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漏芦

汉语拼音:Lòu Lú 别名:野兰(《本经》),鬼油麻(《日华子本草》),独花山牛蒡、和尚头花。 性味:苦咸,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漏芦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漏芦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漏芦的功效_漏芦的用量和禁忌_漏芦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野兰(《本经》),鬼油麻(《日华子本草》),独花山牛蒡、和尚头花。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。秋季采挖,除去残茎及须根,洗净泥土,晒干。

化学成分:祁州漏芦根含挥发油。新疆蓝刺头果实含蓝刺头扔碱,种子含蓝刺头碱及蓝刺头宁碱。

汉语拼音:Lòu Lú

原形态:①祁州漏芦,又名:和尚头、独花山牛蒡。

性味:苦咸,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~3钱(鲜者1~2两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,消肿排脓,下乳,通筋脉。治痈疽发背,乳房肿痛。乳汁不通,瘰疬恶疮,湿痹筋脉拘牵,骨节疼痛,热毒血痢,痔疮出血。

各家论述:①《纲目》:"漏芦,下乳汁、消热毒、排脓、止血、生肌、杀虫,故东垣以为手,足阳明药,而古方治痈疽发背,以漏芦汤为首称也。庞安常《伤寒论》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,用漏芦叶,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,亦取其寒能解热,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。"

归经:入胃、大肠经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疽作二日后,退毒下脓:黄芪(生用)、连翘各一两,大黄一分(微炒),漏芦一两(有白茸者),甘草半两(生用),沉香一两。上为末,姜、枣汤调下。(《集验背疽方》漏芦汤)

性状:①祁州漏芦

炮制:拣净杂质,去毛,洗净,润透,切片晒干。

注意:气虚、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野兰(《本经》),鬼油麻(《日华子本草》),独花山牛蒡、和尚头花。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。秋季采挖,除去残茎及须根,洗净泥土,晒干。

原形态:①祁州漏芦,又名:和尚头、独花山牛蒡。
多年生草本,高25~65厘米。主根粗大。茎直立,单一,密生蛛丝状毛及白色柔毛。基生叶有长柄;叶片长椭圆形,长12~25厘米,宽5~10厘米,羽状全裂呈琴形,裂片常再羽状深裂或浅裂,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糙毛茸;中部叶及上部叶较小,有短柄或无柄。头状花序顶生,大形,直径5~6.5厘米;总苞广钟形,总苞片干膜质,多列,外列与中列匙形,先端有扩大成圆形撕裂状的附属体,最内一列狭披针形或线形,较外列为长;花全部管状花,淡红紫色;花冠长2~3厘米,先端5裂;雄蕊5,花药聚合;子房下位,花柱伸出,柱头2裂,紫色。瘦果倒圆锥形,长约5~6毫米,黑褐色,有宿存之羽状冠毛。花期5~7月。果期6~8月。
生于向阳的山坡、草地、路边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②蓝刺头,又名:华州漏芦、禹州漏芦。
多年生草本,高35~65厘米,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毡毛。茎直立。叶互生,近根部叶较大,有柄;茎上部叶无柄;叶片椭圆形,长4~10厘米,宽2~6厘米,羽状分裂,裂片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,先端锐尖,边缘有尖刺,上面暗黄绿色,被蛛丝状毛,下面密被白色蛛丝状毡毛,呈白色。多数小头状花序集合成圆球形,直径2.3~3.5厘米;小头状花序有白色刚毛状的外总苞,基部联合,向上有鳞片状总苞2轮,内轮较外轮长,披针形,长约1厘米,宽约2毫米,中脉顶端伸出成刺,上郎天蓝色,下部淡绿白色;总苞内有一管状花,长约1.5厘米,先端5裂,天蓝色,冠毛不发达;雄蕊5,花药聚合;子房倒钟形,被茸毛,柱头2裂。瘦果杯状,被白色长毛。花期7~9月。果期10月。
生于山坡草丛中及山野向阳处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江苏、湖北等地。

性状鉴别:①祁州漏芦
干燥根呈圆锥形或破裂成较大的块状,多扭曲,长10~30厘米,中部直径1~2厘米。外皮灰褐色或棕黑色,多纵沟及交叉的网状裂纹,时有浮皮,顶端常见灰白色丝状毛茸。质轻而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有灰黄色菊花纹及裂隙,中心灰黑色或棕黑色。臭特异,味微苦。以外皮灰黑色、条粗、质坚、不裂者为佳。
主产河北、辽宁、山西。此外陕西、山东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等地亦产。
②禹州漏芦
为蓝刺头的干燥根,呈类圆柱形,上粗下细,稍扭曲,长10~30厘米,直径1~2厘米。外皮灰褐色或灰黄色,粗糙,有纵皱纹,顶端丛生棕色硬毛,为残存的叶柄维管束,下端偶有分枝。质坚,不易折断,断面外圈褐色,内有黄、黑相间的菊花纹。无臭,味微涩。以条粗、坚实者为佳。
主产安徽、湖北、河南等地。

