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猪苓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猪苓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猪苓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豕零(《庄子》),猳猪屎(《本经》),豕橐(《庄子》司马彪注),豨苓(《韩昌黎集》),地乌桃(《本草图经》),野猪食(《东北药植志》),猪屎苓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药材基源: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。南方全年皆采,北方以夏、秋两季为多。挖出后去掉泥砂,晒干。放干燥通风处。
化学成分:含麦角甾醇、生物素、糖类、蛋白质。
汉语拼音:Zhū Línɡ
原形态: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块状,有的呈关状,稍扁,表面凹凸不平,棕黑色或黑褐色,有皱纹及窟状突起;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,半木质化,较轻。子实体从地下菌核内生出,常多数合生,菌柄基部相连或多分枝,形成一丛菌盖,伞形成伞状半圆形,直径达15厘米以上。菌盖肉质,干后硬而脆,圆形,宽1~8厘米,中部脐状,表面浅褐色至红褐色。菌肉薄,白色。菌管与菌肉同色,与菌柄呈延生;管口多角形。孢子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。
资源分布:分布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内蒙古及东北等地。主产于陕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四川、云南。甘肃、青海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湖北等地亦产。陕西、云南产量较大,陕西产者质量最佳。
性味:甘淡,平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4钱;或入丸,散。
功效与作用:利尿渗湿。治小便不利,水肿胀满,脚气,泄泻,淋、浊,带下。
各家论述:①《本草衍义》:"猪苓,行水之功多,久服必损肾气,昏人目。"
归经:入脾、肾、膀胱经。
出处:《本经》
附方:①治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:猪苓(去皮)、茯苓、泽泻、阿胶、滑石(碎)各一两。上五味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纳阿胶烊消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(《伤寒论》猪苓汤)
性状:为干燥的不规则的长形块状或近圆形块状,大小粗细不等,长形的多弯曲或分枝如姜,长约10~25厘米,径约3~8厘米,圆块状的直径约3~7厘米。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,全体有瘤状突起及明显的皱纹。质坚而不实,轻如软木,断面细腻,白色或淡棕色,略呈颗粒状。气无,味淡。以个大、外皮黑褐色光亮、肉色粉白、体较重者为佳。
炮制:洗净泥砂,润软切片,晾干。
注意:无水湿者忌服。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豕零、o猪屎、豕橐、司马彪、g苓、地乌桃、野猪食、猪屎苓、猪茯苓、野猪粪
英文名:Agaric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porus umbellatus(Pers)Fr.[Grifola umbellatus(Pers.)Pilat]
药材基源: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。
采收和储藏:南方全年皆采,北方以夏、秋两季为多。挖出后去掉泥砂,晒干。放干燥通风处。猪苓隐生于地下,地上无苗,寻找较困难。据河北经验,凡生长猪苓的地方,其土壤肥沃,发黑,雨水渗透也快,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。
