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寒水石

汉语拼音:Hán Shuǐ Shí 别名:凝水石、白水石、凌水石、盐精、水石、冰石、鹊石、盐精石、泥精、盐枕、盐根 性味:辛咸;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寒水石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寒水石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寒水石的功效_寒水石的用量和禁忌_寒水石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凝水石、白水石、凌水石、盐精、水石、冰石、鹊石、盐精石、泥精、盐枕、盐根

英文名:Crystalline Mirabilite, Gypsum,Calcite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psum;Calcite

药材基源: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或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。

化学成分:1.北寒水石 主要成分为硫酸钙(CaSO4·2H2O),尚含有铁、铝等杂质。

汉语拼音:Hán Shuǐ Shí

原形态:1.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。单个晶体呈板状,集合体呈块状、片状、纤维状或粉末状。无色或白色、粉红色。有时透明,具玻璃光泽,解理面显珍珠光泽,纤维状者显丝绢光泽。硬度2,薄片具挠性。相对密度2.3-2.37。
2.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

生态环境:1.广泛形成于沉积作用,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学沉积的石膏,常与石灰岩、红色页岩、泥灰岩等成层出现。
2.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

资源分布:1.产于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、山东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2.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(1)北寒水石 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,呈扁平块状或厚板状。大小不一,厚0.5-3.5cm。淡红色,有的为白色;条痕白色。表面凹凸不平,侧面呈纵细纹理,具丝绢光泽。质较软,指甲可刻划成痕;易砸碎,断面显直立纤维状,粉红色。气微,味淡。以粉红色、有细丝纹、具光光泽、无杂石者为佳。
(2)南寒水石 参见方解石条。西藏产南寒水石主为粗粒状集合体,呈不规则块状,有棱角。主为浅棕褐色。具玻璃样光泽;半透明。
显微鉴别 (1)北寒水石 透射偏光镜下:薄片中无色透明。光性特征参见石膏条。
(2)南寒水石 参见方解石条。

性味:辛咸;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5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掺或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降火;利窍;消肿。主时行热病;壮热烦渴;咽喉肿痛;水肿;尿闭;口舌生疮;痈疽;丹毒;烫伤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凝水石其气大寒,其味辛咸,入肾走血,除热之功,同于诸盐。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,唐、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,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、方解石。用者详之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凝水石,《本经》味辛气寒,《别录》加甘,大寒无毒。《经》曰,热之气,凉以和之,大热之气,寒以取之。又曰,热淫于内,治以咸寒。大寒微咸之性,故主身热邪气,皮中如火侥,烦满,及时气热盛。五脏伏热,胃中热也,易饥作渴,亦胃中伏火也,甘寒除阳明之邪热,故能止渴不饥。水肿者湿热也,小便多不利,以致水气上溢于腹,而成腹痹,辛咸走散之性,故能除热利窍消肿也。疗腹中积聚者,亦取其辛散咸软之功耳。凝水石,按本文云盐之精,则与石膏、方解石大相悬绝矣。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,而王隐君复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,以致混淆难辨,其功能各不同,用者自宜分别。生卤地,味辛咸,碎之如朴硝者,是凝水石。其气大寒,能除有余邪热。《经》曰诸腹胀大,皆属于热者宜之,诸湿肿满属脾士者忌之,大宜详审,慎勿有误。
3.《本经逢原》 ;寒水石,治心肾积热之上药,《本经腹中积聚,咸能软坚也;身热皮中如火烧,咸能降火也。匮》风引汤,《局方》紫雪,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、如无者,戎盐、玄精石皆可代用,总取咸寒降泄之用耳。
4.《本经》:主身热,腹中积聚邪气,皮中如火烧,烦满,水饮之。
5.《本草经集注》:解巴豆毒。
6.《别录》:除时气热盛,五脏伏热,胃中热,烦满,口渴,水肿,小腹痛。
7.《医学入门》:治小儿丹毒,烧为末,醋调敷之。
8.《纲目》:治小便白,内痹,凉血降火,止牙疼,坚牙明。
9.《医林纂要》:除妄热,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,心烦口渴,湿热水肿。
10.《本草求真》:敷汤火伤。
11.《本草求原》:治心肾实热。

