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苦竹沥

汉语拼音:Kǔ Zhú Lì 性味:苦;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苦竹沥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苦竹沥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苦竹沥的功效_苦竹沥的用量和禁忌_苦竹沥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茎秆,用火烤灼时流出的液汁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冲服,1~2两;或入丸剂。外用:点眼或揩牙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火消痰,明目利窍。
①《别录》:疗口疮目痛,明目,利九窍。
②《药性论》:治眼赤。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苦竹作沥,功用与淡竹同。
④《纲目》:治牙疼。

出处:《别录》

附方:①治目赤眦痛如刺,不得开,肝实热所致,或生障翳:苦竹沥五合,黄连二分,绵裹入竹沥内,浸一宿,以点目中,数度令热泪出。(《悔师集验方》)
②卒齿痛:苦竹烧一头,一头得汁,多揩齿上。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茎秆,用火烤灼时流出的液汁。

汉语拼音:Kǔ Zhú Lì

用法用量:内服:冲服,1~2两;或入丸剂。外用:点眼或揩牙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火消痰,明目利窍。

出处:《别录》

附方:①治目赤眦痛如刺,不得开,肝实热所致,或生障翳:苦竹沥五合,黄连二分,绵裹入竹沥内,浸一宿,以点目中,数度令热泪出。(《悔师集验方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英文名:juice of Bitter Bamboo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eioblastus amarus (Keng ) Keng f.(Arundinaria amara Keng)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茎秆经火烤后流出的液汁。

汉语拼音:Kǔ Zhú Lì

原形态:苦竹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。竿直立,高3-5m,粗1.5-2cm,竿壁厚约6mm。幼竿淡绿色,具白粉,老时绿黄色,被灰白色粉斑;竿散生或丛生,圆筒形,竿环很隆起;每节有3-7分枝,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/4处稍平,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,箨鞘厚纸质和革质,绿色,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,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,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,内面光滑而有光泽,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;箨耳很小,深褐色,有直立棕色Z毛;箨舌截平,长1-2mm,边缘密生纤毛;箨叶细长披针形,幼时绿色,多脉,无显着的中脉;叶鞘无毛,有横脉;叶舌质坚硬,截平,长0.5-2mm:叶片披针形,长8-20cm,宽5-28cm,质坚韧,表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色,有微毛,尤以基部为甚;叶柄长2-7mm。花枝基部有苍片,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,常呈波状曲折,小穗绿色,小穗有8-12,小花,长4-6cm,绿色或淡紫色,小穗轴间长4-5mm,在杯状顶端有纤毛;颖3-5,有锐尖头,边缘有纤毛;外稃被外形,近革质,有横脉,边缘粗糙,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,鳞被3,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;雄蕊3,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,花药黄色,药隔不伸出;花柱1,柱头3,羽毛状。颖果长圆形。花期4-5月。
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,多为栽培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性味:苦;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冲服,30-60g;或入丸剂。外用:适量,点眼或揩牙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火;解毒利窍。主目赤;牙痛;口疮

各家论述:1.《名医别录》:疗口疮目痛,明目,利九窍。
2.《药性论》:治眼赤。
3.《日华子本草》:苦竹作沥,功用与淡竹同。
4.《本草纲目》:治牙疼。

出处: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
炮制:详竹沥条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苦竹沥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