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牛胆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牛胆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牛胆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辞典》
药材基源: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或胆汁,从宰牛场收集,取得后挂起阴干或自胆管处剪开,将胆汁倾入容器内,密封贮藏。或加热使之干燥亦可。
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。
性状鉴别:新鲜牛胆囊呈肾脏形,长约18~20厘米,最宽处约5~6厘米,干后呈囊状,有纵皱。新鲜的胆汁为绿褐色或暗褐色微透明的液体,略有粘性,稍干则变为浓稠。完全干燥者,呈绿褐色固体状,揉之则成粉质。气腥臭,味苦。胆汁以汁浓、色绿褐者为佳;干燥者以无虫蛀者为佳。
性味:《别录》:味苦,大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干燥粉末,1~3分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取汁调涂或点眼。
功效与作用:清肝明目,利胆通肠,解毒消肿,治风热目疾,黄疸,便秘,消渴,小儿惊风,痈肿痔疮。
①《别录》:除心腹热、渴、利,口焦燥,益目睛。乌牛胆,主明目,疗疳湿,以酿槐子,服之弥神。
②《药性论》:青牛胆主消渴,利大、小肠。
③《日用本草》:治小儿惊风痰热。
④《纲目》:除黄,杀虫,治痈肿。
⑤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为健胃整肠、苦补苦泻剂。治消化不良,慢性胃炎,大便之慢性秘结,肝胆性黄疸,胃部膨满。
用药禁忌:《本草经疏》:脾胃虚寒者忌之。目病非风热者不宜用。
归经:《四川中药志》:入肝、胆、肺三经。
出处:《本经》
附方:①镇肝明目:腊月枯牛胆中盛黑豆一百粒,后一百日开取,食后、夜间吞二七枚。(《药性论》)
②明目清心,乌须发,补养下元,生髓,去风湿,壮精神:何首乌、白茯苓、槐角子各二两,生地黄、当归各一两。上共为末,装入黑牛胆内,连汁挂在背阴处,至九日取出,研为末,温酒调服二钱或三钱,百日见效。(《摄生众妙方》牛胆散)
⑧治谷疸,食毕即头眩,心怫郁不安而发黄,因大饥后大食,胃气冲熏所致:苦参三两,龙胆一两,牛胆一枚(干者)。为末,炼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以生麦门冬汁下十丸,日三、四服。(《圣惠方》)
④治肝胆病性黄疸及慢性便秘:牛胆汁干燥粉末,为丸剂,或装入胶囊中,每日三回,每回三分,开水送服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
⑤治痔漏:犍牛儿胆、猬胆各一个,用腻粉五十文,麝香二十文。将猬胆汁、腻粉、麝香和匀,入牛胆内,悬于檐前四十九日,熟,旋取为丸如大麦,用纸拈送入疮内,后追出恶物是验。(《经验方》)
⑥治金疮:牛胆,纳石灰于内,悬通风处百日,敷。(《本草备要》)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牛、水牛
英文名:Ox gallbladder, Buffalo gallbladder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.Bubalusbubalis Linnaeus.
药材基源: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或胆汁。
采收和储藏:从宰牛场收集,取得后挂起阴干或自胆管处剪开,将胆汁倾入容器内,密封冷藏,或加热使之干燥。
化学成分:黄牛的胆汁除水分外,主要含胆酸钠盐、胆色素、粘蛋白体及少量脂肪、胆甾醇(cholesterol),卵磷脂(lecithin),胆碱(choline),尿素(urea),以及氯化钠,磷酸钙,磷酸铁等无机盐。胆酸钠盐中的酸均为环戊烷多氢菲衍生物,它们包括胆酸(cholicacid)、脱氧胆酸(desoxycholicacid)、鹅脱氧胆酸(chenodesoxycholicacid)、甘胆酸(glycocholicacid)、牛磺胆酸(taurocholicacid)及石胆酸(lithocholicacid)。牛胆汁中以胆酸含量为最多,次之为脱氧胆酸;据分析,1000ml牛胆汁含胆汁酸60g(其中胆酸44g,脱氧胆酸8.1g,鹅脱氧胆酸1.2g),胆甾醇0.37g,胆色素1.7g,脂肪酸3.8g。胆汁中还含胆烷酸(cholanic acid),胆红素(bilirubin),磷脂酰乙醇胺(phosphatidylethanolamine),神经鞘磷脂(sphingomyelin),溶血磷脂酰胆碱(lysophosphatidylcholine),三酰甘油(triglyceride)及游离脂肪酸(free fatty acid)。
汉语拼音:Niú Dǎn