用药禁忌: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1.《本草经集注》:畏地榆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凡阴虚火旺,咳嗽吐血,多痰,潮热骨蒸,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。
3.《本草求真》:虚人热浮,切忌。

归经:心;胃;肾经

出处:出自《吴普本草》。《本草》所载的寒水石,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晶体,但近代寒水石药材的商品,有红石膏与方解石二种,前者多用于北方,后者多用于南方。原矿物参见石膏及方解石条。
1.《名医别录》:凝水石,色如云母,可拆者良,盐精也。生常山山谷又中水县及邯郸。
2.陶弘景:常山属并州,中水县属河间郡,邯郸即赵郡并属冀州域, 此处地皆咸卤,故云盐精,而碎之亦似朴硝。此石末置水中,夏月能为冰者佳。

附方:①治五脏六腑积熟,天行时气疫热,以致烦满消渴: 凝水石、石膏、滑石各五钱,甘草二钱。研末。每服一钱,白汤调服。 (《方脉正宗》)②治伤寒发狂,或弃衣奔走,逾墙上屋:寒水石、黄连(去须)各等分。上细末,每服二钱,浓煎甘草汤,放冷调服。(《本事方》鹊石散)③除热瘫痫: 大黄、干姜、龙骨各四两,桂枝三两,甘草、牡蛎各二两,寒水石、滑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、石膏各六两。上十二味,杵,粗筛,以韦囊盛之,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,温服一升。 (《金匮要略》风引汤)④治风热心躁, 口干狂言,浑身壮热及中诸毒: 寒水石半斤(烧半日,净地坑内,盆合,四面湿土壅起,候经宿取出),入甘草末、天竺黄各二两,龙脑二分。糯米膏丸,弹子大,蜜水磨下。 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龙脑甘露丸)⑤治男女转脬,不得小便: 寒水石二两,滑石一两,葵子一合。为末。水一斗,煮五升,时服,一升即利。(《永类钤方》)⑥治小儿丹毒,皮肤热赤: 凝水石五钱,水调和猪胆汁涂之。(《本草汇言》)⑦治牙齿内血出,并有窍眼,时时吐血: 寒水石粉、朱砂、甘草、脑子。上等分,为细末。每用少许,干掺有窍处。(《普济方》)⑧治汤火伤灼: 寒水石烧研敷之。 (《卫生易简方》)

性状:性状鉴别 (1)北寒水石 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,呈扁平块状或厚板状。大小不一,厚0.5-3.5cm。淡红色,有的为白色;条痕白色。表面凹凸不平,侧面呈纵细纹理,具丝绢光泽。质较软,指甲可刻划成痕;易砸碎,断面显直立纤维状,粉红色。气微,味淡。以粉红色、有细丝纹、具光光泽、无杂石者为佳。

注意: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红石膏、方解石

药材基源:药用寒水石有两种,即红石膏与方解石。红石膏为一种天然的硫酸钙矿石;方解石为碳酸钙矿石。

汉语拼音:Hán Shuǐ Shí

性状鉴别:红石膏: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,大小不一,粉红色,略有光泽,表面凹凸不平,侧面有纵纹理。质硬而脆,易砸碎,断面粉红色,有纵纹理。无臭,味淡。
方解石:多呈规则的块状结晶,常呈斜方柱形,有棱角,无色或黄白色,透明、略透明或不透明,表面平滑,有玻璃样光泽。质坚硬,易砸碎,碎块为方形或长方形。无臭,味淡。

性味:辛、咸,寒。

用法用量:2~5钱;外用适量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。用于发热烦渴,咽喉肿痛,口舌生疮,牙痛;外用治烧烫伤。

性状:红石膏: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,大小不一,粉红色,略有光泽,表面凹凸不平,侧面有纵纹理。质硬而脆,易砸碎,断面粉红色,有纵纹理。无臭,味淡。

炮制:煅寒水石:取净寒水石,置坩锅或其他容器内,在无烟的炉火中煅至红透,取出放凉,捣碎或研粉即得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凝水石、白水石(《本经》),凌水石(《别录》),盐精(《丹房鉴源》),水石、冰石(《石药尔雅》),鹊石(《本事方》),盐精石、泥精、盐枕、盐根(《纲目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。

