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胡芦巴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胡芦巴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胡芦巴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葫芦巴(侯宁极《药谱》),苦豆(《饮膳正要》),芦巴(《本草原始》),胡巴(《本草求真》),季豆(《东北药植志》),小木夏、香豆子(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)。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胡芦巴的种子。秋季种子成熟后采收全草,打下种子,除净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:胡芦巴,又名:芸香草(《盛京通志》),香草、苦草、苦朵菜、香苜蓿。
一年生草本,高40~50厘米。茎丛生,几光滑或被稀疏柔毛。3出复叶,小叶卵状长卵圆形或宽披针形,长1.2~3厘米,宽1~1.5厘米,近先端有锯齿,两面均有稀疏柔毛,小叶柄长1~2毫米,总柄长6~12毫米;托叶与叶柄连合,狭卵形,先端急尖。花无梗,1~2朵腋生:萼筒状,萼齿5,披针形,比花冠短-半,外被长柔毛;花冠蝶形,初为白色,后渐变淡黄色,基部微带紫晕,旗瓣长圆形,先端具缺刻,基部尖楔形,龙骨瓣偏匙形,长仅旗瓣的1/3,翼瓣耳形,雄蕊10,2体;子房无柄,柱头顶生。荚果细长圆筒状,长6~11厘米,宽0.5厘米左右,被柔毛,并具网脉,先端有长尖。种子棕色,长约4毫米。花期4~6月。果期7~8月。
资源分布:我国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以及新疆等地有栽培。主产河南、安徽、四川等地;云南、陕西和东北等地亦产。
性状鉴别:种子略呈斜方形或矩形,长3~4毫米,宽2~3毫米,厚约2毫米。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,平滑。两面各具一条深斜沟,两条斜沟相接处可见种脐与珠孔。质坚硬,不易破碎。种皮薄,纵切面可见内有一圈胚乳,用水浸后胚乳呈粘液状,子叶略不对称,呈淡黄色,胚根弯曲,肥大而长。横切面胚乳占面积较大,子叶2片,呈长圆形,一端有圆形的胚根。气微,粉碎时有特异的香气,味淡微苦。以个大、饱满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性味:苦,温。
①《珍珠囊》:苦。
②《饮膳正要》:味苦,温,无毒。
③《玉楸药解》:味苦辛,气温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3钱;或入丸、散。
功效与作用:补肾阳,祛寒湿。治寒疝,腹胁胀满,寒湿脚气,肾虚腰酸,阳痿。
①《嘉v本草》:主元脏虚冷气。得附子、硫黄,治肾虚冷,腹胁胀满,面色青黑;得x香子、桃仁,治膀胱气。
②《纲目》:治冷气疝瘕,寒湿脚气;益右肾,暖丹田。
③《国药的药理学》:为滋养强精药,用子阴痿、遗精及早泄。
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寒泻。
各家论述:①《纲目》:胡芦巴,右肾命门药也,元阳不足,冷气潜伏,不能归元者宜之。张子和《儒门事亲》云,有人病目不睹,思食苦豆,即胡芦巴,频频不缺,不周岁而目中微痛,如虫行入眦,渐明而愈。按此亦因其益命门之功,所谓益火之原,以消阴翳是也。
②《本草求真》:葫芦巴,苦温纯阳,亦能入肾补命门,……。功与仙茅、附子、硫黄恍惚相似,然其力则终逊于附子、硫黄,故补火仍须兼以附、硫、茴香、吴茱萸等药同投,方能有效。
③《本草正义》:胡芦巴,乃温养下焦,疏泄寒气之药,后人以治疝瘕、脚气等证,必系真阳式微,水寒气滞者为宜,苟挟温邪,即为大忌。
用药禁忌:阴虚火旺者忌服。
①《品汇精要》:妊妇勿服。
②《本草汇言》:肾脏有郁火内热者,宜斟酌。
③《本草从新》:相火炽盛,阴血亏少者禁之。
归经:入肾、肝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肾、膀胱二经。
②《玉楸药解》:入足阳明胃、足少阴肾经。
③《本草再新》:入心、肾二经。
④《本草便读》:入肝、肾二经。
出处:《嘉v本草》
附方:①治膀胱气:胡芦巴、茴香子、桃仁(麸炒)各等分。半以酒糊丸,半为散。每服五、七十丸,空心食前盐酒下;散以热米饮谓下,与丸于相间,空心服,日各一、二服。(《本草衍义》)
②治小肠气攻刺:葫芦巴(炒)一两。为末,每服二钱,茴香炒紫,用热酒沃,盖定,取酒调下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葫芦巴散)
