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牛蒡根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牛蒡根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牛蒡根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恶实根(《别录》),鼠粘根(《延年方》),牛菜(《本草衍义》)。
药材基源:菊科植物牛蒡的根,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,洗净晒干。
性状鉴别:根呈纺锤状,肉质而直,皮部黑褐色,有皱纹,内呈黄白色;味微苦而性粘。
性味:苦,寒。
①《纲目》:苦,寒,无毒。
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味甜,性刚。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温,味苦涩,无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、熬膏涂贴或煎水洗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热,消肿毒。治风毒面肿,头晕,咽喉热肿,齿痛,咳嗽,消渴,痈疽疮疥。
①《别录》:根、茎疗伤寒寒热,汗出中风、面肿,消渴,热中,逐水。
②《药性论》:根,细切如豆,面拌作饭食之,消胀壅。又能拓一切肿毒,用根、叶少许盐花捣。
③《唐本草》:主牙齿疼痛,劳疟,脚缓弱,风毒,痈疽,咳嗽伤肺,肺壅;疝瘕,积血。主诸风,Y瘕,冷气。
④《本草拾遗》:浸酒去风,又主恶疮。
⑤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头晕,风热,眼昏云翳,耳鸣,耳聋,腰痛,外治脱肛。
⑥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治伤暑。
⑦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疥疮。
归经:《得配本草》:入手太阴经。
出处:《药性论》
附方:①治热攻心,烦躁恍惚:牛蒡根捣汁一升,食后分为三服。(《食医心镜》)
②治头面忽肿,热毒风内攻,或手足头面赤肿,触着痛:牛蒡子根洗净烂研,酒煎成膏,摊在纸上,贴肿毒,仍热酒调下,一服肿止痛减。(《斗门方》)
③治反花疮,并治积年诸疮:牛蒡根热捣,和腊月猪脂封上。(《千金方》)
④治喉中热肿:鼠粘根(切)一升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、四服。忌蒜、面。(《延年方》)
⑤治头晕痛:牛蒡子根四两,老人头(酒洗)一两,熬水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⑥治热毒牙痛,齿龈肿痛不可忍:牛蒡根一斤,捣汁,入盐花一钱,银器中熬成膏,每用涂齿龈上,重者不过二、三度。(《圣惠方》)
⑦治痔疮:牛蒡子根、漏芦根,嫩猪大肠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⑧治瘿:鼠粘草根汤洗,细切除皮者一升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分温三服,服相去如人行四、五里一服,宜服六剂。(《救急方》)
⑨治耳卒肿:牛蒡根净洗细切,捣绞取汁一升,于银锅中熬成膏,涂于肿上。(《圣惠方》)
⑩治虚弱脚软无力:牛蒡子根炖鸡、炖肉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恶实根、鼠粘根、牛菜
英文名:Great Burdock Achene, Root of Great Burdock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ctium lappa L.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根。
采收和储藏: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,洗净,晒干。
化学成分:含愈创木内酯类化合物:牛蒡种噻吩-α(lap-paphen-a),牛蒡种噻-b(lappaphen-b)[1]。又含硫炔类化合物,牛蒡酮(arctinone)a、b,牛蒡醇(arctinol)a、b,牛蒡醛(arctinal)、牛蒡酸(arctic acid)b、c,牛蒡酸b甲酯(methyl arctate b)-1,11-十三碳二烯-3,5,7,9-四炔[(11E)-1,11-tridecadien-3,5,7,9-tetrayne],(3E,11E)-1,3,11-十三碳三烯-5,7,9-三炔[(3E,11E)-1,3,11-tridecatrien-5,7,9-triyen],(3E)-3-十三碳烯-5,7,9,11-四炔-1,2-环氧化合物[(3E)-3-tridecen-5,7,9,11-tetrayne-1,2-epoxide],(4E、6E、12E)-4,6,12-十四碳-8,10-二炔-1,3-二乙酸酯[(4E、6E、12E)-4,6,12-tetradecatrie]-8,10-二炔-1,3-二炔-1,3-二乙酸酯[(4E,6E)]-4,6-tetradecadien-8,10,12-triyn-1,3-diyl diac-etate],(4E,6Z)-4,6-十四碳二烯-8,10,12-三炔-1,3-二乙酸酯[(8Z,15Z)-十七碳-1,8,15-三烯-11,13-二炔[(8Z,15Z)-heptadeca-1,8,15-trien-11,13-diyn][3]。