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榈木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榈木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榈木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花梨木(《琼州府志》),青皮树、青豆风柴、青龙捆地、相思树(《湖南药物志》),鸭公青,三钱三、青竹蛇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花榈木的木材或根。
原形态:花榈木(《纲目》),又名:红豆树。
小乔木,高5~8米。幼枝密被灰黄色茸毛。单数羽状复叶;小叶5~9,革质,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倒披针形,长6~10厘米,宽2~3厘米;下面密被灰黄色茸毛。花黄白色,为腋生或顶生的圆锥花序,或为腋生的总状花序;总轴、花柄和萼的表里两面均密被灰黄色茸毛;萼陀螺形,裂片卵状三角形,分裂至中部;花瓣长约2厘米,旗瓣近圆形,具柄;雄蕊10,分离,5个发育,5个退化,不等长,向内弯,开花时伸出;子房边缘有疏长毛,花柱长线形,柱头倾斜。荚果扁平,长7~11厘米,宽2~3厘米,稍有喙。种子红色,长8~15毫米。花期7月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杂林中。分布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福建、四川、云南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:《本草拾遗》:味辛,温,无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(鲜者3~5钱)。
功效与作用:活血破瘀。治Y瘕,赤白漏下,产后瘀血腹痛,跌打损伤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主破血,血块,冷嗽,并煮汁及热服。
②《海药本草》:主产后恶露冲心,Y瘕结气,赤白漏下,并锉煎服之。
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
附方:①治跌打损伤:花榈木五钱。水煎兑酒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②治产后瘀血腹痛:鲜花榈木根五钱。煎水服。
③治白喉:花桐木根二钱。磨醋服。
④避孕:花榈木根三钱。煎水,月经干净后三天服。(②方以下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花梨木(《琼州府志》),青皮树、青豆风柴、青龙捆地、相思树(《湖南药物志》),鸭公青,三钱三、青竹蛇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花榈木的木材或根。
汉语拼音:Lǘ Mù
原形态:花榈木(《纲目》),又名:红豆树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杂林中。分布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福建、四川、云南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:《本草拾遗》:"味辛,温,无毒。"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(鲜者3~5钱)。
功效与作用:活血破瘀。治症瘕,赤白漏下,产后瘀血腹痛,跌打损伤。
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
附方:①治跌打损伤:花榈木五钱。水煎兑酒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花梨木、青皮树、青豆风柴、青力捆地、相思树、红面桐、三钱三、青竹蛇、臭树、牛屎柴、烂锅底柴、臭桶柴、红豆树。
英文名:wood of Henry ormosia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花榈木材、根皮或根、叶。
汉语拼音:Lǘ Mù
原形态:花榈木 常绿乔木,高16m。树皮灰绿色,光滑,幼枝密被黄褐色茸毛。叶互生,奇数羽状复叶,长13-33cm;小叶5-9,革质,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6-10cm,宽2-5cm,先端短尖,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,全缘,上面暗绿色,无毛,下面密被灰黄色茸毛。花排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状,生于枝端或叶腋,花序轴及小花梗均被黄褐色茸毛;萼简倒圆锥形而短,先端5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与筒部几等长,萼简内外均有灰黄色茸毛;蝶形花冠,中央淡绿色,边缘绿色微带淡紫。旗瓣近圆形,具柄,翼瓣、龙骨瓣斜倒卵形;雄蕊10,全分离,不等长,花丝淡绿色,花药淡灰紫色,内弯,开花时突出;子房边缘具疏年毛,花柱线形,柱头偏斜。荚果扁平,长椭圆形,长5-12cm,宽1.5-4cm,木质,稍有喙,熟时紫褐色,被蜡质。种子4-8颗,稀l-2颗,种子椭圆形,长8-15mm,成熟时鲜红色,有光泽。花期7-8月,果期10-11月。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1300m的山坡、溪谷两旁杂木林内。
性味:味辛;性温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6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敷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除湿;活血破瘀;解毒消肿。主风湿性关节炎;腰肌劳损;产后瘀血腹痛;赤白漏下;跌打损伤;骨折;感冒;毒蛇咬伤;无名肿毒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拾遗》:主破血,血块,冷嗽,并煮汁及热服。
归经:肝;肾经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1.《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》:桐木,出安南及南海。人作床几,似紫檀而色赤。
附方:①治跌打损伤: 花搁木五钱。水煎兑酒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②治产后瘀血腹痛: 鲜花搁木根五钱。煎水服。③治白喉: 花搁木根二钱。磨醋服。④避孕: 花搁木根三钱。煎水,月经干净后三天服。(②方以下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榈木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