁忌:本品有毒,内服宜慎。阴虚而无风湿实邪者禁用。

归经:《本草求真》:入肝、肾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贼风,手足枯痹,四肢拘挛:茵芋、附子、天雄、乌头、秦艽、女萎、防风、防己、踯躅、石楠、细辛、桂心各一两。上十二味,切,以绢袋盛,清酒一斟渍之,冬七日,夏三日,春、秋五日。药成初服一合,日三,渐增之,以微痹为度。(《百病方》)
②治风气积滞成脚气,常觉微肿,发则或痛:茵芋叶(锉,炒)、薏苡仁各半两,郁李仁(去皮、尖,微炒)一两,牵牛子三两(生取末一两半)。上研细末,炼蜜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五更姜枣汤下,未利加至三十丸,日三,快利为度,白粥补。(《本事方》茵芋丸)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茵芋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