化学成分:菌核含猪苓葡聚糖Ⅰ,甾类化合物:多孔菌甾酮(polyporusterone)A、B、C、D、E、F、G,4,6,8(14),22-麦角甾四烯-3-酮[ergosta-4,6,8(14),22-tetraen-3-one],25-脱氧罗汉松甾酮(25-deoxymakisterone)A,25-脱氧-24(28)-去氢罗汉松甾酮[25-deoxy-24(28)-dehydro9makisterone]A,7,22-麦角二烯-3-酮(ergosta-7,22-dien-3-one),7,22-麦角甾二烯-3-醇(ergosta-7,22-dien-3-ol),5,7,22-麦角甾三烯-3-醇(ergosta-5,7,22-trien-3-ol),5α,8α-表二氧-6,22-麦角甾二烯-3-醇(5α.8α-epidioxyergosta-6,22-dien-3-ol),还含α-羟基二十四碳酸(α-hydroxytetracosanoic acid)。
汉语拼音:Zhū Línɡ
原形态:菌核形状不规则,呈大小不一的团块状,坚实,表面紫黑色,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,内部白色,大小一般为3-5cm×3-20cm。子实体从埋生于地下的菌核上发出,有柄并多次分枝,形成一丛菌盖,总直径可达20cm。菌盖圆形,直径1-4cm,中部脐状,有淡黄色的纤维鳞片,近白色至浅褐色,无环纹,边缘薄而锐,常内卷,肉质,干后硬而脆。菌肉薄,白色。菌管长约2mm,与菌肉同色,下延。管口圆形至多角形,每1mm间3-4个。孢子无色,光滑,圆筒形,一端圆形,一端有歪尖,(7-10)μm×(3-4.2)μm。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中树根旁地上或腐木桩旁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状鉴别:1.性状鉴别 菌核呈不规则块状、条形、类圆形或扁块状,有的有分枝,长5-25cm,直径2-6cm。表面黑色、灰黑色或棕黑色,皱缩或有瘤状突起。体轻,质硬,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,略呈颗粒状。气微,味淡。以个大、外皮黑色、断面色白、体较重者为佳。
2.显微鉴别 粉末黄白色。用斯氏液装片可见散在的菌丝及粘结的菌丝团块。菌丝细长,弯曲,有分枝,粗细不一,或有结节状膨大部分,直径1.5-6μm,稀至13μm,大多无色,少数黄棕色或暗棕色;棕色菌丝较粗,横壁不明显。草酸钙方晶极多,大多呈正方八面体或规则的
性味:甘淡;平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-15g;或入丸、散。
功效与作用:利尿渗湿。主小便不利;水肿胀满;脚气;泄泻;淋浊;带下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衍义》:猪苓,行水之功多,久服必损肾气,昏人目。
2.《用药心法》:猪苓,苦以泄滞,甘以助阳,淡以利窍,故能除湿利小便。
3.《纲目》:猪苓淡渗,气升而又能降,故能开膳理,利小便,与茯苓同功,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。
4.《本草汇言》:猪苓,渗湿气,利水道,分解阴阳之的药也。此药味甘淡微苦,苦虽下降,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,升而能降,降而能升,故善开腠理,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,故前古主彦疟。甄氏方主伤寒温疫大热,能发汗逐邪,此分利表阳之气于外也。张氏方主腹满肿胀急痛,心中依
用药禁忌:无水湿者忌服。
1.《医学启源》:猪苓淡渗,大燥亡津液,无湿证勿服。
2.《医学入门》:有湿症而肾虚者忌。
3.《得配本草》:目昏、无湿而渴,二者禁用。
归经:脾;肾;肺;膀胱经
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
附方:治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:猪苓(去皮)、茯苓、泽泻、阿胶、滑石(碎)各一两。上五味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纳阿胶烊消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(《伤寒论》猪苓汤)②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,小便不利,微渴引饮:猪苓五两,末,以熟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子母秘录》)③治疡疟不分新久:猪苓一两,茯苓五钱,柴胡四钱,半夏三钱,甘草一钱,生姜三片,大枣二枚。水三碗,煎一碗,来发前服,渣再煎,发后服。(《方脉家宝》)④治肠胃寒湿,儒泻无度,嗜卧不食:猪苓(去黑皮)半两,肉豆蔻(去壳,炮)二枚,黄柏(去粗皮,炙)
性状:1.性状鉴别 菌核呈不规则块状、条形、类圆形或扁块状,有的有分枝,长5-25cm,直径2-6cm。表面黑色、灰黑色或棕黑色,皱缩或有瘤状突起。体轻,质硬,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,略呈颗粒状。气微,味淡。以个大、外皮黑色、断面色白、体较重者为佳。
