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礜石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礜石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礜石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礜(《山海经》),青分石、立制石、固羊石(《本经》),白礜石、鼠乡、泽乳(《吴普本草》),太白石,石盐(《别录》)。
英文名:Arsenopyrite
药材基源:为硫化物类矿物毒砂的矿石。
化学成分:毒砂的化学组成含铁34.3%,砷46.0%,硫19.7%。夹杂物一般较少。但亦有含少量钻、锑及铜的。
汉语拼音:Yù Shí
原形态:毒砂,又名:砷黄铁矿。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毒砂在地表易风化成臭葱石等土状风化物,表面为褐黄、黄白、灰白、绿、红褐、黄褐、黑褐等色,被膜覆盖处,光泽暗淡,硬度低于小刀甚至低于指甲。呵气于臭葱石等土状风化物上,可闻到带砷的臭味。火烧之有升华物,伴发蒜臭气并熔成磁性小球。
性状鉴别:(1)取本品粉末少许,置试管中灼烧,可还原出金属灰黑色、光亮如镜的砷粒薄膜。(检查砷)(2)取本品一小块,置于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,灼热至约透后,发生蒜臭味,升华出黄色硫化砷,管口处可见白色氧化砷薄膜。(检查砷盐和硫化物)
性味:辛甘,热,有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入丸、散,或浸酒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功效与作用:消冷积,祛寒湿,蚀恶肉,杀虫。治痼冷腹痛,积聚坚癖,风冷湿痹,痔瘘息肉,恶疮癣疾。
各家论述:①《纲目》:"礜石,性气与砒石相近,盖亦其类也。古方礜石、矾石,常相浑书,盖二字相似故误耳。然矾石性寒无毒,礜石性热有毒,不可不审。陆农师云:礜石之力,十倍钟乳。按今洛水不冰,下亦有礜石,人谓之温洛是也。取此石安瓮中,水亦不冰,其性如此,岂可服。"
归经: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、足太阴经。"
出处:《本经》
附方:①治脚气:白礜石二斤。酒三斗,渍四、五日,稍饮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性状: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的致密块状。锡白色,常带浅黄锖色斑;条痕灰黑色。不透明;金属光泽。体重,质硬而脆,可砸碎,断面不平坦,具强金属光泽。以锤击之,发砷之蒜臭气,有毒,不可口尝。本品不溶于盐酸,而能溶于硝酸,并析出硫。以块大、锡白色、具强金属光泽者为佳。
炮制:《医林纂要》:"礜石醋淬煅须七次。"
注意:内服宜慎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礜、青分石、立制石、固羊石、白礜石、鼠乡、泽乳、太白石、食盐、苍礜石、苍石、鼠毒、白虎、白龙、制石、秋石、固羊、太石、盐仓石膏、细石
英文名:Arsenopyrite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硫化物类矿物毒砂的矿石。
化学成分:主要为砷硫化铁(FeAsS),其中含砷46.0%,硫19.7%,铁34.3%。杂质较少,含少量的钴、锑及铜等。
汉语拼音:Yù Shí
原形态:毒砂 晶体结构属单斜或三斜晶系。晶形多呈柱状,有时为短柱、板柱、双锥状或致密粒块、致密块状等集合体。新鲜面呈锡白色至钢灰色。条痕黑色。金属光泽,不透明,晶体解理中等或不完全,块状集合体见不到解理,断口不平坦。硬度5.5-6。相对密度5.9-6.3。性脆,致密块体用铁锤猛击时有火星,可发出蒜臭气。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毒砂在地表易风化成臭葱石等土状风化物,表面为褐黄、黄白、灰白、绿、红褐、黄褐、黑褐等色,被膜覆盖处,光泽暗淡,硬度低于小刀甚至低于指甲。呵气于臭葱石等土状风化物上,可闻到带砷的臭味。火烧之有升华物,伴发蒜臭气并熔成磁性小球。
性状鉴别:(1)取本品粉末少许,置试管中灼烧,可还原出金属灰黑色、光亮如镜的砷粒薄膜。(检查砷)(2)取本品一小块,置于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,灼热至约透后,发生蒜臭味,升华出黄色硫化砷,管口处可见白色氧化砷薄膜。(检查砷盐和硫化物)
性味:辛;甘;热;有毒
用法用量:内服:入丸、散,或浸酒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功效与作用:消冷积;祛寒湿;蚀恶肉;杀虫。主痼冷腹痛;积聚坚癖;风寒湿痹;寒湿脚气;赘瘤息肉;瘰疬;顽癣恶疮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衍义》:礜石,治久积及久病胸腹冷,直须慎用,盖其毒不可当。
归经:肺;脾经
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性状: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的致密块状。锡白色,常带浅黄锖色斑;条痕灰黑色。不透明;金属光泽。体重,质硬而脆,可砸碎,断面不平坦,具强金属光泽。以锤击之,发砷之蒜臭气,有毒,不可口尝。本品不溶于盐酸,而能溶于硝酸,并析出硫。以块大、锡白色、具强金属光泽者为佳。
炮制:礜石醋淬煅须七次。
注意:内服宜慎。忌羊血。
摘录出处④: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礜石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