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土贝母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土贝母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土贝母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土贝(《百草镜》),大贝母(《纲目拾遗》),地苦胆、草贝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的干燥块茎。秋、冬采挖,洗净泥土,将连结的小瓣剥下,蒸透后晒干。
化学成分:块茎中含有麦芽糖,而在干燥以后则含有蔗糖,叶柄主要含还原糖。叶主要含蔗糖。
汉语拼音:Tǔ Bèi Mǔ
原形态:攀援性蔓生草本。块茎肉质,白色,扁球形,或不规则球形,直径达3厘米。茎纤弱,有单生的卷须。叶互生,具柄;叶片心形,长宽均约4~7厘米,掌状深裂,裂片先端尖,表面及背面粗糙,微有柔毛,尤以叶缘为显着。腋生疏圆锥花序;花单性,雌雄异殊;花萼淡绿色,基部合生,上部5深裂,裂片窄长,先端渐尖,呈细长线状;花冠与花萼相似,但裂片较宽;雄蕊5,花丝1枚分离,其余4枚基部两两成对连合;雌花子房下位,3室,柱头6枚。蒴果圆筒状,成热后顶端盖裂。种子4枚,斜方形,表面棕黑色,先端具腆质翅。花期6~7月。果期8~9月。
资源分布:生于山坡或平地。分布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云南等地。主产河南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等地。
性味:苦,凉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3~1两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或熬膏摊贴。
功效与作用:散结毒,消痈肿。治乳痈,瘰疬痰核,疮疡肿毒及蛇虫毒。
归经:归肺、脾经。
出处:《本草从新》
附方:①治乳痈初起:㈠白芷、土贝母等分。为细末,每服三钱,陈酒热服,护暖取汗即消。重者再一服。如壮实者,每服五钱。㈡白芷梢、土贝母、天花粉各三钱,乳香(去油)一钱五分。共炒研末,白酒浆调搽,再用酒浆调服三钱。(《纲目拾遗》)
性状:干燥块茎呈不规则块状,多角或三棱形,高0.6~1.6厘米,直径0.7~2厘米。暗棕色至半透明的红棕色,表面凹凸不平,多裂纹,顶端常有一突起的芽状物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断面角质,光亮而平滑。微有焦糊气,味微咸而苦。以个大、红棕色、质坚实、有亮光,半透明者为佳。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土贝(《百草镜》),大贝母(《纲目拾遗》),地苦胆、草贝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的干燥块茎。秋、冬采挖,洗净泥土,将连结的小瓣剥下,蒸透后晒干。
原形态:攀援性蔓生草本。块茎肉质,白色,扁球形,或不规则球形,直径达3厘米。茎纤弱,有单生的卷须。叶互生,具柄;叶片心形,长宽均约4~7厘米,掌状深裂,裂片先端尖,表面及背面粗糙,微有柔毛,尤以叶缘为显著。腋生疏圆锥花序;花单性,雌雄异殊;花萼淡绿色,基部合生,上部5深裂,裂片窄长,先端渐尖,呈细长线状;花冠与花萼相似,但裂片较宽;雄蕊5,花丝1枚分离,其余4枚基部两两成对连合;雌花子房下位,3室,柱头6枚。蒴果圆筒状,成热后顶端盖裂。种子4枚,斜方形,表面棕黑色,先端具腆质翅。花期6~7月。果期8~9月。
资源分布:生于山坡或平地。分布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云南等地。主产河南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等地。
性状鉴别:干燥块茎呈不规则块状,多角或三棱形,高0.6~1.6厘米,直径0.7~2厘米。暗棕色至半透明的红棕色,表面凹凸不平,多裂纹,顶端常有一突起的芽状物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断面角质,光亮而平滑。微有焦糊气,味微咸而苦。以个大、红棕色、质坚实、有亮光,半透明者为佳。
性味:苦,凉。
①《本草从新》:味苦。
②《百草镜》:味苦,性平微寒,无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3~1两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或熬膏摊贴。
功效与作用:散结毒,消痈肿。治乳痈,瘰疬痰核,疮疡肿毒及蛇虫毒。
①《本草从新》:治外科痰毒。
②《百草镜》:能散痈毒,化脓行滞,解广疮结毒,除风湿,利痰,敷恶疮敛疮口。
③《陕西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消肿。治淋巴腺结核,急性乳腺炎初起,痈肿。
归经:归肺、脾经。
出处:《本草从新》
附方:①治乳痈初起:㈠白芷、土贝母等分。为细末,每服三钱,陈酒热服,护暖取汗即消。重者再一服。如壮实者,每服五钱。㈡白芷梢、土贝母、天花粉各三钱,乳香(去油)一钱五分。共炒研末,白酒浆调搽,再用酒浆调服三钱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②治乳岩:阳和汤加土贝母五钱煎服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③治乳岩已破:大贝母、核桃桶、金银花。连翘各三钱。酒、水煎服。(《姚希周经验方》)
④治手发背:生甘草、炙甘草各五钱,皂刺二钱五分,土炒土贝五钱五分,半夏一钱五分,甲片二钱五分(炒黑),知母二钱五分。加葱、姜、水、酒煎。(《慈惠小编》)
⑤治疬串不论已破未破皆治:土贝母半斤,牛皮胶四两(敲碎,牡蛎粉炒成珠,去粉为细末)。水发丸,绿豆大,每日早晚,用紫背天葵根三钱,或用海藻、昆布各钱半,煎汤吞丸三钱。
⑥治疬串:牛皮胶(水熬化)一两,入土贝母末五钱,摊油纸上贴之。
