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泡桐果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泡桐果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泡桐果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种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果实。
化学成分:果实含桐酸、脂肪油、黄酮类、生物碱。
汉语拼音:Pào Tónɡ Guǒ
功效与作用:治疗慢性气管炎:用鲜泡桐果8大两,水煎去渣,浓缩成流膏为1日量,3次分服,10天为一疗程。治疗1341例,有效率为81%;其中临床控制率为7%,显效为25%。如配合百部、桔梗、青果、猪胆汁组成复方治疗,疗效有所提高。本品对咳嗽、咯痰、气喘,肺罗音减少均有一定效果,而以止咳、化痰效果比较明显,见效较速,有的1日以内即见效。副作用主要为恶心、头晕、腹痛、腹泻、鼻咽干等,一般在3~4天后可自行消失。对肝肾功能未发现不良影响。
出处:河南医学院《医药科研资料》3:20~32,1972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辞典》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种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果实。
功效与作用:祛痰,止咳,平喘。
出处:河南医学院《医药科研资料》3:20~32,1972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毛泡桐
英文名:Fortune Paulownia Fruit Royal Paulownia Fruit, Fruit of Royal Paulownia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ulownia fortunei (Seem.) Hemsl. P. Tomentosa(Thunb.) Steud.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果实。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,晒干。
汉语拼音:Pào Tónɡ Guǒ
原形态:1.泡桐,乔木,高达30m。树皮灰褐色,幼枝、叶、叶柄、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黄褐色星状绒毛。叶柄长达12cm;叶片长卵状心脏形,长可达20cm,先端长渐尖或锐尖头,基部心形,全缘。花序狭长几成圆柱形,长约25cm;小聚伞花序有花3-8朵,头年秋天生花蕾,先叶开放;总花梗与花梗近等长;花萼倒圆锥形,长2-2.5cm,5裂达1-3,裂片卵形,果期变为狭三角形;花冠管状漏斗形,白色,内有紫斑,长达10cm,筒直而向上逐渐扩大,上唇较狭,2裂,反卷,下唇3裂,先端均有齿痕状齿或凹头;雄蕊4,二强,隐藏于花冠筒内;子房2室,花柱细长,内弯。蒴果木质,长圆形,长6-10cm,室背2裂。种子多数,扁而有翅。花期2-3月,果期8-9月。
2.毛泡桐 其形态主要特征为:叶全缘或3-5浅裂。花外面通常淡紫色,内面白色,有紫色条纹。花期4-5月,果期8-9月。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(1)泡桐果 蒴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6-10cm,表面粗糙,有类圆形疣状点,近先端处灰黄色,系星状毛;果皮厚3-6mm,表面粗糙,有类圆形疣状点,近先端处灰黄色,系星状毛;果皮厚3-6mm,木质;宿萼5浅裂。种子长6-10mm。气微,味微甘苦。
(2)毛泡桐果 蒴果卵圆形,长3-4.5cm,直径2-3cm,表面红褐色至黑褐色,常有粘质腺毛,先端尖嘴状,长6-8mm,基部圆形,自顶至基部两侧各有棱线1条,常易沿棱线裂成2瓣;内表面淡棕以,光滑而有光泽,各有1纵隔。果皮革质,厚约0.
性味:味苦;性微寒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功效与作用:化痰;止咳;平喘。主慢性支气和炎;咳嗽咯痰
出处:出自《河南医学院》《医药科研资料》
性状:性状鉴别 (1)泡桐果 蒴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6-10cm,表面粗糙,有类圆形疣状点,近先端处灰黄色,系星状毛;果皮厚3-6mm,表面粗糙,有类圆形疣状点,近先端处灰黄色,系星状毛;果皮厚3-6mm,木质;宿萼5浅裂。种子长6-10mm。气微,味微甘苦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泡桐果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