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蜜环菌

汉语拼音:Mì Huán Jūn 别名:糖蕈、榛蘑、蜜色环菌、蜜蘑、栎菌、根索菌、根腐菌、栎蕈、小蜜环菌 性味:甘;平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蜜环菌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蜜环菌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蜜环菌的功效_蜜环菌的用量和禁忌_蜜环菌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糖蕈、榛蘑、蜜色环菌、蜜蘑、栎菌、根索菌、根腐菌、栎蕈、小蜜环菌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millariella mellea (Vahl.ex Fr.) Karst.[Agaricus melleus Vahl.ex Fr.]

药材基源:为白蘑科真菌假蜜环菌的子实体。

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收子实体,去净泥土,晒干。

化学成分:含麦角甾醇(ergosterol),甘露醇(mannitol),D-苏糖醇(D-threitol),卵磷脂(lecithin),甲壳质(chitin),维生素(vitamin)B1、B2、PP,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谷氨酸(glutamicacid),赖氨酸(lysine),胱氨酸(cystine),半胱氨酸(cysteine),组氨酸(histidine),精氨酸(arginine),甘氨酸(glycine),α-丙氨酸(alanine),苏氨酸(threonine),酪氨酸(tyrosine),脯氨酸(proline),缬氨酸(valine),亮氨酸(leucine)等。

汉语拼音:Mì Huán Jūn

原形态:菌盖肉质,宽4-13cm,扁半球形,后平展,中部钝或稍下凹;盖面通常干、温时粘,浅土黄色、蜜黄色或浅黄褐色,老后棕褐色,中部有平伏或直立小鳞片,有时光滑;盖缘初时内卷,有条纹。菌褶白色,老后常有暗褐色斑点。菌柄长5-14cm,粗0.7-1.9cm,圆柱形,基部稍膨大,常弯曲,与盖面同色,有纵条纹或毛状小鳞片,纤维质,内部松软,后中空。菌环上位,白色,幼时双层,松软。孢子椭圆形或近卵圆形,无色或稍带黄色,光滑,(7-11)μm×(5-7.5)μm。

生态环境:生于阔叶树及针叶树的根部、树干基部、倒木及林中地上,丛生或群生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浙江、福建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:菌盖肉质,扁半球形,或平展,中部稍下凹,直径5-10cm,蜜黄色、浅黄褐色或棕褐色,中央色较暗,有直立或平伏小鳞片,或光滑,边缘有条纹。菌肉白色或类白色。菌褶白色、污秽色,或具斑点。菌柄圆柱形,长5-13m,直径4-10mm,光滑或下部有毛状鳞片,与菌盖同色,内部松软,或中空。菌环白色,生于菌柄上部,有的为双环。气微,味淡。

性味:甘;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0-60g;或研末。

功效与作用:熄风平肝;祛风通络;强筋壮骨。主头晕;头痛;失眠;四肢麻木;腰腿疼痛;冠心病;高血压;血管性头痛;眩晕综合征;癫痫

归经:肝经

出处:曾占春《皇和蕈谱》载:初茸者即糖蕈也。此蕈含苞未发,深卷,新鲜者味尤美,已张伞者味粗,比∪站茫则生锈味。所指即为白蘑科真菌假蜜环菌(蜜环菌)。

性状:性状鉴别:菌盖肉质,扁半球形,或平展,中部稍下凹,直径5-10cm,蜜黄色、浅黄褐色或棕褐色,中央色较暗,有直立或平伏小鳞片,或光滑,边缘有条纹。菌肉白色或类白色。菌褶白色、污秽色,或具斑点。菌柄圆柱形,长5-13m,直径4-10mm,光滑或下部有毛状鳞片,与菌盖同色,内部松软,或中空。菌环白色,生于菌柄上部,有的为双环。气微,味淡。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蜜环菌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