③治大人小儿小肠气,蟠肠气,奔豚气,疝气,偏坠阴肿,小腹有形如卵,上下来去痛不可忍,或绞结绕脐攻刺,呕恶闷乱,并皆治之:葫芦巴(炒)一斤,吴茱萸(汤洗十次,炒)十两,川楝子(炒)一斤二两,大巴戟(去心,炒)、川乌(炮,去皮、脐)各六两,茴香(淘去土,炒)十二两。上为细末,酒煮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空心温酒吞下;小儿五丸,茴香汤下。(《局方》葫芦巴丸)
④治肾脏虚冷,腹胁胀满:葫芦巴二两,附子(炮裂,去皮、脐)、硫黄(研)各三分。上三味,捣研为末,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,盐汤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葫芦巴丸)
⑤治一切寒湿脚气,腿膝疼痛,行步无力:葫芦巴四两(浸一宿),破故纸四两(炒香)。上为细末,用大木瓜一枚,切顶去穰,填药在内,以满为度,复用顶盖之,用竹签签定,蒸熟取出,烂研,用前件填不尽药末,搜和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温酒送下,空心食前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葫芦巴丸)
⑥治气攻头痛:葫芦巴(炒)、荆三棱(酒浸,焙)各半两,干姜(炮)二钱半。上为细末。每服二钱,温生姜汤或温酒调服,不拘时候。(《济生方》葫芦巴散)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葫芦巴(侯宁极《药谱》),苦豆(《饮膳正要》),芦巴(《本草原始》),胡巴(《本草求真》),季豆(《东北药植志》),小木夏、香豆子(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)。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胡芦巴的种子。秋季种子成熟后采收全草,打下种子,除净杂质,晒干。
化学成分:种子含龙胆宁碱、番木瓜碱、胆碱、胡芦巴碱等生物碱,皂甙元主要是薯蓣皂甙元、雅姆皂甙元和少量芰脱皂甙元、痕量替告皂甙元。尚分离出牡荆素、牡荆素-7-葡萄糖甙、荭草素或异荭草素的阿拉伯糖甙、黄酮的葡萄糖鼠李糖二糖甙,槲皮素、木犀草素等黄酮类。
汉语拼音:Hú Lú Bā
原形态:胡芦巴,又名:芸香草(《盛京通志》),香草、苦草、苦朵菜、香苜蓿。
资源分布:我国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以及新疆等地有栽培。主产河南、安徽、四川等地;云南、陕西和东北等地亦产。
性味:苦,温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3钱;或入丸、散。
功效与作用:用于防治高山反应:将苦豆叶晒干研粉,炼蜜为丸,每丸含生药约2克。㈠预防用,每人2丸,开水冲服;观察62人,服药后未出现反应者21人,仍出现反应者41人。㈡治疗用,1日剂量8~12克,连服3天;观察108人,总有效率为28.4%;服药后有15人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副作用,但均轻微,改为饭后服用或停服一顿后即消失。本品对改善单个一、二项症状较明显,如睡眠情况服药后改善者占68.5%;由此推想苦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。对脉搏、呼吸改变不大。
各家论述:①《纲目》:"胡芦巴,右肾命门药也,元阳不足,冷气潜伏,不能归元者宜之。张子和《儒门事亲》云,有人病目不睹,思食苦豆,即胡芦巴,频频不缺,不周岁而目中微痛,如虫行入眦,渐明而愈。按此亦因其益命门之功,所谓益火之原,以消阴翳是也。"
归经:入肾、肝经。
出处:《嘉佑本草》
附方:①治膀胱气:胡芦巴、茴香子、桃仁(麸炒)各等分。半以酒糊丸,半为散。每服五、七十丸,空心食前盐酒下;散以热米饮谓下,与丸于相间,空心服,日各一、二服。(《本草衍义》)
性状:种子略呈斜方形或矩形,长3~4毫米,宽2~3毫米,厚约2毫米。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,平滑。两面各具一条深斜沟,两条斜沟相接处可见种脐与珠孔。质坚硬,不易破碎。种皮薄,纵切面可见内有一圈胚乳,用水浸后胚乳呈粘液状,子叶略不对称,呈淡黄色,胚根弯曲,肥大而长。横切面胚乳占面积较大,子叶2片,呈长圆形,一端有圆形的胚根。气微,粉碎时有特异的香气,味淡微苦。以个大、饱满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炮制:胡芦巴:拣去杂质;用水洗净,晒干。盐炒胡芦巴:取净胡芦巴加盐水喷洒拌匀,稍闷,微炒至发响,呈黄色,取出放凉。(每胡芦巴100斤,用食盐2.5斤,适量清水化开)
注意:阴虚火旺者忌服。
摘录出处④: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胡芦巴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