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黄疸树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黄疸树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黄疸树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刺黄连、树黄连、土黄连、土黄檗、三颗针、黄根檗、黄根刺、黄柏刺、铁树黄连、铁篱笆、土水莲。
英文名:Stem or root of Lushan Mountain Barberry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rberis virgetorum Schneid.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庐山小檗的茎及根。
采收和储藏:春季及秋季采挖,剪除枝叶及须根,刮去部分栓皮,晒干。
化学成分:庐山小檗茎含小檗碱(berberine)2.84%,小檗胺(bebamine)1.98%,还含药根碱*(jatrorrhizine),异粉防已碱(isotetrandrine)根皮含小檗碱4.72%。同属植物长柱小檗根含小檗碱4.99%还含小檗胺等。
汉语拼音:Huánɡ Dɑ Shù
原形态:庐山小檗,落叶灌木,高约2-3m。茎多分枝,老枝灰黄色,有明显的棱,刺通常单生,稀3分叉,长1-3cm。单叶簇生;柄长1-2cm;叶片长圆状菱形、倒披针形或匙形,长4-8cm,宽1.5-4cm,先端短尖或微钝,基部渐狭而呈柄状,上面暗黄绿色,下面灰白色,被白粉。花序略呈总状,或近伞形,长约2-3.5cm,远较叶为短,具5-10花,花梗纤细,长约4-8mm;小苞片披针形;萼片6,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;花黄色,花瓣6,椭圆状倒卵形,长约3mm;子房内含胚珠1-2。浆果长圆状椭圆形,长约9mm红色,微被白粉。花期4-5月,果期6-9月。
生态环境:生长海拔250-1400m的山地灌丛中或山谷溪边阴处。
资源分布:分布江西、江苏、浙江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,直径达5m;表面灰棕色,有不整齐略弯曲的沟纹,并少数小型皮孔。茎上部多分枝,枝直径3-5mm,有数条纵棱,针刺较多,单个或2-3分叉。主根圆柱形,直径4-5cm,侧根及支根扭曲;表面土黄色至灰棕色,栓皮易呈片脱落而露出棕黄色的皮部。质地坚硬,断面强纤维性,鲜黄色。气微,味极苦。
性味:苦;性寒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功效与作用:清湿热;解毒。主湿热泻痢;黄疸;胆囊炎;口疮;咽喉肿痛,火眼目赤;湿热淋浊;丹毒;疮疡肿毒;烫火伤
各家论述:1.《广西中药志》:治消化不良,腹痛,肠炎下痢等症。
2.《广西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。治细菌性痢疾,肠胃炎,咽喉炎,口腔炎,尿道炎,急性结膜炎,疮疡溃烂。预防流脑。
3. 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治急性肝炎,胆囊炎。
归经:肝;胃;大肠经
出处:出自《江苏药材志》
性状: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,直径达5m;表面灰棕色,有不整齐略弯曲的沟纹,并少数小型皮孔。茎上部多分枝,枝直径3-5mm,有数条纵棱,针刺较多,单个或2-3分叉。主根圆柱形,直径4-5cm,侧根及支根扭曲;表面土黄色至灰棕色,栓皮易呈片脱落而露出棕黄色的皮部。质地坚硬,断面强纤维性,鲜黄色。气微,味极苦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刺黄连、树黄连、土黄连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长叶小檗、土黄柏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,三颗针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庐山小檗的茎及根。春、秋挖取全株,剪除枝叶及细根,或削除部分栓皮,晒干。
