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天仙子

汉语拼音:Tiān Xiān Zǐ 别名:莨菪子(《本经》),莨y子(《本草经集注》),牙痛子(《本草原始》),小颠茄子(《岭南采药录》),熏牙子(《陕西中药志》)。 性味:苦辛,温,有毒。
①《本经》:味苦,寒。
②《雷公炮炙论》:大毒。
③《别录》:甘,有毒。
④《药性论》:味苦辛。微热,有大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天仙子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天仙子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天仙子的功效_天仙子的用量和禁忌_天仙子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莨菪子(《本经》),莨y子(《本草经集注》),牙痛子(《本草原始》),小颠茄子(《岭南采药录》),熏牙子(《陕西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莨菪的种子。8~9月,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或果枝,晒干后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。

原形态:莨菪,又名:横唐(《本经》),行唐(《别录》),A(《玉篇》),山烟、山大烟、野大烟。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有特殊臭味。根肉质、粗大,多分枝。茎高40~80厘米,上部具分枝,全体被白色腺毛。基生叶大,叶柄扁宽而短,叶片长卵形,长14~20厘米,呈不整齐的羽状浅裂,裂片三角形或窄三角形,先端急尖,两面被白色直立长柔毛及腺毛,以下面较多;茎生叶互生,排列较密,无柄,卵状披针形,每侧有2~5个疏大齿牙或浅裂,叶渐上渐小,最上部的叶常呈交叉互生,成2列状。花腋生,单一,径2~3厘米;萼杯状,绿色,5齿状浅裂,外被直立白柔毛;花冠漏斗状,5浅裂,常有一裂隙较深,裂片先端圆钝,浅黄色,具紫色网状脉纹,外被短柔毛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管上,不等长,略与花冠管等长,花药深蓝紫色;子房略呈椭圆形,花柱单一,柱头头状。萼管基部膨大,宿存,内包壶形蒴果,2室,盖裂。种子多数,呈不规则阔肾形,胚弯生。花期5月。果期6月。
本植物的根(莨菪根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宅边的荒地上,或为栽培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浙江、江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内蒙古、青海、新疆、宁夏、西藏等地。

性状鉴别:干燥的种子,略呈肾形或宽卵圆形,两面扁平,直径约1毫米,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,有细密的网纹,脐点处凸出。气无,味微辛。以粒大、饱满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主产河南、河北、辽宁。此外,吉林、黑龙江、江西、青海、陕西、浙江、西藏等地亦产。
过去尚有一种进口天仙子,商品习称南天仙子,为爵床科植物水蓑衣(参见大青草条)的种子。外形略呈心脏形而扁平,表面红褐色或棕红色,较平坦,无网纹或突起,但边缘有一圈灰黄色透明物,遇水则成粘液状。气微,味淡。曾习用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地。此种进口天仙子,与上述天仙子截然不同,不能同等使用。

性味:苦辛,温,有毒。
①《本经》:味苦,寒。
②《雷公炮炙论》:大毒。
③《别录》:甘,有毒。
④《药性论》:味苦辛。微热,有大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入丸、散,2~4分。外用:煎水洗,研末调敷或烧烟熏。

功效与作用:定痫,止痛。治癫狂,风痫,风痹厥痛,神经痛,喘咳,胃痛,久痢,久泻,脱肛,牙痛,痈肿,恶疮。
①《本经》:主齿痛出虫,肉痹拘急。
②《别录》:疗癫狂风痫,颠倒拘挛。
③《药性论》:生能泻人,热炒止冷痢,炒焦研细末,治下部脱肛。
④《本草拾遗》:主痃癖,除邪逐风。
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烧熏虫牙,洗阴汗。

