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藜

汉语拼音: 别名:莱(《诗经》),厘、蔓华(《尔雅》),蒙华(《尔雅》郭璞注),鹤顶草(《土宿本草》),红落藜、舜芒谷(《救荒本草》),红心灰藋(《庚辛玉册》),落藜、胭脂菜(《纲目》),飞扬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灰苋菜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灰藜、灰蓼头草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,灰藜、灰菜、灰条(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。 性味:《纲目》:"甘,平,微毒。"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藜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藜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藜的功效_藜的用量和禁忌_藜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莱、厘、蔓华、蒙华、鹤顶草、红落藜、舜芒谷、红心灰(艹?)、落黎、胭脂菜、飞扬草、灰苋菜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Chenopodium album L.2.Chenopodium glaucum L.

药材基源:为藜科植物藜及灰绿藜的幼嫩全草

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割取全草,去杂质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
化学成分:藜全草含挥发油[1],齐墩果酸(oleanolicacid),L-亮氨酸(leucine),β-谷甾醇(stigmasterol)[2]。叶含草酸盐[3],叶的脂质中含脂肪,主要为棕桐酸(palmitic acid),二十四烷酸(carnaubic acid),油酸(oleic act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谷甾醇,二十九烷(nonacosane),油醇(oleyl alcohol),蜡等[4]。根含甜菜碱(betaine),氨基酸、甾醇、油脂等[1]。种子含油5.54%~14.86%[5]。花序含阿魏酸(ferulic acid)及香草酸(vanillicacid)[6]。

汉语拼音:

原形态:1.一年生草本,高30-150cm。茎直立,粗壮,具条棱,绿色或紫红色条纹,多分枝。叶互生;叶柄与叶片近等长,或为叶片长的1/2;下部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长3-6cm,宽2.5-5cm,先端急尖或微纯,基部楔形,上面通常无粉,有时嫩叶的上面有紫红色粉,边缘有牙齿或作不规则浅裂;上部叶片披针形下面常被粉质。花小形,两性,黄绿色,每8-15朵聚生成一花簇,许多花簇集成大的或小的圆锥状花序,生于叶腋和枝顶;花被片5,背面具纵隆脊,有粉,先端微凹,边缘膜质;雄蕊5,伸出花被外;子房扁球形,花柱短,柱头2。胞果稍扁,近圆形,果皮与种子贴生,包子花被内。种子横生,双凸镜状,黑色,有光泽,表面有浅沟纹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0月。
2.形态与藜极相似,但植株较小;植物体有粉,叶下面灰白色。花被片3-4,基部合生;雄蕊1-2,花丝不伸出花被。扁圆形的种子上有细点纹。花果期5-10月。

生态环境:1.生于荒地、路旁及山坡。
2.生于农田、菜园、村舍附近或有轻度盐碱的土地上。

资源分布:1.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2.我国除台湾、福建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外,其他地区均有分布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(1)藜 全草黄绿色。茎具条棱。叶片皱缩破碎,完整者展平,呈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,叶上表面黄绿色,下表面灰黄绿色,被粉粒,边缘具不整齐锯齿;叶柄长约3cm。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。
(2)灰绿 藜全草灰黄绿色。叶多皱缩或破碎。完整者展平后,呈矩圆状卵形至披针形,边缘呈波状牙齿。叶上面平滑,下面有粉而呈灰绿白色。小花在枝上排列成断续的穗状或圆锥状。
粉末特征:(1) 藜 灰绿色。①叶片上、下表皮均有不定式气孔,以下表皮较多。②草酸钙簇晶多见,大的直径29-69μm;小的直径9.8-19

性味:甘;性平;小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漱口或熏洗;或捣涂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祛湿;解毒消肿;杀虫止痒。主发热;咳嗽;痢疾;腹泻;腹痛;疝气;龋齿痛;湿疹;疥癣;白癫风;疮疡肿痛;毒虫咬伤
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拾遗》:杀虫。
2.《纲目》:煎汤,洗虫疮、漱齿:捣烂,涂诸虫伤,去癜风。
3.《四川中药志》:清热退烧。
4.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止泻痢,止痒。
5.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杀虫止痒, 除湿热,利水。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》:藜,处处有之,即灰y之红心者,茎叶稍大,嫩时亦可食。

