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眼镜蛇

汉语拼音:Yǎn Jìnɡ Shé 别名:膨颈蛇(薛德~《系统动物学》),蝙蝠蛇、五毒蛇、扁头风、琵琶蛇(《脊椎动物分类学》),吹风蛇、吹风鳖、饭铲头、饭匙头、万蛇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 性味:味甘咸,性温,有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眼镜蛇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眼镜蛇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辞典》

眼镜蛇的功效_眼镜蛇的用量和禁忌_眼镜蛇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膨颈蛇(薛德~《系统动物学》),蝙蝠蛇、五毒蛇、扁头风、琵琶蛇(《脊椎动物分类学》),吹风蛇、吹风鳖、饭铲头、饭匙头、万蛇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眼镜蛇科动物眼镜蛇除去内脏的全体。立冬前后捕捉。捕得后,剖腹,除去内脏及牙齿,拭净、烘干。

原形态:全长约120厘米。头不甚大。颈部间的肋骨能运动,使颈部骤然膨大。吻鳞的宽比高大1/2倍。鼻间鳞与眼前鳞不相接。颊鳞缺如。上唇鳞7片,第3、4片入眼。下唇鳞8片。鼻鳞分为前后2片,鼻孔介于其间。眼前鳞1片;眼后鳞2~3片。体鳞光滑,斜行;颈部鳞列为24~27行,体中部为19~21行,肛前为13~15行。腹鳞164~178,肛鳞2分,尾下鳞41~51对。全体颜色和花纹有很多变异。典型的在颈的背面有白色或淡黄色眼镜状斑纹;体背的颜色有棕褐、黑褐、灰黑以至深黑色等;背及尾部具有狭窄的白色或淡黄色环纹15~16个。腹面呈灰白或灰黑色,其中或杂有微小的黑点。
栖于平原及丘陵地带,多见于村庄附近。每于夜间活动。捕食蛙、鱼、蜥蝎、蛇、鼠及鸟类等。激怒时身体前部竖起,颈部膨大,呼呼作声。有强烈的神经性毒。

资源分布:分布浙扛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
性味:味甘咸,性温,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浸酒(蛇半斤浸酒三斤)。

功效与作用:通经络,祛风湿。治风湿关节痛,脚气。(性味以下出《广西中药志》)

归经:入肝、肾二经。

出处:《广西中药志》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膨颈蛇(薛德焴《系统动物学》),蝙蝠蛇、五毒蛇、扁头风、琵琶蛇(《脊椎动物分类学》),吹风蛇、吹风鳖、饭铲头、饭匙头、万蛇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眼镜蛇科动物眼镜蛇除去内脏的全体。立冬前后捕捉。捕得后,剖腹,除去内脏及牙齿,拭净、烘干。

化学成分:眼镜蛇蛇毒主为神经毒,并有溶血作用。早年曾分离出结晶形蛇毒成分,称做Crotoxin,兼具神经毒和溶血素的作用,实系混合物,其神经毒部分已经分离提纯,称眼镜蛇神经毒,是一小分子量的蛋白质,沉降系数为1.4S,分子量11000,比较耐热,分子中的半胱氨酸都以-S-S-键结合成胱氨酸基存在,还元则毒性丧失,氧化后毒性又可恢复。另外报道的低分子量的高毒性成分(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0.03毫克/公斤)和一种耐热的蛇毒成分(可在100℃热度下30分钟不破坏,但不耐120℃热),可能就是这种眼镜蛇毒。蛇毒中的溶血素经提纯后证明就是卵磷脂酶A。蛇毒中尚含细胞毒、心脏毒、一种引起局部坏死的成分(1毫克可产生直径12~23毫米的坏死)、眼镜蛇因子(是血清中补体C’3旁路的一种活化因子)、抗凝血因子、多种酶类(如胆碱酯酶,核糖核酸酶,三磷酸腺甙酶)、核甙酸、胆碱酯酶抑制物等。

汉语拼音:Yǎn Jìnɡ Shé

原形态:全长约120厘米。头不甚大。颈部间的肋骨能运动,使颈部骤然膨大。吻鳞的宽比高大1/2倍。鼻间鳞与眼前鳞不相接。颊鳞缺如。上唇鳞7片,第3、4片入眼。下唇鳞8片。鼻鳞分为前后2片,鼻孔介于其间。眼前鳞1片;眼后鳞2~3片。体鳞光滑,斜行;颈部鳞列为24~27行,体中部为19~21行,肛前为13~15行。腹鳞164~178,肛鳞2分,尾下鳞41~51对。全体颜色和花纹有很多变异。典型的在颈的背面有白色或淡黄色眼镜状斑纹;体背的颜色有棕褐、黑褐、灰黑以至深黑色等;背及尾部具有狭窄的白色或淡黄色环纹15~16个。腹面呈灰白或灰黑色,其中或杂有微小的黑点。

