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沙拐枣

汉语拼音:Shā Guǎi Zǎo 别名:头发草 性味:苦涩,微温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沙拐枣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沙拐枣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辞典》

沙拐枣的功效_沙拐枣的用量和禁忌_沙拐枣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头发草
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沙拐枣的根或带果全草。根夏、秋采挖,全草果熟时采集。

原形态:灌木,高1~1.5米。老枝灰白色,开展,皮不落,无光泽;一年生枝草质,绿色,有关节,节间长1~3厘米。叶线形,长2~4毫米;托叶鞘膜质,极小。花两性,淡红色,通常2~3朵簇生叶腋;花梗细弱,下部有关节;花被片5,卵形,大小不相等,果期水平伸展;雄蕊12~16,与花被近等长;子房椭圆形,有4棱,花柱4,较短,柱头头状。瘦果宽椭圆形,不扭转或稍扭转,顶端急尖,基部狭窄,连刺毛直径约10毫米,刺分歧,排列为4纵列,较刚硬,棕褐色。

资源分布:生于砂丘、砂地、戈壁、干河床。分布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,宁夏等地。

性味:苦涩,微温。

功效与作用:根治小便混浊;全草治皮肤皲裂。

出处: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

附方:①治小便混浊:沙拐枣根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
②治皮肤皲裂:沙拐枣全草,研末,调油膏外涂或煎水外洗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头发草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.
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沙拐枣的根或带果全草。

采收和储藏:根夏、秋采挖,全草果熟期采收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Shā Guǎi Zǎo

原形态:灌木,高1-1.5m。老枝灰白色,开展;一年生枝草质,绿色,有关节,节间长1-3cm。叶线形,长2-4mm;托叶鞘膜质,极小。花两性,淡红色,通常2-3朵簇生叶腋;花梗细弱,下部有关节;花被片5,卵形,大小不相等,果期水平伸展;雄蕊12-16,与花被近等长;子房椭圆形,有4棱,花柱4,较短,柱头头状。瘦果宽椭圆形,不扭转或稍扭转,先端急尖,基部狭窄,连刺毛直径约10mm,肋状突起不明显,每一肋状突起有3行刺毛,刺毛稀疏,有分枝,细弱而脆,易折断。花、果期5-7月。

生态环境:生于沙土、沙地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内蒙古、宁夏、甘肃、新疆等地。

性味:苦;涩;性微温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;15-3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;利尿。主热淋;尿浊;疮疖疗毒;皮肤皲裂

出处:出自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头发草

药材基源:藜科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.,以根及带果全草入药。

汉语拼音:Shā Guǎi Zǎo

资源分布:内蒙古、甘肃、宁夏、新疆。

性味:苦、涩,温。

功效与作用:小便混浊:根0.5~1两,水煎服。
皮肤皲裂:全草调油膏外涂或煎水外洗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头发草
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沙拐枣的根或带果全草。根夏、秋采挖,全草果熟时采集。

汉语拼音:Shā Guǎi Zǎo

原形态:灌木,高1~1.5米。老枝灰白色,开展,皮不落,无光泽;一年生枝草质,绿色,有关节,节间长1~3厘米。叶线形,长2~4毫米;托叶鞘膜质,极小。花两性,淡红色,通常2~3朵簇生叶腋;花梗细弱,下部有关节;花被片5,卵形,大小不相等,果期水平伸展;雄蕊12~16,与花被近等长;子房椭圆形,有4棱,花柱4,较短,柱头头状。瘦果宽椭圆形,不扭转或稍扭转,顶端急尖,基部狭窄,连刺毛直径约10毫米,刺分歧,排列为4纵列,较刚硬,棕褐色。

资源分布:生于砂丘、砂地、戈壁、干河床。分布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,宁夏等地。

性味:苦涩,微温。

功效与作用:根治小便混浊;全草治皮肤皲裂。

出处: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

附方:①治小便混浊:沙拐枣根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沙拐枣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