原形态:矿物形态详芒硝条。

性味:辛咸,寒。
①《本经》:辛,寒。
②《纲目》:辛,咸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掺或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降火,利窍,消肿。治时行热病,积热烦渴,吐泻,水肿,尿闭,齿衄,丹毒,烫伤。
①《本经》:主身热,腹中积聚邪气,皮中如火烧,烦满,水饮之。
②《本草经集注》:解巴豆毒。
③《别录》:除时气热盛,五脏伏热,胃中热,烦满,口渴,水肿,小腹痹。
④《医学入门》:治小儿丹毒,烧为末,醋调敷之。
⑤《纲目》:治小便白,内痹,凉血降火,止牙疼,坚牙明目。
⑥《医林纂要》:除妄热,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,心烦口渴,湿热水肿。
⑦《本草求真》:敷汤火伤。
⑧《本草求原》:治心肾实热。

各家论述:①《纲目》:凝水石其气太寒,其味辛咸,入肾走血,除热之功,同于诸盐。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,唐、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,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、方解石。用者详之。
②《本草经疏》:凝水石,《本经》味辛气寒,《别录》加甘,大寒无毒。《经》曰,小热之气,凉以和之,大热之气,寒以取之。又曰,热淫于内,治以咸寒。大寒微咸之性,故主身热邪气,皮中如火烧,烦满,及时气热盛。五脏伏热,胃中热也,易饥作渴,亦胃中伏火也,甘寒除阳明之邪热,故能止渴不饥。水肿者湿热也,小便多不利,以致水气上溢于腹,而成腹痹,辛咸走散之性,故能除热利窍消肿也。疗腹中积聚者,亦取其辛散咸软之功耳。凝水石,按本文云盐之精,则与石膏、方解石大相悬绝矣。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,而王隐君复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,以致混淆难辨,其功能各不同,用者自宜分别。生卤地,味辛咸,碎之如朴硝者,是凝水石。其气大寒,能除有余邪热。《经》曰诸腹胀大,皆属于热者宜之,请湿肿满属脾土者忌之,大宜详审,慎勿有误。
③《本经逢原》:寒水石,治心肾积热之上药,《本经》治腹中积聚,咸能软坚也;身热皮中如火烧,咸能降火也。《金匮》风引汤,《局方》紫雪,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。如无真者,戎盐、玄精石皆可代用,总取咸寒降泄之用耳。

用药禁忌: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畏地输。
②《本草经疏》:凡阴虚火旺,咳嗽吐血,多痰,潮热骨蒸,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。
③《本草求真》:虚人热浮,切忌。

归经:入心、胃、肾经。
①《纲目》:入肾走血。
②《本草新编》:入胃经。
③《本草撮要》:入手足少阴、太阴、阳明经。

出处:《吴普本草》

附方:①治五脏六腑积热,天行时气疫热,以致烦满消渴:凝水石、石膏、滑石各五钱,甘草二钱。研末。每服一钱,白汤调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
②治伤寒发狂,或弃衣奔走,逾墙上屋:寒水石、黄连(去须)各等分。上细末,每服二钱,浓煎甘草汤,放冷调服。(《本事方》鹊石散)
③除热瘫痫:大黄、干姜、龙骨各四两,桂枝三两,甘草、牡蛎各二两,寒水石、滑石、亦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、石膏各六两。上十二味,杵,粗筛,以韦囊盛之,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,温服一升。(《金匮要略》风引汤)
④治风热心躁,口干狂言,浑身壮热及中诸毒:寒水石半斤(烧半日,净地坑内,盆合,四面湿土壅起,候经宿取出),入甘草末、天竺黄各二两,龙脑二分。糯米膏丸,弹子大,蜜水磨下。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龙脑甘露丸)
⑤治男女转脬,不得小便:寒水石二两,滑石一两,葵子一合。为末。水一斗,煮五升,时服,一升即利。(《永类钤方》)
⑥治小儿丹毒,皮肤热赤:凝水石五钱,水调和猪胆汁涂之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⑦治牙齿内血出,并有窍眼,时时吐血:寒水石粉、朱砂、甘草、脑子。上等分,为细末。每用少许,干掺有窍处。(《普济方》)
⑧治汤火伤灼:寒水石烧研敷之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凝水石、白水石、凌水石、盐精、水石、冰石、鹊石、盐精石、泥精、盐枕、盐根

英文名:Crystalline Mirabilite, Gypsum,Calcite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psum;Calcite