⑦治鼠疮:大鲫鱼一尾,皂角内独子,每岁一个,川贝母二钱,土贝母二钱。将皂角子、贝母、入鱼肚内,黄泥包裹,阴阳瓦炭火焙干,存性,研细末。每服三钱,食后黄酒调服,忌荤百日。(⑤方以下出《纲目拾遗,)
⑧治颈淋巴结核未破者:土贝母三钱,水煎服,同时用土贝母研粉,醋调外敷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⑨治毒蛇咬:急饮麻油一碗,免毒攻心,再用土贝母四、五钱为末,热酒冲服,再饮尽醉,安卧少时,药力到处,水从伤口喷出,侯水尽,将碗内贝母渣敷伤口。(《祝穆试效方》)
⑩治刀割斧砍,夹剪、枪、箭伤损:土贝母末默之,止血收口。(《年希尧集验良方》)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土贝、大贝母、地苦胆、草贝、藤贝母、垒贝、猪屡贝。
英文名:Rhizome of Paniculate Bolbostemma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olbostemma paniculatum(Maxim.) Franquet[Mitrosicyos paniculatus Maxim.]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的鳞茎。
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两季采挖,把鳞茎洗净,在蒸笼上蒸透,晒干备用,用的打碎。
化学成分:鳞茎含三萜皂甙:土贝母糖甙(tubeimoside)Ⅰ、Ⅱ、Ⅲ、Ⅳ、Ⅴ[1-4]。还含△7,16,25,(16)-豆甾三烯醇(△7,16,25,(26)-(stigmastatrienol),麦芽醇(maltol([5],麦芽糖(maltose),蔗糖(sucrose)[6].
汉语拼音:Tǔ Bèi Mǔ
原形态:攀援性蔓性草本。鳞茎肥厚,肉质,白色,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,径达3cm。茎纤细,无毛,具棱沟。叶柄纤细,长1.5-3.5cm;叶片卵状近圆形,长4-11cm,宽3-10cm,掌状5深裂,每裂片角3-5浅裂;侧裂片卵状长圆形,急尖,中间裂片长圆状披针形,渐尖,基部小裂片先端各有1个显着突出的腺体,叶片两面无毛或仅大脉上有短柔毛。卷须丝状,单一或2歧。雌雄异株。雌、雄花序均为疏散的圆锥状,极稀花单生,花梗纤细,花黄绿以;花萼花冠相似,裂片均为卵状披针形,先端具长丝状尾;雄蕊5,离生,花丝分离或双双成对;子房近球形,疏散生不显着的状态凸起,花柱3,柱头2裂。果实圆柱状,长1.5-3cm,径1-1.2cm,成熟后由果先端形裂,果盖圆锥形,具6颗种子,种子卵状菱形,暗褐色,表面有雕纹状突起,边缘的膜质的翅,翅长8-10mm,宽约5mm,厚1.5mm,先端有膜质的翅,翅长8-10mm。花期6-8月,果期8-9月。
生态环境:常生长于阴山坡,但现已广泛栽培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,多角状或三棱形,高0.5-1.5cm,直径0.7-2cm。暗棕色至半透明的红棕色,表面凹凸不平,多裂纹,基部常有一突起的芽状物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角质样,光亮而平滑。稍有焦臭,味微苦。
性味:味苦;性凉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30g;或和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敷膏贴敷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化痰;散结拔毒。主乳痈;瘰疬痰核;疮疡肿毒;蛇虫啼伤。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从新》:治外科痰毒。2.《百草镜》:能散痈毒,化脓行滞,解广疮结毒,除风湿,利痰,敷恶疮敛疮口。3.《陕西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消肿。治淋巴腺结核,急性乳腺炎初起,痈肿。
归经:归肺;脾经
出处:出自《本草从新》;贝母在《纲目》以前的历代文献,并无川贝、浙贝、土贝之分,明《本草正》曾载土贝母一条,系指浙贝母而言。至清《本草从新》始于贝母条下,分别附述象山贝母与土贝母(指本品)的性味功用,但据以前各家所述形态及附图,早已包括本品在内,如陆玑《诗疏》谓叶如栝楼而细小,《本草图经》并有蔓生的贝母。参见川贝母、浙贝母条。
性状: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,多角状或三棱形,高0.5-1.5cm,直径0.7-2cm。暗棕色至半透明的红棕色,表面凹凸不平,多裂纹,基部常有一突起的芽状物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角质样,光亮而平滑。稍有焦臭,味微苦。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别名:假贝母
药材基源:本品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(Maxim.) Franquet 的干燥块茎。秋季采挖,洗净,掰开,煮至无白心,取出,晒干。
汉语拼音:Tǔ Bèi Mǔ
性状鉴别:本品为不规则的块,大小不等。表面淡红棕色或暗棕色,凹凸不平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角质样,光亮而平滑。气微,味微苦。
性味:苦,微寒。
用法用量:4.5~9g。
功效与作用:散结,消肿,解毒。用于乳痈,瘰疬,乳腺炎,颈淋巴结结核,慢性淋巴结炎,肥厚性鼻炎。
归经:归肺、脾经。
性状:本品为不规则的块,大小不等。表面淡红棕色或暗棕色,凹凸不平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角质样,光亮而平滑。气微,味微苦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土贝母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