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白鲜皮

汉语拼音:Bái Xiān Pí 别名:北鲜皮、藓皮、野花椒根皮、臭根皮。 性味:苦;咸;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白鲜皮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白鲜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
白鲜皮的功效_白鲜皮的用量和禁忌_白鲜皮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白藓皮、八股牛、山牡丹、羊鲜草

英文名:CORTEX DICTAMNI

药材基源: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.的干燥根皮。春、秋二季采挖根部,除去泥沙及粗皮,剥取根皮,干燥。

汉语拼音:Bái Xiān Pí

性状鉴别:本品呈卷筒状,长5~15cm,直径1~2cm,厚0。2~0。5cm。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,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,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;内表面类白色,有细纵纹。质脆,折断时有粉尘飞扬,断面不平坦,略呈层片状,剥去外层,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。有羊膻气,味微苦。

性味:苦,寒。

用法用量:4.5~9g;外用适量,煎汤洗或研粉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燥湿,祛风解毒。用于湿热疮毒,黄水淋漓,湿疹,风疹,疥癣疮癞,风湿热痹,黄疸尿赤。

归经:归脾、胃、膀胱经。

性状:本品呈卷筒状,长5~15cm,直径1~2cm,厚0。2~0。5cm。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,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,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;内表面类白色,有细纵纹。质脆,折断时有粉尘飞扬,断面不平坦,略呈层片状,剥去外层,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。有羊膻气,味微苦。

炮制:除去杂质,洗净,稍润,切厚片,干燥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北鲜皮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。北方于春、秋二季采收,南方于夏季采收。挖出后,洗净泥土,除去须根及粗皮,乘鲜时纵向剖开,抽去木心,晒干。

化学成分:根含白鲜碱、白鲜内酯、谷甾醇、黄柏酮酸、胡芦巴碱、胆碱、梣皮酮。尚含菜油甾醇、茵芋碱、γ-崖椒碱、白鲜明碱。

汉语拼音:Bái Xiān Pí

原形态:白鲜(《本经》),又名:白藓(《本草经集注》),白膻、白羊鲜(陶弘景),金雀儿椒(《日华子本草》),地羊膻(《本草图经》),八圭牛、野花椒、八股牛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坡及丛林中。分布东北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江西、四川、贵州、陕西、甘肃、内蒙古等地。主产辽宁、河北、四川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等地。

性味:苦咸,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5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,燥湿,清热,解毒。治风热疮毒,疥癣,皮肤痒疹,风湿痹痛,黄疸。

归经:入脾、胃经。

出处:《药性论》

附方:①治肺藏风热,毒气攻皮肤瘙痒,胸膈不利,时发烦躁:白鲜皮、防风(去叉)、人参、知母(焙)、沙参各一两,黄苓(去黑心)三分。上六味捣罗为散。每服二钱匕,水一盏,煎至六分,温服,食后临卧。(《圣济总录》白鲜皮散)

性状:干燥根皮,呈卷筒状或双卷简状,长7~12厘米,直径1~2厘米,厚2~5毫米,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,稍光滑,有时有纵皱和侧根痕。内表面淡黄色,光滑而具侧根形成的圆孔。质松脆,易折断,断面乳白色,呈层状。在日光或灯光下,可见闪烁的白色细小结晶物。气膻,味微苦。以卷筒状、无木心、皮厚、块大者佳。

炮制:拣净杂质,除去粗皮,洗净,稍润,切片;晒干。

注意:虚寒证忌服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北鲜皮、藓皮、野花椒根皮、臭根皮。

英文名:Densefruit Pittany Root-bark, Root-bark of Densefruit Pittany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。

化学成分:1.白鲜地上部分含补骨脂素(psoralen),花椒毒素(xanthotoxin),东莨菪素(scopoletin),槲皮素(quercetin),异槲皮素(isoquercetin),根含白鲜碱(dictamnine),γ-崖椒碱(γ-fagarine),前茵芋碱(preskimmianine)],茵芋碱(skimmia-_nine),白鲜明碱(dasycarpamin),胡芦巴碱(trigonelline),胆碱(choline),O-乙基-降-白鲜碱(O-ethylnordictamnine),O-乙基-降-γ-崖椒碱(O-ethylnor-γ-fagarine),O-乙基-降-茵芋碱(O-ethylnorskimmianine),异斑点沸林草碱(isomaculosidine),吴茱萸苦素(rutaevin),白鲜醇(dictamnol),娠烯酸酮(peregnenolone),秦皮酮(fraxinellone),黄柏酮(obacunone),柠檬苦素(limonin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莱油甾醇(campesterol),皂甙等。

汉语拼音:Bái Xiān Pí

原形态:1.白鲜 多年生草本,基部木质,高达1m。全株有特异的香味。根肉质,多侧根,外皮黄白至黄褐色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;叶轴有狭翼,无叶柄;小叶9-13,叶片卵形至椭圆形,长3.5-9cm,宽2-4cm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密布腺点,下面白绿色,腺点较稀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达30cm,花轴及花柄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;花柄长1-2.5cm,基部有线形苞片1枚;萼片5,卵状披针形,长约5mm,宽约2mm,基部愈合;花瓣5,色淡红而有紫红色线条,倒披针形或长圆形,长约25mm,宽5-7mm,某部渐细呈柄状:雄蕊10;子房上位,5室。蒴果,密被腺毛,成熟时5裂,每瓣片先端有一针尖。种子2-3颗,近球形,直径约3mm,先端短尖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4-5月,果期6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1. 生于土坡及灌丛中。

性状鉴别: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:取本品粉末1g,加氯仿10ml,回流提取30min,滤过,滤液浓缩至2ml,作为供试液,另取黄柏酮0.5g溶于1ml氯仿液中作对照品溶液,吸取二溶液分别点祥于同一硅胶G-0.3%CMC薄层板上,以甲苯一氯仿一甲醇(3:12:3)展开,用碘蒸气熏后,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的黄色斑点。

性味:苦;咸;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-15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研末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燥湿;祛风止痒;解毒。主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;湿疹;疥癣;黄疸;湿热 痹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白鲜皮,气寒善行,味苦性燥,为诸黄风痹要药,世医止施之疮科,浅矣。

归经:脾;肺;小肠;胃;膀胱经

出处:出自《药性论》。

性状:性状鉴别白鲜根皮呈卷筒状,长5-15cm,直径1-2cm,厚2-5mm。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,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,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;内表面类白色,有细纵纹。质脆,折断时有粉尘飞扬,断面不平坦,略呈层片状,剥去外层,对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。有羊膻气,味微苦。以条大、肉厚、包灰白、断面分居者为佳。

炮制:拣净杂质,除去粗皮,洗净,稍润,切片,晒干或酒拌炒。

注意:虚寒证忌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白鲜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