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野菊花

汉语拼音:Yě Jú Huā 别名:山菊花、千层菊、黄菊花 性味:味苦;辛;性平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野菊花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野菊花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野菊花的功效_野菊花的用量和禁忌_野菊花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山菊花、千层菊、黄菊花

英文名:Flower of Indian Dendranthema, Wild chrysanthemum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Dendranthema indicum (L) Des Moul. [Chrysanthemum indicum L.]2.Dendranthema lauandulifolium (Fisch. Ex Trautv.) Ling et Shih [Pyrethrum lauandulifolium Fisch.ex Trau]Ling et Shih [Pyrethurm lauandulifolium Fisch. Ex Trautv.; Chrysanthemum lauanduli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野菊和岩香菊的花。

采收和储藏:秋季开花盛期,分批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
化学成分:含野菊花内酯(handelin chrysanthelide)[1,2],野菊花醇(chrysanthemol)[3],野菊花三醇(chrysanthetriol)[4],野菊花酮(indicumeneone)[5],菊油环酮(chrysanthenone)[6,7],顺-螺烯醇醚(cis-spiroenol ether),反-螺烯醇醚(trans-spiroenol ether)[8],当归酰豚草素(angeloylcumambrin)B,当归酰亚菊素(angeloylajadin),苏格兰蒿素(arteglasin)A[9],刺槐甙(aca-ciin)[10],木犀草素(luteolin)[11],木犀草素-7-β-D-葡萄糖甙(lute-olin-7-β-D-glucoside),槲皮素-β-D-葡萄糖甙(quercitin-β-D-gluco-side)[12],矢车菊甙(chrysanthemin)[13],菊黄质(chrysanthemax-anthin)[14],胡萝卜甙(daucosterol),豚草素(cumambrin)S,刺槐素(acacetin)[3],刺槐素-7-O-β-D-吡喃半乳糖甙(acacetin-7-O-β-D-galactopyranoside)[15],1-单山萮酸甘油(glyceryl-1-monobehe-nate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[3],熊果酸(ursol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羽房豆醇(lupeol)[16],正二十八烷醇(octacosylalcohol)[17]以及挥发油等[18]。

汉语拼音:Yě Jú Huā

原形态:1.野菊 多年生草本,高25-100cm。根茎粗厚,分枝,有长或短的地下匍匐枝。茎直立或基部铺展。基生叶脱落;茎生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6-7cm,宽1-2.5cm,羽状分裂或分裂不明显;顶裂片大;侧裂片常2对,卵形或长圆形,全部裂片边缘浅裂或有锯齿;上部叶渐小;全部叶上面有腺体及疏柔毛,下面灰绿色,毛较多,基部渐狭成具翅的叶柄;托叶具锯齿。头状花序直径2.5-4(-5)cm,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骗子或不规则的伞房花序;总苞直径8-20mm,长5-6mm;总苞片边缘宽膜质;舌状花黄色,雌性;盘花两性,筒状。瘦果全部同形,有5条极细的纵肋,无冠状冠毛。花期9-10月。
2.岩香菊 本种与野菊的区别在于:叶为羽状深裂,绿色或淡绿色,两面被稀疏的呀下面稍多膨松的柔毛;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或复伞房花序,舌状花黄色。花果期5-11月。

生态环境:1.生于山坡草地、灌丛、河边水湿地,海滨盐渍地及田边、路旁。
2.生于山坡、岩石上、河谷、河岸荒地上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及西南。
2.分布于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(1)野菊花 头状花序类球形,直径1.5-2.5cm,棕黄色。总苞片4-5层,外层苞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长2.5-3mm,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,常被有白毛,边缘膜质;中层苞片卵形;内层苞片长椭圆表。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。舌状花1轮,黄色,皱缩卷曲,展平后,舌片长1-1.3cm,先端全缘或2-3齿;筒状花多数,深黄色。气芳香,味苦。
(2)岩香菊花 头状花序直径1-1.5cm;总苞片4-5层,外层苞片线形或线状长圆形,长2.5mm;中内层苞片卵形、长椭圆形至倒披针形。舌状花黄色