炮制:洗净泥砂,润软切片,晾干。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采得猪苓,用铜刀削上粗皮一重,薄切,下东流水浸一夜,至明漉出,细切,以升麻叶对蒸一日,出,去升麻叶令净,晒干用。
注意:无水湿者忌服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豕零(《庄子》),o猪屎(《本经》),豕橐(《庄子》司马彪注),g苓(《韩昌黎集》),地乌桃(《本草图经》),野猪食(《东北药植志》),猪屎苓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药材基源: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。南方全年皆采,北方以夏、秋两季为多。挖出后去掉泥砂,晒干。放干燥通风处。
原形态: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块状,有的呈关状,稍扁,表面凹凸不平,棕黑色或黑褐色,有皱纹及窟状突起;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,半木质化,较轻。子实体从地下菌核内生出,常多数合生,菌柄基部相连或多分枝,形成一丛菌盖,伞形成伞状半圆形,直径达15厘米以上。菌盖肉质,干后硬而脆,圆形,宽1~8厘米,中部脐状,表面浅褐色至红褐色。菌肉薄,白色。菌管与菌肉同色,与菌柄呈延生;管口多角形。孢子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。
生长在山林中柞树、枫树、桦树、槭树、橡树的根上,性喜松软凸起不易长草的土壤中,雨季常在凸起处生有一茎多头蘑菇状的子实体。
猪苓隐生于地下,地上无苗,寻找较困难。据河北经验,凡生长猪苓的地方,其土壤肥沃,发黑,雨水渗透也快,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。
资源分布:分布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内蒙古及东北等地。主产于陕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四川、云南。甘肃、青海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湖北等地亦产。陕西、云南产量较大,陕西产者质量最佳。
性状鉴别:为干燥的不规则的长形块状或近圆形块状,大小粗细不等,长形的多弯曲或分枝如姜,长约10~25厘米,径约3~8厘米,圆块状的直径约3~7厘米。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,全体有瘤状突起及明显的皱纹。质坚而不实,轻如软木,断面细腻,白色或淡棕色,略呈颗粒状。气无,味淡。以个大、外皮黑褐色光亮、肉色粉白、体较重者为佳。
性味:甘淡,平。
①《本经》:味甘,平。
②《药性论》:微热。
③李杲:淡甘,平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4钱;或入丸,散。
功效与作用:利尿渗湿。治小便不利,水肿胀满,脚气,泄泻,淋、浊,带下。
①《本经》:主痃疟,利水道。
②《药性论》:解伤寒温疫大热,发汗,主肿胀,满腹急痛。
③《珍珠囊》:渗泄,止渴,又治淋肿。
④《医学启源》:大燥除湿。《主治秘要》云,去心懊。
⑤《医学入门》:治中暑消渴。
⑥《纲目》:开腠理,治淋、肿、脚气,白浊、带下,妊娠子淋,小便不利。
各家论述:①《本草衍义》:猪苓,行水之功多,久服必损肾气,昏人目。
②《用药心法》:猪苓,苦以泄滞,甘以助阳,淡以利窍,故能除湿利小便。
③《纲目》:猪苓淡渗,气升而又能降,故能开腠理,利小便,与茯苓同功,但入补药不如茯芩也。
④《本草汇言》:猪苓,渗湿气,利水道,分解阴阳之的药也。此药味甘淡微苦,苦虽下降,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,升而能降,降而能升,故善开腠理,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,故前古主痃疟。甄氏方主伤寒温疫大热。能发汗逐邪。此分利表阳之气于外也。张氏方主腹满肿胀急痛,心中懊,疟痢瘴泻,此分利里阴之气于内也。张仲景治太阳病脉浮、发热、消渴而小便不利者,用五苓散,以止其吐;冬时寒嗽,兼寒热如疟状者,名为痰风,用五苓散以定其嗽。此三法俱重在猪苓,开达腠理,分利阴阳之妙用也。
⑤《药品化义》:猪苓味淡,淡主于渗,入脾以通水道,用治水泻湿泻,通淋除湿,消水肿,疗黄疸,独此为最捷,故云与琥珀同功。但不能为主剂,助补药以实脾,领泄药以理脾,佐温药以暖脾,同凉药以清脾,凡脾虚甚者,恐泄元气,慎之。
⑥《本草述》:方书有云,湿在脾胃者,必用猪苓、泽泻以分理之也。按猪苓从阳畅阴,洁古所谓升而微降者是,阳也;泽泻从阴达阳,洁古所谓沉而降者是,阴也。二味乃合为分理阴阳。