附方:①治痢疾腹泻:灰y全草一至二两。煎水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②治皮肤湿毒,周身发痒:灰y全草、野菊花,等量煎汤熏洗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③治疥癣湿疮:灰菜茎叶适量,煮汤外洗。④治毒虫咬伤,癜风:灰菜茎叶,捣烂外涂。⑤治龋齿:鲜灰菜适量,水煎漱口。(③方以下出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⑥治白癜风:红灰y五斤,茄子根茎三斤,苍耳根茎五斤。上药晒干,一处烧灰,以水一斗,煎汤淋取汁,却于铛内煎成膏,以瓷合盛,别用好通明乳香半两,生研,又入铅霜一分,腻粉一分相和,入于膏内,别用炼成黄牛脂二合(两),入膏内调搅令

性状:性状鉴别(1)藜 全草黄绿色。茎具条棱。叶片皱缩破碎,完整者展平,呈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,叶上表面黄绿色,下表面灰黄绿色,被粉粒,边缘具不整齐锯齿;叶柄长约3cm。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莱(《诗经》),厘、蔓华(《尔雅》),蒙华(《尔雅》郭璞注),鹤顶草(《土宿本草》),红落藜、舜芒谷(《救荒本草》),红心灰y(《庚辛玉册》),落藜、胭脂菜(《纲目》),飞扬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灰苋菜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灰藜、灰蓼头草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,灰藜、灰菜、灰条(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藜科植物藜的幼嫩全草。6~7月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
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0.4~2米。茎直立,具棱和绿色条纹。叶互生;下部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先端钝,边缘有牙齿或作不规则浅裂,基部楔形;上部叶片披针形;下面常被白粉。花小形,两性,黄绿色,每8~15朵聚成一花簇,许多花簇集成大的圆锥花序;花被片5,卵形,背部中央有绿色隆脊;雄蕊5,伸出花被外;柱头2,不露出于花被外。胞果稍扁,近圆形,包于花被内。花期8~9月。果期9~10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荒地、路旁及山坡。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
性味:《纲目》:甘,平,微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煎水漱口或熏洗;或捣涂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,利湿,杀虫。治痢疾,腹泻,湿疮痒疹,毒虫咬伤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杀虫。
②《纲目》:煎汤,洗虫疮、漱齿匿;捣烂,涂诸虫伤,去癜风。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;清热退烧。
④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止泻痢,止痒。
⑤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杀虫止痒,除湿热,利水。

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

附方:①治痢疾腹泻:灰y全草一至二两。煎水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②治皮肤湿毒,周身发痒:灰y全草、野菊花,等量煎汤熏洗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③治疥癣湿疮:灰菜茎叶适量,煮汤外洗。
④治毒虫咬伤,癜风:灰菜茎叶,捣烂外涂。
⑤治龋齿:鲜灰菜适量,水煎漱口。(③方以下出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
⑥治白癜风:红灰y五斤,茄子根茎三斤,苍耳根茎五斤。上药晒干,一处烧灰,以水一斗,煎汤淋取汁,却于铛内煎成膏,以瓷合盛,别用好通明乳香半两,生研,又入铅霜一分,腻粉一分相和,入于膏内,别用炼成黄牛脂二合(两),入膏内调搅令匀,每取涂摩所患处,日三用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莱(《诗经》),厘、蔓华(《尔雅》),蒙华(《尔雅》郭璞注),鹤顶草(《土宿本草》),红落藜、舜芒谷(《救荒本草》),红心灰藋(《庚辛玉册》),落藜、胭脂菜(《纲目》),飞扬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灰苋菜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灰藜、灰蓼头草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,灰藜、灰菜、灰条(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藜科植物藜的幼嫩全草。6~7月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
化学成分:全草含挥发油。叶的脂质中68%是中性脂肪,内含棕榈酸、廿四烷酸、油酸、亚油酸及谷甾醇、廿九烷、油醇、蜡等。根含甜菜碱、氨基酸、甾醇、油脂等。种子含油5.54~14.86%。

汉语拼音:

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0.4~2米。茎直立,具棱和绿色条纹。叶互生;下部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先端钝,边缘有牙齿或作不规则浅裂,基部楔形;上部叶片披针形;下面常被白粉。花小形,两性,黄绿色,每8~15朵聚成一花簇,许多花簇集成大的圆锥花序;花被片5,卵形,背部中央有绿色隆脊;雄蕊5,伸出花被外;柱头2,不露出于花被外。胞果稍扁,近圆形,包于花被内。花期8~9月。果期9~10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荒地、路旁及山坡。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
性味:《纲目》:"甘,平,微毒。"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煎水漱口或熏洗;或捣涂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,利湿,杀虫。治痢疾,腹泻,湿疮痒疹,毒虫咬伤。

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

附方:①治痢疾腹泻:灰藋全草一至二两。煎水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藜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