原形态:落叶灌木,高约1~3.5米。茎多分枝,枝有细沟纹,并具针刺,刺通常不分叉,偶为三分叉,长1~2.5厘米。叶簇生;倒披针形至匙形,叶基渐狭而呈柄状,全长约4~8厘米,宽约1.2~2.6厘米,全缘,表面光滑。花序略呈总状,或近伞形,腋生;小苞片披针形;萼片6,两轮,内轮3枚较大;花瓣6,椭圆状倒卵形,长约2~3毫米,较萼片略狭,内侧墓部具二蜜腺;雄蕊6,与花瓣对生,花药呈二瓣裂;子房上位,花柱不明显,柱头扁平而大,胚珠1,直立。浆果矩圆形,长9毫米,红色,微有粉,无宿存花柱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林下、沟边。分布广西、江西、江苏、浙江等地。产于广西、江苏等地。
性状鉴别:干燥的茎呈类圆柱形,表面灰棕色,有沟纹,并有少数小形皮孔。上部多分枝,枝直径约3~5毫米,显灰棕至暗棕色,表面有明显的纵棱数条;针刺较多,单个或2~3分叉。主根呈圆柱形,直径达4~5厘米或以上;根头部留有茎基及芽;侧根及支根呈扭曲状;外表土黄色至灰棕色,栓皮易片状脱落而露出棕黄色的皮部。茎枝及根的质地坚硬,断面强纤维性,呈鲜黄色,茎及枝中央具髓部;根无髓,木质部占绝大部分。断面置萤光灯下可见强烈的黄色萤光。味极苦。
性味:《广西中药志》:味苦,性寒,无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;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。治肝炎,胆囊炎,肠炎,菌痢,咽喉炎,结膜炎,尿道炎,疮疡肿毒。
①《广西中药志》:治消化不良,腹痛,肠炎下痢等症。
②《广西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。治细菌性痢疾,肠胃炎,咽喉炎,口腔炎,尿道炎,急性结膜炎,疮疡溃烂。预防流脑。
③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治急性肝炎,胆囊炎。
出处:《江苏药材志》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刺黄连、树黄连、土黄连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长叶小檗、土黄柏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,三颗针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庐山小檗的茎及根。春、秋挖取全株,剪除枝叶及细根,或削除部分栓皮,晒干。
化学成分:含小檗碱,根含1.52%,茎枝含0.98%(均以盐酸盐计)。
汉语拼音:Huánɡ Dɑn Shù
原形态:落叶灌木,高约1~3.5米。茎多分枝,枝有细沟纹,并具针刺,刺通常不分叉,偶为三分叉,长1~2.5厘米。叶簇生;倒披针形至匙形,叶基渐狭而呈柄状,全长约4~8厘米,宽约1.2~2.6厘米,全缘,表面光滑。花序略呈总状,或近伞形,腋生;小苞片披针形;萼片6,两轮,内轮3枚较大;花瓣6,椭圆状倒卵形,长约2~3毫米,较萼片略狭,内侧墓部具二蜜腺;雄蕊6,与花瓣对生,花药呈二瓣裂;子房上位,花柱不明显,柱头扁平而大,胚珠1,直立。浆果矩圆形,长9毫米,红色,微有粉,无宿存花柱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林下、沟边。分布广西、江西、江苏、浙江等地。产于广西、江苏等地。
性味: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苦,性寒,无毒。"
用法用量:内服;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。治肝炎,胆囊炎,肠炎,菌痢,咽喉炎,结膜炎,尿道炎,疮疡肿毒。
出处:《江苏药材志》
性状:干燥的茎呈类圆柱形,表面灰棕色,有沟纹,并有少数小形皮孔。上部多分枝,枝直径约3~5毫米,显灰棕至暗棕色,表面有明显的纵棱数条;针刺较多,单个或2~3分叉。主根呈圆柱形,直径达4~5厘米或以上;根头部留有茎基及芽;侧根及支根呈扭曲状;外表土黄色至灰棕色,栓皮易片状脱落而露出棕黄色的皮部。茎枝及根的质地坚硬,断面强纤维性,呈鲜黄色,茎及枝中央具髓部;根无髓,木质部占绝大部分。断面置萤光灯下可见强烈的黄色萤光。味极苦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黄疸树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