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芦竹根

汉语拼音:Lú Zhú Gēn 别名:芦荻头(《岭南采药录》),楼梯杆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 性味:苦,寒。
①《草木便方》:苦,大凉。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甘,淡。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寒,味苦,无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芦竹根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芦竹根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芦竹根的功效_芦竹根的用量和禁忌_芦竹根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芦荻头(《岭南采药录》),楼梯杆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竹的根茎。夏季拔起全株,砍取根茎洗净,剔除须根,切片或整条晒干。

化学成分:根茎含N,N-甲基色胺、5-甲氧基-N-甲基色胺、蟾毒色胺、去氢蟾毒色胺、蟾蜍特尼定等多种吲哚衍生物。

汉语拼音:Lú Zhú Gēn

原形态:芦竹,又名:荻芦竹(《本草汇言》),绿竹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

资源分布:生于溪旁及屋边较潮湿而深厚的土壤上。分布西南、华南及江苏、浙江、湖南等地。产四川。

性味:苦,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熬膏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利水。治热病发狂,虚劳骨蒸,淋病,小便不利,风火牙痛。

出处:《四川中药志》

性状:干燥根茎,呈弯曲扁圆条形,长10~48厘米,粗2~2.5厘米,黄棕色,有纵皱纹,一端稍粗大,有大小不等的笋子芽苞突起,基部周围有须根断痕;有节,节上有淡黄色的叶鞘残痕,或全为叶鞘包裹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以质嫩、干燥、茎秆短者为佳。

注意:《四川中药志》:"体虚无热者慎用。"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芦荻头、楼梯杆

英文名:Rhizome of Giantreed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undo donax L.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竹的根茎。

采收和储藏:夏季拔取全株,砍取根茎,洗净,剔除须根,切片或整条晒干。

化学成分:根茎含N,N-二甲基色胺(N,N-dimethyltryp-tamine)、5-甲氧基-N-甲基色胺(5-methoxy-N-methyl-tryptamine)、蟾毒色胺(bufotenine)、去氢蟾毒色胺(dehydrobufotenine)、蟾蜍特尼定(bufotenidine)等多种吲哚衍生物。叶含卅烷(triacontane)、α-香树脂醇乙酸酯(α-amyrinacetate)、β-香树脂醇乙酸酯、卅烷醇(triacontanol)、无羁萜(Friedelin)、豆甾醇(stigmasterol)、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、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等。花含多种吲哚衍生物禾草碱(gramine)及其Nb-氧化物、禾草碱甲氢氧化物(gramine methohydroxide)、N,N-二甲基色胺甲氢氧化物、3,3'-双(吲哚甲基)二甲铵氢氧化物、胡颓子碱(eleagnine)等。

汉语拼音:Lú Zhú Gēn

原形态:芦竹,多年生草本。具根茎,须根粗壮。秆直立,高2-6m,径1-1.5cm,常具分枝。叶鞘较节间为长,无毛或其颈部具长柔毛,叶舌膜质,截平,长约1.5mm,先端具短细毛;叶片扁平,长30-60cm,宽2-5cm,嫩时表面及边缘微粗糙。圆锥花序较紧密,长30-60cm,分枝稠密,斜向上升,小穗含2-4花;颖披针形,长8-10mm,具3-5脉;外稃亦具3-5脉,中脉延伸成长1-2mm的短芒,背面中部以下密被略短于稃体的白柔毛,基盘长约0.5mm,内稃长约为外稃的一半。花期10-12月。

生态环境:生于溪旁及屋边较潮湿的深厚的土壤处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、华南及江苏、浙江、湖南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根茎呈弯曲扁圆条形,长10-18cm,粗2-2.5cm,黄棕色,有纵皱纹,一端稍粗大,有大小不等的笋子芽胞突起,基部周围有须根断痕;有节,节上有淡黄色的叶鞘残痕,或全为叶鞘包裹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以质嫩、干燥、茎秆短者为佳。

性味:苦;寒;甘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熬膏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泻火;生津除烦;利尿。主热病烦渴;虚劳骨蒸;吐血;热淋;小便不利;风火牙痛

各家论述:1.《草木便方》:治风火虫牙疼痛,虚劳骨蒸潮热,头昏目赤。
2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牙痛,火淋,天行热狂,反胃。
3.《岭南采药录》:清肺热,食瘟马肉中毒,取根捣自然汁煎服。
4.《四川中药志》:退火清热。治寒湿化热。

用药禁忌:体虚无热者慎服。

出处: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根茎呈弯曲扁圆条形,长10-18cm,粗2-2.5cm,黄棕色,有纵皱纹,一端稍粗大,有大小不等的笋子芽胞突起,基部周围有须根断痕;有节,节上有淡黄色的叶鞘残痕,或全为叶鞘包裹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以质嫩、干燥、茎秆短者为佳。

注意:体虚无热者慎服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芦荻头(《岭南采药录》),楼梯杆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竹的根茎。夏季拔起全株,砍取根茎洗净,剔除须根,切片或整条晒干。

原形态:芦竹,又名:荻芦竹(《本草汇言》),绿竹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
多年生草本。具根茎,须根粗壮。秆直立,高2~6米,径1~1.5厘米,常具分枝。叶鞘较节间为长,无毛或其颈部具长柔毛,叶舌膜质,截平,长约1.5毫米,先端具短细毛;叶片扁平,长30~60厘米,宽2~5厘米,嫩时表面及边缘微粗糙。圆锥花序,较紧密,长30~60厘米,分枝稠密,斜向上升,小穗含2~4花;颖披针形,长8~10毫米,具3~5脉;外稃亦具3~5脉,中脉延伸成长1~2毫米之短芒,背面中部以下密生略短于稃体的白柔毛,基盘长约0.5毫米,上部两侧具短柔毛,第一外稃长8~10毫米;内稃长约为外稃的一半。花期10~12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溪旁及屋边较潮湿而深厚的土壤上。分布西南、华南及江苏、浙江、湖南等地。产四川。

性状鉴别:干燥根茎,呈弯曲扁圆条形,长10~48厘米,粗2~2.5厘米,黄棕色,有纵皱纹,一端稍粗大,有大小不等的笋子芽苞突起,基部周围有须根断痕;有节,节上有淡黄色的叶鞘残痕,或全为叶鞘包裹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以质嫩、干燥、茎秆短者为佳。

性味:苦,寒。
①《草木便方》:苦,大凉。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甘,淡。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寒,味苦,无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熬膏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利水。治热病发狂,虚劳骨蒸,淋病,小便不利,风火牙痛。
①《草木便方》:治风火虫牙疼痛,虚劳骨蒸潮热,头昏目赤。
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牙痛,火淋;天行热狂,反胃。
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清肺热,食瘟马肉中毒,取根捣自然汁煎服。
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退火清热。治寒湿化热。

用药禁忌:《四川中药志》:体虚无热者慎用。

出处:《四川中药志》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芦竹根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