性味:味苦;辛;性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-15g,鲜品可用至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煎水漱口或淋洗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;疏风平肝。主疔疮;痈疽;丹毒;湿疹;皮炎;风热感冒;咽喉肿痛;高血压病
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汇言》:破血疏肝,解疔散毒。主妇人腹内宿血,解天行火毒丹疔。洗疮疥,又能去风杀虫。
2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用于痈疽疗肿化脓病。
3.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解毒疏风。治目疾眩晕。
4.《浙江中药手册》:排脓解毒,消肿止痛。治痈肿疗毒,天疱湿疮。
5.《江苏植药志》:治霍乱,腹痛。
6.《山西中药志》:疏风热,清头目,降火解毒。治诸风眩晕,头痛,目赤,肿毒。
7.《江西草药》:治白喉,口疮,小儿高热抽搐等症。
8.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治高血压。

用药禁忌:脾胃虚寒者,孕妇慎用。

归经:归肺;肝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正》

附方:①治疗疮:野菊花和黄糖捣烂贴患处。如生于发际,加梅片、生地龙同敷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②治一切痈疽脓疡,耳鼻咽喉口腔诸阳症脓肿:野菊花一两六钱,蒲公英一两六钱,紫花地丁一两,连翘一两,石斜一两。水煎,一日三回分服。③治夏令热疖及皮肤湿疮溃烂:用野菊花或茎叶煎浓汤洗涤,并以药棉或纱布浸药汤掩敷,一日数回。④治胃肠炎,肠鸣泄泻腹痛: 野菊花三、四钱。煎汤,一日二、三回内服。(②方以下出《本草推陈》)⑤治肠凤:,野菊花六两(晒千,、炒成炭),怀熟地八两(酒煮,捣膏),炮姜四两,苍术三两,地榆二两,北五味二两。炼蜜

性状:性状鉴别 (1)野菊花 头状花序类球形,直径1.5-2.5cm,棕黄色。总苞片4-5层,外层苞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长2.5-3mm,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,常被有白毛,边缘膜质;中层苞片卵形;内层苞片长椭圆表。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。舌状花1轮,黄色,皱缩卷曲,展平后,舌片长1-1.3cm,先端全缘或2-3齿;筒状花多数,深黄色。气芳香,味苦。

注意:脾胃虚寒者,孕妇慎用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
别名:野菊、野黄菊、苦薏

英文名:FLOS CHRYSANTHEMI INDICI

药材基源:本品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.的干燥头状花序。秋、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,晒干,或蒸后晒干。

汉语拼音:Yě Jú Huā

性状鉴别:本品呈类球形,直径0.3~1cm,棕黄色。总苞由4~5层苞片组成,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,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,通常被有白毛,边缘膜质;内层苞片长椭圆形,膜质,外表面无毛。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。舌状花1轮,黄色,皱缩卷曲;管状花多数,深黄色。体轻。气芳香,味苦。

性味:苦、辛,微寒。

用法用量:9~15g。外用适量,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。用于疔疮痈肿,目赤肿痛,头痛眩晕。

归经:归肝、心经。

性状:本品呈类球形,直径0.3~1cm,棕黄色。总苞由4~5层苞片组成,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,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,通常被有白毛,边缘膜质;内层苞片长椭圆形,膜质,外表面无毛。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。舌状花1轮,黄色,皱缩卷曲;管状花多数,深黄色。体轻。气芳香,味苦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野菊、北野菊或岩香菊的头状花序。秋季花盛开时采收,晒干或烘干。

原形态:植物形态详野菊条。

资源分布:主产江苏、四川、广西、山东等地。

性状鉴别:干燥的头状花序呈扁球形,直径0.5~1厘米,外层为15~20个舌状花,雌性,淡黄色,皱缩卷曲;中央为管状花,两性,长3~4毫米,黄色,顶端5裂,子房棕黄色,不具冠毛;底部有总苞,由20~25枚苞片组成,作覆瓦状排列成4层,苞片卵形或披针形,枯黄色,边缘膜质;各花均着生于半球状的花托上。味苦,继之有清凉感。