原形态:1.黄牛,体第1.5-2m,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。体格强壮结实,头大额广,鼻阔口大,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,基间皮肤硬而光滑,无毛,称为鼻镜。眼、耳都较大。头上有角1对,左右分开,角之长短、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,中空,内有骨质角髓。四肢匀称,4路,均有蹄甲,其后方2趾不着地,称悬蹄。尾较长,尾端具丛毛,毛色大部分为黄色,无杂毛掺混。
2.水牛,体比黄牛肥大,长达2.5m以上。角较长大面扁,上有很多工发纹,颈短,腰腹隆凸。四肢较短,蹄较大。皮厚无汗腺,毛粗而短,体前部较密,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。体色大多灰黑色,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。
生态环境:1.其性格温驯,生长较快。食植物性饲料。
资源分布:1.全国各地均有饲养。
2.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,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。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,新鲜胆囊呈长圆形或椭圆形囊状,长18-20cm,粗径5-6cm,表面有纵皱新鲜胆汁为绿褐色、微透明的液体,略有粘性,稍干则变为浓稠状。完全干燥者,则呈绿褐色固体,揉之则呈粉末。气腥臭,味苦。
性味:味苦;性寒
用法用量:内服:研末,0.3-0.9g;或入丸剂。外用:适量,取汁调涂或点眼。
功效与作用:清肝明目;利胆通肠;解毒消肿。主风热目疾;心腹热渴;黄疸;咳嗽痰多;小儿惊风;便秘;痈肿;痔疮
各家论述:1.《别录》:除心腹热、渴、利,口焦燥,益目睛。乌牛胆,主明目,疗疳湿,以酿槐子,服之弥神。
2.《药性论》:青牛胆主消渴,利大、小肠。
3.《日用本草》:治小儿惊风痰热。
4.《纲目》:除黄,杀虫,治痈肿。
5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为健胃整肠、苦补苦泻剂。治消化不良,慢性胃炎,大便之慢性秘结,肝胆性黄疸,胃部膨满。
6.《本草经疏》:牛胆,其味苦,其气大寒,无毒。
7.《经云》:寒以胜热,苦以泄结,故主心腹热及渴利口焦燥也。肝开窍于目,肝热则目睛不明,入肝泄热,
用药禁忌:《本草经疏》:脾胃虚寒者忌之。目病非风热者不宜用。
归经:肝;胆;肺经
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
附方:1.镇肝明目方(《药性论》)。2.牛胆散(《摄生众妙方》),明目清心,乌须发,补养下元,生髓,祛风湿,壮精神。3.治谷疸方(《圣惠方》),用治谷疸,食毕即头眩,心怫郁不安而发黄,因大饥后大食,胃气冲熏所致。4.治黄疸及便秘方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,用治肝胆病性黄疸及慢性便秘。5.治痔漏方(《经验方》)。6.治金疮方(《本草备要》)。
性状:性状鉴别,新鲜胆囊呈长圆形或椭圆形囊状,长18-20cm,粗径5-6cm,表面有纵皱新鲜胆汁为绿褐色、微透明的液体,略有粘性,稍干则变为浓稠状。完全干燥者,则呈绿褐色固体,揉之则呈粉末。气腥臭,味苦。
注意:《本草经疏》:“脾胃虚寒者忌之。目病非风热者不宜用。”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药材基源: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或胆汁,从宰牛场收集,取得后挂起阴干或自胆管处剪开,将胆汁倾入容器内,密封贮藏。或加热使之干燥亦可。
化学成分:牛胆汁除水分外,主要含胆酸钠盐、胆色素、粘蛋白体及少量脂肪、肥皂、胆甾醇、卵磷脂、胆碱、尿素以及氯化钠、磷酸钙、磷酸铁等无机盐。
汉语拼音:Niú Dǎn
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。
性味:《别录》:"味苦,大寒。"
用法用量:内服:干燥粉末,1~3分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取汁调涂或点眼。
功效与作用:治疗百日咳:取新鲜牛胆汁蒸干研粉,然后将牛胆粉240克,淀粉240克,白糖520克,混合成为粉剂。2岁以下每日0.5~1克,2~5岁1~1.5克,5岁以上1.5~2克,分2~3次服。同时配合对症治疗。据250例观察,基本痊愈52例,减轻130例,有效率72.8%。对早期的效果较好,如配合天冬合剂,疗效可提高。
归经:《四川中药志》:"入肝、胆、肺三经。"
出处:《本经》
附方:①镇肝明目:腊月枯牛胆中盛黑豆一百粒,后一百日开取,食后、夜间吞二七枚。(《药性论》)
性状:新鲜牛胆囊呈肾脏形,长约18~20厘米,最宽处约5~6厘米,干后呈囊状,有纵皱。新鲜的胆汁为绿褐色或暗褐色微透明的液体,略有粘性,稍干则变为浓稠。完全干燥者,呈绿褐色固体状,揉之则成粉质。气腥臭,味苦。胆汁以汁浓、色绿褐者为佳;干燥者以无虫蛀者为佳。
注意:《本草经疏》:"脾胃虚寒者忌之。目病非风热者不宜用。"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牛胆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