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莱菔子

汉语拼音:Lái Fú Zǐ 别名:萝卜子 性味:辛、甘,平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莱菔子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莱菔子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
莱菔子的功效_莱菔子的用量和禁忌_莱菔子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萝卜子

英文名:SEMEN RAPHANI

药材基源: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.的干燥成熟种子。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,晒干,搓出种子,除去杂质,再晒干。

性状鉴别:本品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,稍扁,长2.5~4mm,宽2~3mm。表面黄棕色、红棕色或灰棕色。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,一侧有数条纵沟。种皮薄而脆,子叶2,黄白色,有油性。无臭,味淡、微苦辛。

性味:辛、甘,平。

用法用量:4.5~9g。

功效与作用:消食除胀,降气化痰。用于饮食停滞,脘腹胀痛,大便秘结,积滞泻痢,痰壅喘咳。

归经:归肺、脾、胃经。

性状:本品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,稍扁,长2.5~4mm,宽2~3mm。表面黄棕色、红棕色或灰棕色。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,一侧有数条纵沟。种皮薄而脆,子叶2,黄白色,有油性。无臭,味淡、微苦辛。

炮制:莱菔子:除去杂质,洗净,干燥。用时捣碎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萝卜子、芦菔子

英文名:Radish Seed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phanus sativus L

药材基源: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。

采收和储藏:翌年5-8月,有果充分成熟采收晒干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,放干燥处贮藏。

化学成分:种子含芥子碱(sinapine)和脂肪油30%,油中含大量的芥酸(erucic acid)及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,还含菜子甾醇(brassicasterol)和22-去氢菜油甾醇(22-dehydrocampesterol)。另含菜菔素(raphanin)。

汉语拼音:Lái Fú Zǐ

原形态:莱菔,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,高30-100cm。直根,肉质,长圆形、球形或圆锥形,外皮绿色、白色或红色。茎分枝,无毛,稍具粉霜。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大头羽状半裂,长8-30cm,宽3-5cm,顶裂片卵形,侧裂片4-6对,长圆形,有钝齿,疏生粗毛;上部叶长圆形,有锯齿或近全缘。总状花骗子顶生或腋生;萼片长圆形;花瓣4,白色、紫色或粉红色,直径1.5-2cm,倒卵形,长1-1.5mm,具紫纹,下部有长5mm的爪;雄蕊6,4长2短;雌蕊1,子房钻状,柱头柱状。长角果圆柱形,长3-6cm,在种子间处缢缩,形成海绵质横膈,先端有喙长1-1.5mm;种子1-6颗,卵形,微扁,长约3mm,红棕色,并有细网纹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
资源分布:原产我国,全国各地均有栽培,且有大量的栽培品种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定: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而稍扁,长约3mm,宽2.5mm。表面红棕色,一侧有数条纵沟,一端有种脐,呈褐色圆点状突起。用放大镜观察,全体均有致密的网纹。质硬,破开后可见黄白色或黄色的种仁,有油性。无臭,味甘,微辛。以粗大、饱满、油性大者为佳。
显微鉴定:粉末:黄棕色。
1.种皮栅状细胞淡黄色、橙黄色或黄棕色。断面观细胞1列,一般径向10-37μm,切向7-12μm,外壁及侧壁上端薄,侧壁大部及内壁增厚,侧壁中部尤厚;表面观类多角形或长多角形,壁厚2-4μm,胞间层极细。

性味:味辛;甘;性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5-10g;或入丸、散,宜炒用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消食导滞;降气化痰。主食积气滞;脘腹胀满;腹泻;下痢后重;咳嗽多痰;气逆喘满

各家论述:1. 朱震亨:莱菔子治痰,有推墙倒壁之功。
2.《纲目》:莱菔子之功,长于利气。生能升,熟能降,升则吐风痰,散风寒,发疮疹;降则定痰喘咳嗽,调下痢后重,止内痛,皆是利气之效。
3.《本草经疏》:莱菔子,味辛过于根,以其辛甚,故升降之功亦烈于根也。
4.《本草新编》:萝卜子,能治喘胀,然古人用于人参之中,反奏功如神。人参原是除喘消胀之药,莱菔子最解人参,何以同用而奏功乎? 夫人参之除喘消胀,乃治虚喘虚胀也,虚症反现假实之象,人参遽然投之,直至其喘胀之所,未能骤受,往往服之而愈喘愈胀

