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犀角

汉语拼音:Xī Jiǎo 别名:低密(《纲目》),乌犀角(《证治准绳》),香犀角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。 性味:酸咸,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犀角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犀角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犀角的功效_犀角的用量和禁忌_犀角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低密(《纲目》),乌犀角(《证治准绳》),香犀角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犀科动物印度犀、爪哇犀、苏门犀等的角。犀性凶猛,狩猎时须先隐伏路旁,开枪射杀,或察其足迹出没之路径,在途中设陷阱以捕获之。杀死后将犀角割下即可。

化学成分:犀角主要成分为角蛋白。此外还含其他蛋白质、肽类及游离氨基酸、胍衍生物、甾醇类等。犀角角蛋白的组成氨基酸中,胱氨酸占8.7%,3种碱性氨基酸:组氨酸、赖氨酸、精氨酸。其分子数比值为1:5:12,因此它与羊毛、牛角等相似,主要属于优角蛋白。

汉语拼音:Xī Jiǎo

原形态:①印度犀,又名:独角犀(《纲目》)。

性味:酸咸,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磨汁或研末,3~6分;煎汤,0.5~2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磨汁涂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,凉血,定惊,解毒。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,惊狂,烦躁,谵妄,斑疹,发黄,吐血,衄血,下血,痈疽肿毒。

各家论述:①《纲目》:"犀角,足阳明药也。胃为水谷之海,饮食药物必先受之,故犀角能解一切诸毒。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,风邪热毒,必先干之,故犀角能疗诸血及惊狂斑痘之证。"

归经:入心、肝经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温热暑疫,痉厥昏狂,谵语发斑,舌色干光,或紫绛,或圆硬,或黑苔;兼治痘瘄毒重,夹带紫斑,暨痘疹后余毒内炽,口糜咽腐,目赤神烦:乌犀角尖(磨汁)、石菖蒲、黄芩各六两,真怀生地(冷水洗净浸透捣绞汁)、银花(鲜者捣汁用尤良)各-斤,粪清、连翘各十两,板蓝根九两,香豉八两,元参七两,花粉、紫草各四两。各生晒研细(忌用火炒),以犀角、地黄汁、粪清和捣为丸(切勿加蜜,如难丸可将香豉煮烂),每重三钱。凉开水化服,日二次。小儿减半。如无粪清,可加人中黄四两研丸。(《温热经纬》神犀丹)

性状:角呈圆锥形,自底部向上渐细,稍弯曲,长短不等,大者长达30余厘米。表面为乌黑色,下部色渐浅,呈灰褐色。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,称"马牙边",高约3厘米,表面凹凸不平。"马牙边"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,习称"刚毛",有时并有裂纹;中部向上渐光滑,角尖端钝圆发亮,并可见鬃眼状圆点。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,沟长约9~15厘米,深约3厘米,习称"天沟",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,岗长约6~7厘米,高2~4厘米,习称"地岗"。底盘较大,长圆形,前窄后宽,形如龟背,长13~20厘米,宽11~14厘米,灰黑色或黑棕色,向外逐渐变浅,呈灰棕色或灰黄色,底面凹入3~6厘米,习称"窝子",并布满鬃眼状圆点,习称"沙底"。角质坚硬,但从纵面劈开,均系顺丝,无绞丝。镑片呈灰白色,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。气微清香而不腥,味微咸。以色乌黑光亮、完整无裂纹、沙底色灰黑、鬃眼大、气清香者为佳。底盘色灰黑、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质较次。

炮制:犀角片:取犀角劈咸瓣,置温水中浸泡,捞出,镑片,晒干。犀角粉:取犀角锉粉,研成极细粉末。

注意: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"妇人有妊勿服,能消胎气。"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犀牛角

药材基源:犀科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.、爪哇犀R. sondaicus Desmarest、苏门犀R. sumatrensis Cuvier、黑犀R. bicornis L.及白犀R. simus Cottoni等,以角入药。

汉语拼音:Xī Jiǎo

性味:苦、酸、咸,寒。

用法用量:0.3~1钱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凉血,解毒定惊。用于热病神昏谵语,斑疹,吐血,衄血。

炮制:犀角片:劈开,用热水浸泡,捞出,镑成薄片,晒干即成。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犀角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