性味:苦咸,寒。
①《本经》:味苦咸,寒。
②《别录》:大寒,无毒。’
③《本草正》:味微咸,性寒,有小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~3钱(鲜者1~2两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,消肿排脓,下乳,通筋脉。治痈疽发背,乳房肿痛。乳汁不通,瘰疬恶疮,湿痹筋脉拘牵,骨节疼痛,热毒血痢,痔疮出血。
①《本经》:主皮肤热,恶疮疽痔,湿痹,下乳汁。
②《别录》:止遗溺,热气疮痒如麻豆,可作浴汤。
③陶弘景:疗诸瘘疥。
④《药性论t》:治身上热毒风生恶疮,皮肌瘙痒瘾疹。
⑤《本草拾遗》:杀虫,洗疮疥用之。
⑥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小儿壮热,通小肠,(治)泄精,尿血,风赤眼,乳痈,发背,瘰疬,肠风,排脓,补血,治扑损,续筋骨,敷金疮,止血长肉,通经脉。
⑦《山西中药志》:清热凉血,治热毒血痢,鼻衄,血痔,温疫等症。

各家论述:①《纲目》:漏芦,下乳汁、消热毒、排脓、止血、生肌、杀虫,故东垣以为手,足阳明药,而古方治痈疽发背,以漏芦汤为首称也。庞安常《伤寒论》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,用漏芦叶,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,亦取其寒能解热,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。
②《本草经疏》:漏芦,苦能下泄,咸能软坚,寒能除热,寒而通利之药也。故主皮肤热,恶疮疽痔,湿痹,下乳汁。
③《本经逢原》:漏芦,《本经》治热毒恶疮,下乳汁,以其能利窍也,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。盖咸能软坚,寒能解毒,故服之必大便作泻,使邪从下而出也。
④《本草求真》:漏芦,遗精尿血能止,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,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功也。
⑤《本经续疏》:漏芦,《本经》谓其下乳汁,《别录》谓其止遗溺,旨实相反,何欤?夫溺以温化而通,乳以清纯而下。遗溺因乎热,乳不下亦因乎热,非有二也。惟其利水由于除热,是以能使不应行者归于应行,而应行者不得应行而不行,则漏芦者谓为疡证逐湿之剂可也。
⑥《本草正义》:漏芦,滑利泄热,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,而寒苦直泄,尤其过之。苟非实热,不可轻用。不独耗阴,尤损正气。《日华》谓通小肠,治泄精溺血,肠风乳痈,排脓止痛,通经脉,皆惟实热之症,可以暂用。

用药禁忌:气虚、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连翘为使。
②《本草经疏》:疮疡阴症,平塌不起发者,非所宜投。妊娠禁用。
③《得配本草》:气虚者禁用。

归经:入胃、大肠经。
①李杲:手、足阳明。
②《木草从新》:入胃、大肠,通肺、小肠。
③《玉楸药解》:入足少阴肾、足厥阴肝经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疽作二日后,退毒下脓:黄芪(生用)、连翘各一两,大黄一分(微炒),漏芦一两(有白茸者),甘草半两(生用),沉香一两。上为末,姜、枣汤调下。(《集验背疽方》漏芦汤)
②治乳妇气脉壅塞,乳汁不行,及经络凝滞,乳内胀痛,留蓄邪毒,或作痈肿:漏芦二两半,瓜蒌十个(急火烧焦存性),蛇蜕十条(炙)。上为细散,每服二钱,温酒调服,不拘时,良久吃热羹汤助之。(《局方》漏芦散)
③治瘰疬,排脓、止痛、生肌:漏芦、连翘、紫花地丁、贝母、金银花,甘草、夏枯草各等分。水煎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④治皮肤瘙痒,阴疹,风毒,疮疥:漏芦、荆芥、白鲜皮、浮萍、牛膝、当归、蕲蛇,枸杞子各一两,甘草六钱,苦参二两。浸酒蒸饮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⑤治流行性腮腺炎:板蓝根一钱,漏芦一钱半,牛蒡子四分,甘草五分。水煎服。(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)
⑥治历节风,筋脉拘挛,骨节疼痛:漏芦半两(去芦头,麸炒),地龙(去土,炒)半两。上二味捣罗为末。先用生姜二两取汁,蜜二两,同煎三、五沸,入好酒五合,以瓷器盛。每用七分盏调药末一钱半匕,温服不拘时。(《圣济总录》古圣散)
⑦治小儿无辜疳痢,羸弱,不欲饮食,及腹内虫动作,多吐清水:漏芦二两,猪肝一两(垢桑,楮树根白皮一两(锉)。上药,捣罗为末,炼蜜和捣一、二百杵,丸如弹子大。每服以温水研一九,不计时候,量儿大小,分减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漏芦丸)
⑧治冷劳泄痢,及妇人产后带下诸疾:漏芦(去芦头)一两,艾叶(去梗炒)四两。上二味,捣罗为末,用米醋三升,入药末一半,先熬成膏,后入余药和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温米饮下,食前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漏芦丸)
⑨治室女月术不调:漏芦(去芦头)、当归(切,焙)、红花子、枳壳(去瓤,麸炒)、白茯苓(去黑皮)、人参各半两。上六味,粗捣筛,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煎七分,去滓,温服,不拘时。(《圣济总录》漏芦汤)
⑩治白秃:五月收漏芦草,烧作灰,膏和使涂之,先用盐汤洗。乃敷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
别名:狼头花