药材基源: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或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。

化学成分:1.北寒水石 主要成分为硫酸钙(CaSO4·2H2O),尚含有铁、铝等杂质。

汉语拼音:Hán Shuǐ Shí

原形态:1.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。单个晶体呈板状,集合体呈块状、片状、纤维状或粉末状。无色或白色、粉红色。有时透明,具玻璃光泽,解理面显珍珠光泽,纤维状者显丝绢光泽。硬度2,薄片具挠性。相对密度2.3-2.37。
2.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

生态环境:1.广泛形成于沉积作用,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学沉积的石膏,常与石灰岩、红色页岩、泥灰岩等成层出现。
2.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

资源分布:1.产于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、山东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2.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(1)北寒水石 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,呈扁平块状或厚板状。大小不一,厚0.5-3.5cm。淡红色,有的为白色;条痕白色。表面凹凸不平,侧面呈纵细纹理,具丝绢光泽。质较软,指甲可刻划成痕;易砸碎,断面显直立纤维状,粉红色。气微,味淡。以粉红色、有细丝纹、具光光泽、无杂石者为佳。
(2)南寒水石 参见方解石条。西藏产南寒水石主为粗粒状集合体,呈不规则块状,有棱角。主为浅棕褐色。具玻璃样光泽;半透明。
显微鉴别 (1)北寒水石 透射偏光镜下:薄片中无色透明。光性特征参见石膏条。

性味:辛咸;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5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掺或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降火;利窍;消肿。主时行热病;壮热烦渴;咽喉肿痛;水肿;尿闭;口舌生疮;痈疽;丹毒;烫伤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凝水石其气大寒,其味辛咸,入肾走血,除热之功,同于诸盐。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,唐、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,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、方解石。用者详之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凝水石,《本经》味辛气寒,《别录》加甘,大寒无毒。《经》曰,热之气,凉以和之,大热之气,寒以取之。又曰,热淫于内,治以咸寒。大寒微咸之性,故主身热邪气,皮中如火侥,烦满,及时气热盛。五脏伏热,胃中热也,易饥作渴,亦胃中伏火也,甘寒除阳明之邪热,故能止渴不饥。水肿者湿热也,小便多不利,以致水气上溢于腹,而成腹痹,辛咸走散之

用药禁忌: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1.《本草经集注》:畏地榆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凡阴虚火旺,咳嗽吐血,多痰,潮热骨蒸,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。
3.《本草求真》:虚人热浮,切忌。

归经:心;胃;肾经

出处:出自《吴普本草》。《本草》所载的寒水石,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晶体,但近代寒水石药材的商品,有红石膏与方解石二种,前者多用于北方,后者多用于南方。原矿物参见石膏及方解石条。
1.《名医别录》:凝水石,色如云母,可拆者良,盐精也。生常山山谷又中水县及邯郸。
2.陶弘景:常山属并州,中水县属河间郡,邯郸即赵郡并属冀州域, 此处地皆咸卤,故云盐精,而碎之亦似朴硝。此石末置水中,夏月能为冰者佳。

附方:①治五脏六腑积熟,天行时气疫热,以致烦满消渴: 凝水石、石膏、滑石各五钱,甘草二钱。研末。每服一钱,白汤调服。 (《方脉正宗》)②治伤寒发狂,或弃衣奔走,逾墙上屋:寒水石、黄连(去须)各等分。上细末,每服二钱,浓煎甘草汤,放冷调服。(《本事方》鹊石散)③除热瘫痫: 大黄、干姜、龙骨各四两,桂枝三两,甘草、牡蛎各二两,寒水石、滑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、石膏各六两。上十二味,杵,粗筛,以韦囊盛之,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,温服一升。 (《金匮要略》风引汤)④治风热心躁, 口干狂言,浑身壮热及中诸毒:

性状:性状鉴别 (1)北寒水石 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,呈扁平块状或厚板状。大小不一,厚0.5-3.5cm。淡红色,有的为白色;条痕白色。表面凹凸不平,侧面呈纵细纹理,具丝绢光泽。质较软,指甲可刻划成痕;易砸碎,断面显直立纤维状,粉红色。气微,味淡。以粉红色、有细丝纹、具光光泽、无杂石者为佳。

注意: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寒水石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