⑦《长沙药解》:猪苓,渗利泄水,较之茯苓更捷。但水之为性,非土木条达,不能独行。猪苓散之利水,有白术之燥湿土也;猪苓汤之利水,有阿胶清风木也;五苓之利水,有白术之燥土,桂枝之达木也;八味之利水,有桂枝之达木,地黄之清风也:若徒求利于猪、茯、滑、泽之辈,恐难奏奇功耳。
⑧《本草求真》:猪苓,凡四苓、五苓等方,并皆用此,性虽有类泽泻,同入膀胱肾经,解热除湿,行窍利水,然水消则脾必燥,水尽则气必走;泽泻虽同利水,性亦类燥,然咸性居多,尚有润存,泽虽治火,性亦损气,然润能滋阴,尚有补在。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,则润燥适均,而无偏陂之患矣。至于茯苓虽属渗剂,有湿自可以去,然茯则入气而上行,此则入血而下降,且与泽泻利水消肿,治疟止痢等药,审属暑邪湿热内闭,无不借此以为宣导之需,古人已云清利小便,无若此i,以故滋阴药中,止有泽泻,而不用及猪苓,正谓此耳。但此专司引水,津液易耗,久服多致损目。
用药禁忌:无水湿者忌服。
①《医学启源》:猪苓淡渗,大燥亡津液,无湿证勿服。
②《医学入门》:有湿症而肾虚者忌。
③《得配本草》:目昏、无湿而渴,二者禁用。
归经:入脾、肾、膀胱经。
①《汤液本草》:入足太阳、少阴经。
②《药品化》:入脾、膀胱二经。
③《本草经解》:入手太阴肺经、足太阴脾经。
出处:《本经》
附方:①治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:猪苓(去皮)、茯苓、泽泻、阿胶、滑石(碎)各一两。上五味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纳阿胶烊消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(《伤寒论》猪苓汤)
②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,小便不利,微渴引饮:猪苓五两,末,以熟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子母秘录》)
③治痃疟不分新久:猪苓一两,茯苓五钱,柴胡四钱,半夏三钱,甘草一钱,生姜三片,大枣二枚。水三碗,煎一碗。未发前服,渣再煎,发后服。(《方脉家宝》)
④治肠胃寒湿,濡泻无度,嗜卧不食:猪苓(去黑皮)半两,肉豆蔻(去壳,炮)二枚,黄柏(去粗皮,炙)一分。上三味捣罗为末,米饮和丸,如绿豆大,每服十丸,食前熟水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猪苓丸)
⑤治子淋:猪苓五两。捣筛,以白汤三合,和方寸匕为一服,渐至二匕,日三夜二,尽,不瘥,宜转下之,服甘遂散。(《小品方》)
⑥治年壮气盛,梦遗白浊:半夏一两,猪苓一两。上半夏锉如豆大,猪苓为末。先将半夏炒令黄色,不令焦,地上去火毒半日,取半夏为末;以一半猪苓末调匀和丸,如桐子大,更用余猪苓末拌丸,使干,入不油砂瓶中养之。每服四十丸,空心温酒盐汤下,于申未间冷酒下。(《济生方》猪苓丸)
⑦治呕吐而病在膈上,思水者:猪苓、茯苓、白术各等分。上三味,杵为散,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猪苓散)
⑧伤寒口渴。用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滑石、阿胶各一两,加水四升,煮成二升。每服七合。一天服三次。此方名猪苓汤。
⑨通身肿满,小便不利。用猪苓五两,研为还想,每服一匙,熟水送下。一天服三次。
⑩妊娠肿渴(郐、腹皆肿,小便不利)。治方同上。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别名:野猪粪
英文名:POLYPORUS
药材基源: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(Pers.)Fries的干燥菌核。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泥沙,干燥。
汉语拼音:Zhū Lín
性状鉴别:本品呈条形、类圆形或扁块状,有的有分枝,长5~25cm,直径2~6cm。表面黑色、灰黑色或棕黑色,皱缩或有瘤状突起。体轻,质硬,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,略呈颗粒状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:甘、淡,平。
用法用量:6~12g。
功效与作用:利水渗湿。用于小便不利,水肿,泄泻,淋浊,带下。
归经:归肾、膀胱经。
性状:本品呈条形、类圆形或扁块状,有的有分枝,长5~25cm,直径2~6cm。表面黑色、灰黑色或棕黑色,皱缩或有瘤状突起。体轻,质硬,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,略呈颗粒状。气微,味淡。
炮制:除去杂质,浸泡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猪苓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