英文名:RADIX RHAPONTICI

药材基源:本品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 (L.)DC.的干燥根。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Lòu Lú

性状鉴别:本品呈圆锥形或扁片块状,多扭曲,长短不一,直径1~2.5cm。表面暗棕色、灰褐色或黑褐色,粗糙,具纵沟及菱形的网状裂隙。外层易剥落,根头部膨大,有残茎及鳞片状叶基,顶端有灰白色绒毛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灰黄色,有裂隙,中心有的呈星状裂隙,灰黑色或棕黑色。气特异,味微苦。

性味:苦,寒。

用法用量:5~9g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,消痈,下乳,舒筋通脉。用于乳痈肿痛,痈疽发背,瘰疬疮毒,乳汁不通,湿痹拘挛。

用药禁忌:孕妇慎用。

归经:归胃经。

性状:本品呈圆锥形或扁片块状,多扭曲,长短不一,直径1~2.5cm。表面暗棕色、灰褐色或黑褐色,粗糙,具纵沟及菱形的网状裂隙。外层易剥落,根头部膨大,有残茎及鳞片状叶基,顶端有灰白色绒毛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灰黄色,有裂隙,中心有的呈星状裂隙,灰黑色或棕黑色。气特异,味微苦。

炮制: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晒干。

注意:孕妇慎用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野兰、鹿骊、鬼油麻、和尚头、大头翁、独花山牛蒡、祁漏芦、禹漏芦、龙葱根、毛头

英文名:Uniflower Swisscentaury Root,Root of Broadleaf Globethistle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Stemmacantha uniflorum (L.)DitTCMLIBich [Cnicus uniflorus L.; Rhaponticum uniflorum (L.)DC.]2.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.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。

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收,除去泥土,鲜用或晒干。

化学成分:1.祁州漏芦 含挥发油。

汉语拼音:Lòu Lú

原形态:1.祁州漏芦 多年生草本,高(-6)30-100cm。根状茎粗厚,主根圆柱形,直径1-2cm,上部密被残存叶柄。茎直立,不分枝,簇生或单生,有条纹,具白色绵毛或短毛。基生叶有长柄,叶柄长6-20cm,被厚绵毛;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全为椭圆形,长12-25cm,贡5-10cm,羽状全裂呈琴形,裂片常再羽状深裂或深裂,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糙毛茸;中部及上部叶较小,有短柄或无柄。头状花序,单生茎顶,直径约5cm;总苞宽钟状,基部凹;总苞片多层,具干膜质附片,外层短,卵形,中层附片宽,成掌状分裂,内层披针形,先端尖锐;花冠淡紫色,长约2.5cm,下部条形,上部稍扩张成圆筒形,先端5裂;雄蕊5,花药聚合;子房下位,花柱伸出,柱头2裂,紫色。瘦果,倒圆锥形,长5-6mm,棕褐色,具四棱;冠毛刚毛状,具羽产太短毛。花期5-7月,果期6-8月。
2.禹州漏芦 多年生草本,高约1m。茎直立,不分枝或少分枝,上部密生白绵毛,下部疏生蛛丝状毛。叶二回羽状分裂或深裂,上面疏生蛛丝状毛或无毛,下面密生白绵毛,边缘短刺;基生叶有长柄,叶生矩圆状倒卵形,长约20cm;上部叶渐小,长椭圆形至卵形,长10-20cm,基部抱茎。复头状花序,集合成圆球形,直径约4cm;头状花序长近2cm,外总苞片刚毛状,基部联合;内总苞片外层的匙形,先端渐尖,边缘有篦状睫毛;内层的狭鞭形至矩圆形,先端尖锐,中部以上有睫毛;花冠筒状,裂片5,条形,淡蓝色,筒部白色;雄蕊5,花药聚合;子房倒钟形,被茸毛,柱头2裂。瘦果,圆形,密生黄褐色柔毛;冠毛长约1mm,下部连合花期7-9月,果期10月。