用药禁忌:有大毒,内服宜慎。
①《本经》:多食令人狂走。
②《雷公炮炙论》:勿误服,冲人心,大烦闷,眼生星火。

归经:《四川中药志》:入心、胃,肝三经。

出处:《本草图经》

附方:①治五癫,反侧羊呜,目翻吐沫,不知痛处:猪卵一具(阴干百日),莨菪子三升,牛黄八分(研),鲤鱼胆五分,桂心十分(研)。上五味,切,以清酒一升,渍莨菪子,暴令干,尽酒止,乃捣令下筛。酒服五分匕,日再,当如醉,不知稍增,以知为度。忌生葱等。(《古今录验方》莨菪子散)
②治风痹厥痛:天仙子三钱(炒),大草乌头、甘草半两,五灵脂一两,为末,糊丸,梧子大,以螺青为衣。每服十丸,男子菖蒲酒下,女子芫花汤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
③治积冷痃癖,不思饮食,四肢羸困:莨菪子三分(水淘去浮者),大枣四十九枚。上药,以水三升相和,煮水尽,即取枣去皮核。每于食前吃一枚,粥饮下亦得,觉热即止。(《圣惠方》)
④治年久呷嗽:莨菪子、木香、熏黄等分。为末,以羊脂涂青纸上,撒末于上,卷作筒,烧烟熏吸之。(《崔氏纂要方》)
⑤治水泻日久:青州干枣十个,去核,入莨菪子填满,扎定,烧存性。每粟米饮服一钱。(《圣惠方》)
⑥治赤白痢,脐腹疼痛,肠滑后重:大黄半两,莨菪子一两。上捣罗为散,每服一钱,米饮调下,食前。(《普济方》妙功散)
⑦治石痈坚如石,不作脓者:醋和莨菪子末,敷头上。
⑧治恶疮似癞者:烧莨菪子末敷之。
⑨治被打伤破,腹中有瘀血:末茛菪子敷疮上。
⑩治a犬毒:服莨菪子七枚,日一。(⑦方以下出《千金方》)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莨菪子(《本经》),莨蓎子(《本草经集注》),牙痛子(《本草原始》),小颠茄子(《岭南采药录》),熏牙子(《陕西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莨菪的种子。8~9月,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或果枝,晒干后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。

化学成分:含莨菪碱(hyoscyamine)、阿托品(atropine)、东莨菪碱(scopolamine)、l-东莨菪碱(atroscine)、脂肪油等。

汉语拼音:Tiān Xiān Zǐ

原形态:莨菪,又名:横唐(《本经》),行唐(《别录》),葾(《玉篇》),山烟、山大烟、野大烟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宅边的荒地上,或为栽培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浙江、江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内蒙古、青海、新疆、宁夏、西藏等地。

性味:苦辛,温,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入丸、散,2~4分。外用:煎水洗,研末调敷或烧烟熏。

功效与作用:定痫,止痛。治癫狂,风痫,风痹厥痛,神经痛,喘咳,胃痛,久痢,久泻,脱肛,牙痛,痈肿,恶疮。

归经:《四川中药志》:"入心、胃,肝三经。"

出处:《本草图经》

附方:①治五癫,反侧羊呜,目翻吐沫,不知痛处:猪卵一具(阴干百日),莨菪子三升,牛黄八分(研),鲤鱼胆五分,桂心十分(研)。上五味,切,以清酒一升,渍莨菪子,暴令干,尽酒止,乃捣令下筛。酒服五分匕,日再,当如醉,不知稍增,以知为度。忌生葱等。(《古今录验方》莨菪子散)

性状:干燥的种子,略呈肾形或宽卵圆形,两面扁平,直径约1毫米,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,有细密的网纹,脐点处凸出。气无,味微辛。以粒大、饱满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
炮制:《雷公炮炙论》:"修事十两,以头醋一镒,煮尽醋为度,却用黄牛乳汁浸一宿,至明,看乳汁黑,即是莨菪子,晒干别捣重筛用。"

注意:有大毒,内服宜慎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
别名:莨菪子、山菸、牙痛子、薰牙子

英文名:SEMEN HYOSCYAMI

药材基源:本品为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. 的干燥成熟种子。夏、秋二季果皮变黄色时,采摘果实,曝晒,打下种子,筛去果皮、枝梗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Tiān Xiān Zǐ

性状鉴别:本品呈类扁肾形或扁卵形,直径约1mm。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,有细密的网纹,略尖的一端有点状种脐。剖面灰白色,油质,有胚乳,胚弯曲。无臭,味微辛。

性味:苦、辛,温;有大毒。

用法用量:0.06~0.6g。

功效与作用:解痉止痛,安神定喘。用于胃痉挛疼痛,喘咳,癫狂。

用药禁忌:心脏病、心动过速、青光眼患者及孕妇忌服。

归经:归心、胃、肝经。

性状:本品呈类扁肾形或扁卵形,直径约1mm。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,有细密的网纹,略尖的一端有点状种脐。剖面灰白色,油质,有胚乳,胚弯曲。无臭,味微辛。

注意:心脏病、心动过速、青光眼患者及孕妇忌服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莨菪子、莨菪实、牙痛子、小颠茄子、米罐子、熏牙子

英文名:Black Henbane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Hyoscyamus niger L.2.Hyoscyamus bohemicus F. W. Schmit.
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莨菪、小天仙子的成熟种子。