资源分布:分布浙扛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
性味:味甘咸,性温,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浸酒(蛇半斤浸酒三斤)。

功效与作用:蛇毒有镇痛作用,0.188毫克/公斤对大鼠的镇痛作用较吗啡(1毫克/公斤)作用长3~4倍,且不产生耐受性及习惯性。它对神经炎、恶性肿瘤、心血管疾患,神经痛以及神经型麻风引起之疼痛有效。对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氏综合征亦有一定效果。

归经:入肝、肾二经。

出处:《广西中药志》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吹风蛇、扁头蛇、吹风鳖、饭铲头、蝙蝠蛇、琵琶蛇、饭匙头、万蛇、膨颈蛇、扁颈蛇、五毒蛇、白颈丫

药材基源:有鳞目眼镜蛇科眼镜蛇Naja naja atra (Cantor),以除去内脏的全体入药。

汉语拼音:Yǎn Jìn Shé

资源分布:广西、江西。

性味:甘、咸,温。有毒。

用法用量:一般配药酒用,以蛇半斤,配定量风湿药酒3斤,约1个月即可服,每日服1两。或与黄梢蛇、金环蛇同浸酒,称三蛇酒。

功效与作用:通经络,风湿。主治风湿关节痛,脚气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膨颈蛇、蝙蝠蛇、五毒蛇、扁头风、琵琶蛇、吹风蛇、饭铲头、万蛇、饭匙头、吹风鳖

英文名:Cobra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aja naja(Linnaeus)

药材基源:为眼镜蛇动物眼镜蛇除去内脏的全体。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捕捉,杀死后,剖除内脏,鲜用或盘成圆形,文火烘干。

化学成分:蜕皮角质蛋白含19种氨基酸,其中丝氨酸(serine)含量高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含量低而不含羟脯氨酸(hydroxyproline)。

汉语拼音:Yǎn Jìnɡ Shé

原形态:眼镜蛇,全长1-2m。体较粗壮,头呈椭圆形,头颈区分不明显,头及体背黑褐色,颈部具眼镜状斑纹,体背呈黄白色至灰褐色。无颊鳞,眶前鳞1,眶后鳞2或3;颞鳞2+3,上唇鳞2-2-3式,背鳞平滑,23-21(19)-15;腹鳞160-196;肛鳞2分, 尾下鳞38-54对。

生态环境:生活于平原、丘陵及山区。白天及夜间活动,性凶猛,受惊时能竖起体前部,颈部膨扁,呼呼作声。以鼠、鸟、蜥蜴、蛇、蛙等为食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,体较粗壮,头呈椭圆形,头颈区分不明显,体长140-150cm。头黑褐色,颈部背面具眼镜状斑纹体背部黑褐色,有狭的黄折横斑纹,斑纹有时呈双条形。腹面前段呈黄白色,有1个黑褐色横斑,横斑前有1对黑色斑点,第21-24鳞呈淡黄色,其余均为黑色。无颊鳞。背鳞平滑斜行。气腥,味淡。内骼:左右鼻骨的外侧缘较突出,两鼻骨的背面整体观近菱形,棘突较低矮,前关节面不在前关节突尖端。椎体下突与脉突的侧面成竖刀状。
显微鉴别,背鳞(1)甘油试液装片:呈略不对称的椭圆形,长径8-8.5mm,短径6-7mm

性味:味甘;咸;性温;有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8g;或浸酒酒饮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通络止痛。主风湿痹痛;中风瘫痪;小儿麻痹症

用药禁忌:血虚筋骨失养者及孕妇禁服。

归经:肝;肾经

出处:出自《广西中药志》

性状:性状鉴别,体较粗壮,头呈椭圆形,头颈区分不明显,体长140-150cm。头黑褐色,颈部背面具眼镜状斑纹体背部黑褐色,有狭的黄折横斑纹,斑纹有时呈双条形。腹面前段呈黄白色,有1个黑褐色横斑,横斑前有1对黑色斑点,第21-24鳞呈淡黄色,其余均为黑色。无颊鳞。背鳞平滑斜行。气腥,味淡。内骼:左右鼻骨的外侧缘较突出,两鼻骨的背面整体观近菱形,棘突较低矮,前关节面不在前关节突尖端。椎体下突与脉突的侧面成竖刀状。

注意:血虚筋骨失养者及孕妇禁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眼镜蛇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