(S)-12,13-环氧-2,4,6,8,10-十三碳烯-3,5,7,9,11-五炔(1-tridecen-3,5,7,9,11-pentayne)[4]。根中的挥发性成分有:去氢木香内酯(de-hydrocostus lactone),去氢二氢木香内酯(dehydrodihydrocostus lactone),3-辛烯酸(3-octenoic acid),3-已烯酸(3-hexenoic acid),2-甲基丙酸(2-methy propionic acid),2-甲基丁酸(2-methylbu-tyric acid),2-甲氧基-3-甲基吡嗪(2-methoxy-3-methylpyrazine),苯乙醛(phenyacetaldehyde),苯甲醛(benzaldehyde),丁香烯(caryophyllene),1-十七碳烯(1-heptadecene),1-十五碳烯(1-pen-tadecene)等成分[5]。还含多种挥发性有机酸[6],此外,还含α,β-香树酯醇(α,β-amyrin),羽扇豆醇(lupeol),蒲公英甾醇(taraxas-terol),φ-蒲公英甾醇(φ-taraxa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谷甾醇(sitosterol)[7]。
汉语拼音:Niú Bànɡ Gēn
原形态:牛蒡 二年生草本,高1-2m。根粗壮,肉质,圆锥形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带紫褐色,有纵条棱。基生叶大形,丛生,有长柄;茎生叶互生;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,长20-50cm,宽15-40cm。先端钝,具刺尖,基部常为心形,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,上面绿色或暗绿色。具疏毛,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。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,直径2-4cm,花序梗长3-7cm,表面有浅沟,密被细毛;总苞球形,苞片多数,覆瓦状排列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先端钩曲;花小,红紫色,均为管状花,两性,花冠先端5浅裂,聚药雄蕊5,与花冠裂片互生,花药黄色;子房下位,1室,先端圆盘状,着生短刚毛关冠毛;花柱细长,柱头2裂。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,灰褐色,具纵棱,冠毛短刺状,淡黄棕色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呈纹锤形,肉质而直立。皮部黑褐色,有皱纹,内呈共同白色。味微苦而性粘。
性味:味苦;微甘;性凉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-15g;或捣汁;工研末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熬膏涂;或煎水洗。
功效与作用:散风热;消毒肿。主风热感冒;头痛;咳嗽;热毒而肿;咽喉肿痛;风湿痹痛;症瘕积块;痈疖恶疮;痔疮脱肛
各家论述:1.《别录》:根、茎疗伤寒寒热,汗出中风、面肿,消渴,热中,逐水。
2.《药性论》:根,细切如豆,面拌作饭食之,消胀壅。又能拓一切肿毒,用根、叶少许盐花捣。
3.《唐本草》:主牙齿疼痛,劳疟,脚缓弱,风毒,痈疽,咳嗽伤肺,肺壅,疝瘕,积血。主诸风,症瘕,冷气。
4.《本草拾遗》:浸酒去风,又主恶疮。
5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头晕,风热,眼昏云翳,耳鸣,耳聋,腰痛,外治脱肛。
6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治伤暑。
7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疥疮。
用药禁忌:《本草拾遗》:恶实根,蒸暴干,不尔,令人欲吐。
归经:归肺;经心
出处:出自《药性论》。《本草拾遗》:恶实根,蒸,暴干,不尔令人欲吐。
性状:性状鉴别 呈纹锤形,肉质而直立。皮部黑褐色,有皱纹,内呈共同白色。味微苦而性粘。
注意:《本草拾遗》:“恶实根,蒸暴干,不尔,令人欲吐。”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恶实根(《别录》),鼠粘根(《延年方》),牛菜(《本草衍义》)。
药材基源:菊科植物牛蒡的根,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,洗净晒干。
汉语拼音:Niú Bànɡ Gēn
性味:苦,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、熬膏涂贴或煎水洗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热,消肿毒。治风毒面肿,头晕,咽喉热肿,齿痛,咳嗽,消渴,痈疽疮疥。
归经: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太阴经。"
出处:《药性论》
附方:①治热攻心,烦躁恍惚:牛蒡根捣汁一升,食后分为三服。(《食医心镜》)
性状:根呈纺锤状,肉质而直,皮部黑褐色,有皱纹,内呈黄白色;味微苦而性粘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牛蒡根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