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白檀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白檀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白檀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砒霜子、蛤蟆涎、白花茶、牛筋叶、檀花青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山矾科植物白檀的根、叶、花或种子。
汉语拼音:Bái Tán
原形态: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嫩枝有灰白色柔毛,老枝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3-5mm;叶片膜质或薄纸质,阔倒卵形、椭圆状倒卵形或卵形,长3-11cm,宽2-4cm,朱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,边缘有细尖锯齿,叶面无毛或有乘毛,叶背通常有柔毛或仅脉上有柔毛;中脉在叶面凹下,侧脉在叶面平坦或微凸起,每边4-8条。圆锥花序长5-8cm,通常有柔毛;苞片通常条形,有褐色腺点,早落;花萼长2-3mm,萼筒褐色,无毛或有疏柔毛,裂片半圆形或卵形,稍长于萼筒,淡黄色,有纵脉纹,边缘有毛;花冠白色,长4-5mm,5深裂几达基部;雄蕊40-60;子房2室,花盘具5个凸起的腺点。核果熟时蓝色,卵状球形,稍扁斜,长5-8mm,先端宿萼裂片直立。花期5月,果熟期7月。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60-2500m的山坡、路边、疏林或密林中。
性味:苦;性微寒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24g,单用根可至30-4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:或研末调敷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;调气散结;祛风止痒。主乳腺炎;淋巴腺炎;肠痈;疮疖;疝气;荨麻疹;皮肤瘙痒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别名:野荞面根、大撵药、地胡椒、乌子树
药材基源:山矾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(Thunb.) Miq.,以全株入药。
汉语拼音:Bái Tán
资源分布: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台湾、云南。
性味:苦、涩,微寒。
用法用量:3~8钱。
功效与作用:消炎软坚,调气。主治乳腺炎,淋巴腺炎,疝气,肠痈,胃癌,疮疖。
摘录出处④: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白檀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