采收和储藏:秋播者于6月上旬,春播者7月中旬,嵫方在8-9月,当下部果皮呈共同色,上部种子充实呈淡黄色时,于分枝处割下,放通风处,1星期后脱粒晒干即成。

化学成分:1.莨菪 种子含天仙子胺(hyoscyamine)0.02%-0.17%,东莨菪碱(scopolamine)0.01%-0.08%[1]及阿托品(atropine)[2]等;还含脂肪,其量可达25%。脂肪酸组成为:肉豆蔻酸(myristic aicd)0.3%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6.5%,硬脂酸(stearic acid)1.6%,油酸(oleic acid)35.2%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56.4%[3]。

汉语拼音:Tiān Xiān Zǐ

原形态:一年生工二年生草本,高达1m。全株被粘改建的腺毛。根粗壮,肉质。一年生植株茎极短,茎基部具莲座状叶丛,叶长可达30cm,宽达10cm。二年生植析茎伸长分枝。茎生叶互生,无柄,基部半抱茎;叶片卵形至三角状卵形,长4-10cm,宽2-6cm,先端钝或渐尖,边缘呈羽状浅裂或深裂;向顶端的叶呈浅波状,两面除生粘性腺毛外,沿叶脉并被柔毛。花腋生,单一,径2-3cm;花萼筒状钟形,5浅裂,花后增大成坛状,有10条纵助,外被直立白柔毛;花冠钟状,5浅裂,黄色囊有紫堇色网纹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筒的近中部,稍长于花冠;花药纵绽裂形,深蓝紫色;子房2室,柱头头状,2浅裂。蒴果藏于宿存的萼内,长卵圆形,成熟时盖裂。种子小,近圆盘形,淡黄棕色,有多数网状凹穴。花期5月,果期6月。
形态与上种十分接近,主要区别:本种为一年生草本,植株较小。根细瘦而带木质。无莲座叶从,茎生叶不作羽状分裂或仅有极浅的波大辩论浅裂。

生态环境:生于村边、山野、路旁、宅旁等处。
生于村边、田野、路旁等处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山东、安徽、河南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分布于东北、河北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(1)莨菪子 种子细小,肾形或卵圆形,稍扁,直径1mm。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,具细密隆起的网纹,种脐处突起。气微,味微辛。
(2)小莨菪子 种子与莨菪子不易区别。
以颗粒饱满、均匀者为佳。
显微鉴别 莨菪种子纵切面:种皮外表皮细胞呈不规则波状凸起,波峰顶端渐尖或钝圆,长至125μm,细胞壁具透明的纹理;种皮内表皮细胞1列,壁薄,内含棕色物。胚乳细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;胚弯曲,子叶细胞含脂肪油,胚根明显。

性味:味苦;辛;性温;大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6-1.2g;散剂,0.06-0.6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衍;煎水洗;或烧烟熏。

功效与作用:解泾昌涌;安心定痫。主脘腹疼痛;风湿痹痛;风虫牙痛;跌打伤痛;喘嗽不止;泻痢脱肛;癫狂;惊痫;痈肿疮毒

各家论述:1.《本经》:主齿痛出虫,肉痹拘急。
2.《别录》:疗癫狂风G,颠倒拘挛。
3.《药性论》:生能泻人,热炒止冷痢,炒焦研细末,治下部脱肛。
4.《本草拾遗》:主痃癖,除邪逐风。
5.《日华子本草》:烧熏虫牙,洗阴汗。

用药禁忌:有大毒,内服宜慎。
1.《本经》:多食令人狂走。
2.《雷公炮炙论》:勿误服,冲人心,大烦闷,眼生星火。

归经:归心;肝;胃经

出处:出自《本经图经》。
1.《纲目》:莨菪、云实、防葵、赤商陆,皆能令人狂惑,昔人有未发其义者,盖此者皆有毒,能使痰迷心窍,蔽其神明,以乱其视听故耳。
2.《日华子本草》:莨菪子有毒,甘草、升麻、犀角并能解之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(1)莨菪子 种子细小,肾形或卵圆形,稍扁,直径1mm。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,具细密隆起的网纹,种脐处突起。气微,味微辛。

炮制:《雷公炮炙论》:修事十两,以头醋一镒,煮尽醋为度,却用黄牛乳汁浸一宿,至明,看乳汁黑,即是莨菪子,晒干别捣重筛用。

注意:有大毒,内服宜慎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天仙子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