性味:苦辛,凉。
①《本草汇言》:味苦辛,气凉,有小毒。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微寒,味甘苦,无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4钱(鲜者1~2两)。外用:捣敷,煎水漱口或淋洗。

功效与作用:疏风清热,消肿解毒。治风热感冒,肺炎、白喉,胃肠炎:高血压,疔,痈,口疮,丹毒,湿疹,天泡疮。
①《本草汇言》:破血疏肝,解疔散毒。主妇人腹内宿血,解天行火毒丹疔。洗疮疥,又能去风杀虫。
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用于痈疽疔肿化脓病。
③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解毒疏风。治目疾眩晕。
④《浙江中药手册》:排脓解毒,消肿止痛。治痈肿疔毒,天泡湿疮。
⑤《江苏植药志》:治霍乱,腹痛。
⑥《山西中药志》:疏风热,清头目,降火解毒。治诸风眩晕,头痛,目赤,肿毒。
⑦《江西草药》:治白喉,口疮,小儿高热抽搐等症。
⑧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治高血压。

归经:《本草求真》:入肺、肝。

出处:《本草正》

附方:①治疔疮:野菊花和黄糖捣烂贴患处。如生于发际,加梅片、生地龙同敷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②治一切痈疽脓疡,耳鼻咽喉口腔诸阳症脓肿:野菊花一两六钱,蒲公英一两六钱,紫花地丁一两,连翘一两,石斛一两。水煎,一日三回分服。
③治夏令热疖及皮肤湿疮溃烂:用野菊花或茎叶煎浓汤洗涤,并以药棉或纱布浸药汤掩敷,一日数回。
④治胃肠炎,肠鸣泄泻腹痛:干野菊花三、四钱。煎汤,一日二、三回内服。(②方以下出《本草推陈》)
⑤治肠风:野菊花六两(晒干,炒成炭),怀熟地八两(酒煮,捣膏),炮姜四两,苍术三两;地榆二两,北五味二两。炼蜜为丸梧桐子大,每服五钱,食前白汤送下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⑥预防流脑:野菊花一斤。将上药粉碎,加水十斤,熬煎至70%煎液,过滤去渣。在流脑流行期,用上项药液滴鼻二至三滴,每日两次。(辽宁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⑦治大、小叶性肺炎,支气管炎,阑尾炎及一般急性炎症疾病:野菊花一两,一点红五钱,金银花藤叶一两,积雪草五钱,犁头草五铰,白茅根五钱。水煎服,每日一至二剂。
⑧治泌尿系统感染:野菊花一两,海金砂一两。水煎服,每日二剂。
⑨治扩散型肺结核:野菊花一两五钱,地胆草一两,兰香草二两。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
⑩治头癣、湿疹、天抱疮:野菊花、苦楝根皮、苦参根各适量。水煎外洗。(⑦方以下出《江西草药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野菊、北野菊或岩香菊的头状花序。秋季花盛开时采收,晒干或烘干。

化学成分:花含刺槐素-7-鼠李糖葡萄糖甙、野菊花内酯、矢车菊甙、苦味素、α-侧柏酮。又含挥发油,内含dl-樟脑、廿四烷、廿六烷等。另含维生素A类物质及维生素B1。

汉语拼音:Yě Jú Huā

原形态:植物形态详"野菊"条。

资源分布:主产江苏、四川、广西、山东等地。

性味:苦辛,凉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4钱(鲜者1~2两)。外用:捣敷,煎水漱口或淋洗。

功效与作用:①预防感冒

归经: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肺、肝。"

出处:《本草正》

附方:①治疔疮:野菊花和黄糖捣烂贴患处。如生于发际,加梅片、生地龙同敷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
性状:干燥的头状花序呈扁球形,直径0.5~1厘米,外层为15~20个舌状花,雌性,淡黄色,皱缩卷曲;中央为管状花,两性,长3~4毫米,黄色,顶端5裂,子房棕黄色,不具冠毛;底部有总苞,由20~25枚苞片组成,作覆瓦状排列成4层,苞片卵形或披针形,枯黄色,边缘膜质;各花均着生于半球状的花托上。味苦,继之有清凉感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野菊花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