归经:脾;胃;肺;大肠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衍义补遗》

附方:①治积年上气咳嗽,多痰喘促,唾脓血:莱菔子一合,研,煎汤,食上服之。(《食医心镜》)②治百日咳:白萝卜种子,焙燥,研细粉。白砂糖水送服少许,一日数回。〔《江西中医药》(12):1953〕③治J喘痰促,遇厚味即发者:萝卜子淘净,蒸熟,晒研,姜汁浸蒸饼丸绿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以口津咽下,日三服。(傅滋《医学集成》清金丸)④治高年咳嗽,气逆痰痞:紫苏子、白芥子、萝卜子。上三味各洗净,微炒,击碎,用生绢小袋盛之,煮作汤饮。随甘旨,代茶水啜用,不宜煎熬太过。(《韩氏医通》三子养亲汤)⑤治一切食积:山楂六两,神曲二两,

性状:性状鉴定: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而稍扁,长约3mm,宽2.5mm。表面红棕色,一侧有数条纵沟,一端有种脐,呈褐色圆点状突起。用放大镜观察,全体均有致密的网纹。质硬,破开后可见黄白色或黄色的种仁,有油性。无臭,味甘,微辛。以粗大、饱满、油性大者为佳。

炮制:莱菔子:簸去杂质,漂净泥土,捞出,晒干,用时捣碎。炒菜菔子:取净莱菔子,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,并有香气为度,取出,放凉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萝卜子(《日华子本草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。夏、秋间种子成熟时割取全株,晒干,搓出种子,除去杂质,晒干。

化学成分:种子含脂肪油、挥发油。挥发油内有甲硫醇等。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、亚油酸、亚麻酸以及芥子酸甘油酯等。尚含有抗菌物质称莱菔素。

汉语拼音:Lái Fú Zǐ

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皆产;主产于河北、河南、浙江、黑龙江等地。

性味:辛甘,平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下气定喘,消食化痰。治咳嗽痰喘,食积气滞,胸闷腹胀,下痢后重。

各家论述:①朱震亨:"莱菔子治痰,有推墙倒壁之功。"

归经:入肺、胃经。

出处:《本草衍义补遗》

附方:①治积年上气咳嗽,多痰喘促,唾脓血:莱菔子一合,研,煎汤,食上服之。(《食医心镜》)

性状: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而稍扁,长约3毫米,宽2.5毫米。表面红棕色,一侧有数条纵沟,一端有种脐,呈褐色圆点状突起。用放大镜观察,全体均有致密的网纹。质硬,破开后可见黄白色或黄色的种仁;有油性。无臭,味甘,微辛。以粒大、饱满、油性大者为佳。

炮制:莱菔子:簸去杂质,漂净泥土,捞出,晒干,用时捣碎。炒莱菔子:取净莱菔子,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,并有香气为度,取出,放凉。

注意:气虚者慎服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萝卜子(《日华子本草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。夏、秋间种子成熟时割取全株,晒干,搓出种子,除去杂质,晒干。

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皆产;主产于河北、河南、浙江、黑龙江等地。

性状鉴别: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而稍扁,长约3毫米,宽2.5毫米。表面红棕色,一侧有数条纵沟,一端有种脐,呈褐色圆点状突起。用放大镜观察,全体均有致密的网纹。质硬,破开后可见黄白色或黄色的种仁;有油性。无臭,味甘,微辛。以粒大、饱满、油性大者为佳。

性味:辛甘,平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性温,味辛。
②《纲目》:辛甘,平,无毒。
③《玉楸药解》:辛,热。
④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生用味微辛,性子;炒用性温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下气定喘,消食化痰。治咳嗽痰喘,食积气滞,胸闷腹胀,下痢后重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水研服,吐风痰:醋研消肿毒。
②《日用本草》:治黄疸及皮肤目黄如金色,小水热赤。
③《滇南本草》:下气宽中,消膨胀,降痰,定吼喘,攻肠胃积滞,治痞块、单腹疼。
④《纲目》:下气定喘,治痰,消食,除胀,利大小便,止气痛,下痢后重,发疮疹。
⑤《医林纂要》:生用,吐风痰,宽胸膈,托疮疹;热用,下气消痰,攻坚积,疗后重。
⑥《本草再新》:化痰除风,散邪发汗。
⑦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治痰嗽,J喘,气鼓,头风,溺闭,及误服补剂。