生态环境:1.生于海拔390-2700m的山坡丘陵地、松林下或桦木林下。
2.生于林缘、干燥山坡、草丛向阳处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山东、江南、四川等地。
2.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(1)祁州漏芦 根呈倒圆锥状圆柱形,有的稍扭曲或扁压,通常不分枝,完整者长10-30cm,直径1-2.5cm。表面深棕色或黑棕色,粗糙,具不规则的纵形沟纹及鞭形的网状裂隙,外层常有剥裂。根头部膨大,有少数茎基及鳞片状的叶基,顶端有灰白色绒毛。质罗而脆,易折断,折断时皮部常与木部脱离,皮部色泽较深,木部黄白色,呈施射状,木射线处多破裂,木部中央因朽蚀而成星状裂隙,显深棕色。气特异,味微苦。
以条粗、棕黑色、质坚实、不碎裂者为佳。
(2)禹州漏芦 根呈类圆柱形,稍扭曲,知短不一,

性味:味苦;性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醋调敷;或鲜品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;活血通乳。主疮疖肿毒;乳痈;肋腺炎;淋马结结核;痔瘘;疥癣痒疹;目赤肿痛;痢疾;蛔早腹痛;风湿痹痛;闪腰岔气;跌打损伤;产后乳汁不下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漏芦,下乳汁、消热毒、排脓、止血、生肌、杀虫,故东垣以为手、足阳明药,而古方治痈疽发背,以漏芦汤为首称也。庞安常《伤寒论》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,用漏芦叶,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,亦取其寒能解热,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漏芦,苦能下泄,咸能软坚,寒能除热,寒而通利之药也。故主皮肤热,恶疮疽痔,湿痹,下乳汁。
3.《本经逢原》:漏芦,《本经》治热毒恶疮,下乳汁,以其能利窍也,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。盖咸能软坚,寒能解毒,故服之必大便作泻,使邪从下而出也。

用药禁忌:气虚、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。
1.《日华子本草》:连翘为使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疮疡阴症,平塌不起发者,非所宜投。妊娠禁用。
3.《得配本草》:气虚者禁用。

归经:归胃;大肠;肝经

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1.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使漏芦,勿用独漏,缘似漏芦,只是味苦酸,误服令人吐不止,须细验。
2.《别录》:漏芦,生乔山山谷。八月采根,阴干。
3.陶弘景:漏芦,今近道亦有。市人皆取苗用之,俗中取根名鹿骊。
4.《唐本草》:漏芦,俗名荚蒿,茎叶似白蒿,花黄,生荚长似细麻,如箸许,有四、五瓣。七月、八月后皆黑,异于众草,蒿之类也。常用其茎叶及子,未见用根。其鹿骊,山南谓

附方:①治疽作二日后,退毒下脓:黄芪(生用)、连翘各一两,大黄一分(微炒),漏芦一两(有白茸者),甘草半两(生用),沉香一两。上为末,姜、枣汤调下。(《集验背疽方》漏芦汤)②治乳妇气脉壅塞,乳汁不行,及经给凝滞,乳内胀痛,留蓄邪毒,或作痈肿:漏芦二两半,瓜萎十个(急火烧焦存性),蛇蜕十条(炙)。上为细散,每服二钱,温酒调服,不拘时,良久吃热羹汤助之。(《局方》漏芦散)②治瘰疬,排脓、止痛、生肌:漏芦、连翘、紫花地丁、贝母、金银花、甘草、夏枯草各等分。水煎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④治皮肤瘙痒,阴疹,风毒,疮疥:漏芦、

性状:性状鉴别 (1)祁州漏芦 根呈倒圆锥状圆柱形,有的稍扭曲或扁压,通常不分枝,完整者长10-30cm,直径1-2.5cm。表面深棕色或黑棕色,粗糙,具不规则的纵形沟纹及鞭形的网状裂隙,外层常有剥裂。根头部膨大,有少数茎基及鳞片状的叶基,顶端有灰白色绒毛。质罗而脆,易折断,折断时皮部常与木部脱离,皮部色泽较深,木部黄白色,呈施射状,木射线处多破裂,木部中央因朽蚀而成星状裂隙,显深棕色。气特异,味微苦。

炮制:拣净杂质,去毛,洗净,润透,切片晒干。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使漏芦,细锉,拌生甘草相对蒸,从巳至中,去甘草净拣用。

注意:气虚、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漏芦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