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龙舌兰

汉语拼音:Lón Shé Lán 别名:剑兰、剑麻 性味:苦;酸;温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龙舌兰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龙舌兰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龙舌兰的功效_龙舌兰的用量和禁忌_龙舌兰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剑兰、剑麻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gave americanaL.

药材基源:为龙舌兰科植物龙舌兰的叶。

采收和储藏:四季采叶,洗净,鲜用或沸水烫后晒干。

化学成分:叶含皂甙,已知其结构的有:龙舌兰皂甙(a-gavoside)A、B、C、C′、D、E、F、G、H。又从叶中得到8个皂甙元:海柯皂甙元(hecogenin),9-去氢海柯皂甙元(9-dehy-drophecogenin),替告皂甙元(tigogenin),洛柯皂甙元(rokoge-nin),12-表洛柯皂甙元(12-epirockogenin),芰脱皂甙元(gitoge-nin),绿莲皂甙元(chlorogenin),曼诺皂甙元(manogenin)。还含番石榴酸(piscidic acid),腺甙3′:5′-环单磷酸(adenosine 3′-5′-cyclomonophophate)。地上部分含龙舌兰黄烷酮(agamanone),三十四烷醇(tratriacontanol),十六烷酸三十四烷醇酯(tetratriacon-tylhexadecanoate),5-羟基-7-甲氧基-2-三十三烷基-4(H)-苯并吡喃-4-酮[5-hydroxy-7-methoxy-2-trltrlacontyl-4(H)-benzopyran-4-one]。

汉语拼音:Lón Shé Lán

原形态:龙舌兰 多年生大型草本。茎短。叶常约30余片呈莲座状着生茎上;叶片肥厚,匙状倒被针形,灰绿色,具白粉,叶的宽视植株年龄而异,长可达1.8cm,宽15-20cm,花草上的叶,向上渐小,叶先端渐尖,末端具褐色、长1.5-2.5cm的硬尖刺,边缘有波状锯齿,齿端下弯曲呈钩状。生长10余年,抽出高5-8m的花葶,上端具多分枝的狭长圆锥花序;花淡黄绿色,近漏斗状,花被管长约1.2cm,裂片6,长2.5-3cm;雄蕊6,着生于花被管喉部,花丝长约为花被片的2倍,丁字着药;子房下位,3室,每室具多个胚珠,柱头3裂。蒴果长圆形,长约5cm,径约3cm。一花序上可产生1500-3000个珠芽。花期6-8月。

生态环境:华南及西南各省区常引种栽培。

资源分布:在云南已逸生多年。原产热带美洲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叶片皱缩卷曲,展平后完整者呈匙状披针形,长30-65cm,宽1.7-6.2cm。两面黄绿色或暗绿色,具密集的纵直纹理和折断痕,有的断痕处可见黄棕色颗粒状物;先端尖刺状,基部渐窄,两侧边缘微显浅波状,在突起处均具棕色硬刺。质坚韧,难折断。气微臭,味酸、涩。

性味:苦;酸;温

用法用量:外用:适量,捣敷。内服:煎汤,10-15g。

功效与作用:解毒拔脓;杀虫;止血。主痈疽疮疡;疥癣;盆腔炎;子宫出血

性状:性状鉴别 叶片皱缩卷曲,展平后完整者呈匙状披针形,长30-65cm,宽1.7-6.2cm。两面黄绿色或暗绿色,具密集的纵直纹理和折断痕,有的断痕处可见黄棕色颗粒状物;先端尖刺状,基部渐窄,两侧边缘微显浅波状,在突起处均具棕色硬刺。质坚韧,难折断。气微臭,味酸、涩。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龙舌兰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