各家论述:①朱震亨:莱菔子治痰,有推墙倒壁之功。
②《纲目》:莱菔子之功,长于利气。生能升,熟能降,升则吐风痰,散风寒,发疮疹;降则定痰喘咳嗽,调下痢后重,止内痛,皆是利气之效。
③《本草经疏》:莱菔子,味辛过于根,以其辛甚,故升降之功亦烈于根也。
④《本草新编》:萝卜子,能治喘胀,然古人用于人参之中,反奏功如神。人参原是除喘消胀之药,莱菔子最解人参,何以同用而奏功乎?夫人参之除喘消胀,乃治虚喘虚胀也,虚症反现假实之象,人参遽然投之,直至其喘胀之所,未能骤受,往往服之而愈喘愈胀者有之,虽所增之喘胀乃一时之假象,少顷自然平复,然终非治之之善,少加萝卜子以制人参,则喘胀不敢增,而仅得消喘胀之益,此所谓相制而相成也。或问萝卜子专解人参,一用萝卜子则人参无益矣。此不知萝卜子而并不知人参者也。人参得萝卜子,其功更神,盖人参补气,骤服气必难受,非止喘胀之症为然,得萝卜子以行其补中之利气,则气平而易受,是萝卜子平气之有余,非损气之不足,实制人参以平其气,非制人参以伤其气也。
⑤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莱菔子,无论或生或炒,皆能顺气开郁,消胀除满,此乃化气之品,非破气之品。盖凡理气之药,单服久服,未有不伤气者,而莱菔子炒熟为末,每饭后移时服钱许,借以消食顺气,转不伤气,因其能多进饮食,气分自得其养也。若用以除满开郁,而以参、芪、术诸药佐之,虽多服久服,亦何至伤气分乎。

用药禁忌:气虚者慎服。

归经:入肺、胃经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入脾、肺二经。
②《药品化义》:入脾、胃二经。
③《本草再新》:入肝、肺二经。

出处:《本草衍义补遗》

附方:①治积年上气咳嗽,多痰喘促,唾脓血:莱菔子一合,研,煎汤,食上服之。(《食医心镜》)
②治百日咳:白萝卜种子,焙燥,研细粉。白砂糖水送服少许,一日数回。(《江西中医药》(12):1963)
③治J喘痰促,遇厚味即发者:萝卜子淘净,蒸熟,晒研,姜汁浸蒸饼丸绿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以口津咽下,日三服。(傅滋《医学集成》清金丸)
④治高年咳嗽,气逆痰痞:紫苏子、白芥子、萝卜子。上三味各洗净,微炒,击碎,用生绢小袋盛之,煮作汤饮。随甘旨,代茶水啜用,不宜煎熬大过。(《韩氏医通》三子养亲汤)
⑤治一切食积:山查六两,神曲二两,半夏,茯苓各三两,陈皮、连翘、萝卜子各一两。上为末,炊饼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七、八十丸,食远,白汤下。(《丹溪心法》保和丸)
⑥治气胀气臌:莱菔子,研,以水滤汁,浸缩砂一两,一夜,炒干,又浸又炒,凡七次,为末。每米饮服一钱。(《朱氏集验医方》)
⑦治痢疾有积,后重不通:莱菔子五钱,白芍药三钱,大黄一钱,木香五分。水煎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
⑧治风秘气秘:萝卜子(炒)一合,擂水,和皂荚末二钱服。(《寿域神方》)
⑨治中风口噤:萝卜子、牙皂荚各二钱。以水煎服,取吐。(朱震亨)
⑩治风头痛及偏头痛:莱菔子半两,生姜汁半合。上相和研极细,绞取汁,入麝香少许,滴鼻中搐入,偏头痛随左右用之。(《普济方》)
⑾治小儿盘肠气痛:萝卜子炒黄,研末。乳香汤服半钱。(《仁斋直指访》)
⑿治牙疼:萝卜子二七粒,去赤皮,细研。以人乳和,左边牙痛,即于右鼻中点少许,如右边牙疼,即于左鼻中点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⒀治跌打损伤,瘀血胀痛:莱菔子二两,生研烂,热酒调敷。(《方脉正宗》)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莱菔子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