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黄藤

汉语拼音:Huánɡ Ténɡ 别名:黄连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藤黄连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黄连藤(《中国药植图鉴》),伸筋蘑、山大王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大黄藤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。 性味:甘苦,寒,有毒。
①《纲目》:甘苦,平,无毒。
②《陆川本草》:苦,寒。
③《广西植物名录》:有小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黄藤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黄藤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黄藤的功效_黄藤的用量和禁忌_黄藤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土黄连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藤黄连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黄连藤(《中国药植图鉴》),伸筋蘑、山大王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大黄藤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防己科植物黄藤的根或茎。秋后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
化学成分:根含掌叶防己碱、药根碱、非洲防己碱、黄藤素甲、黄藤素乙、黄藤内酯、甾醇。

汉语拼音:Huánɡ Ténɡ

原形态:肇援状灌木,长10余米。枝淡灰色,小枝有纵条纹。叶互生,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10~20厘米,宽4~10厘米,先端锐尖,全缘,基部圆形,革质,上面绿色,下面色较淡;叶柄长4~12厘米,具细纵棱,基部膨大。复总状花序,腋生,雌雄异株;花被6,绿白色,外有3片小形的苞;雄花有雄蕊3,花丝短棒状,花药椭圆形,短粗;雌花有退化雄蕊,子房3室,柱头头状。果穗长30厘米许,木质,果柄长3~4厘米,核果长2~3厘米,顶端有柱头遗迹。种子长圆形,横切面呈肾脏形,胚乳角质,丰富,子叶片状。花期4~5月。果期10~11月。

资源分布:生密林中。分布云南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产广西、广东。

性味:甘苦,寒,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4钱。外用:磨汁或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①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

归经:《广西中药志》:"入心、肝二经。"

出处:《本草图经》

附方:①治传染性肝炎:黄藤一至二两,酸咪咪(大叶酸浆草)五钱。煮猪骨或鸡肉服,也可蒸甜酒服。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

性状:①干燥根呈圆柱形,弯曲扭转,长15~75厘米,粗0.5~2厘米。外表土棕色,去栓皮后呈棕黄色,皮孔不明显;皮部易剥落。横切面木栓层极薄,暗棕色;韧皮部发达;木质部放射状排列,多空隙,坚硬,韧皮部与木质部均鲜黄色。味极苦,能使唾液成黄色。

注意:《广西中药志》:"体质虚寒者忌用。"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土黄连、 黄连藤、伸筋藤、山大王、大黄藤、天仙藤、金锁匙。

英文名:Common Fibraurea Stem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braurea recisa Pierre[F.tincruria Lour.]

药材基源:为防己科植物黄藤的根茎或叶。

采收和储藏:根、茎全年均可采,切片,晒干;叶春、夏季采,晒干。

化学成分:黄藤根含黄藤内酯(fibralactone),掌叶防已碱(palmatine),药根碱(jatrorrhizine),伪非洲防已碱(pseudo-colum-bamine),黄藤素甲(fibranine),黄藤素乙(fibraminine)。

汉语拼音:Huánɡ Ténɡ

原形态:藤黄连 木质大藤本,长达10m。根和茎的木质部均鲜黄色,甚苦。茎粗壮,常扭曲,灰棕色,具深沟状理解纹。叶柄长5-14cm,两面三刀端明显膨大;叶片革质,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有时阔卵形长10-25cm,宽4-llcm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;基部回或钝,两面均有光泽,高基3-5脉,侧脉及网脉均在背面凸起。圆锥花序生于无叶的老枝或老茎上,阔大而疏散,长达30cm;花单性异株,花被片8-12自外向内渐大,最里面的长约2.5mm;雄花雄蕊3,分离,花丝肥厚;雌花具3心皮。核果长圆状椭圆形,长1.8-3cm,黄色,内果皮木质。花期春末夏初,果或秋冬季。

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密林中或石壁上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,少数扭曲,偶有分枝,直径0.5-3cm。表面黄棕色,具不规则纵棱,皮孔横向,有支根痕,栓皮易脱落。质硬,断面鲜黄色,有菊花状纹理和裂隙。
气微,味极苦。茎圆柱形,少数弯曲,直径可达3cm或更祖。表面暗灰黄色至灰绿色,节徽隆起,断面鲜黄色,中心有髓。味苦。叶卵形或长圆形,长11-23cm,宽5.5-14cm。暗灰绿色至暗黄棕色,先端具短尖,基部圆钝,全缘,两面无毛,离基3-5脉,叶脉两面突出,下面较明显;叶柄长5-14cm,两端肿胀,近基部盾状着生。革质而脆。气、味微弱。根

性味:苦;性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患处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;利湿。主急性扁桃体炎,咽喉炎,上呼吸道感染;结膜炎;黄疸;胃肠炎;痢疾;小儿消化不良;饮食中毒;输卵管炎;急慢性子宫内膜炎;急性盆腔炎;阴道炎;疮疖;烧烫伤

用药禁忌: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
归经:心;肝经

出处:出自《广西中药志》。

附方:①治传染性肝炎: 黄藤一至二两,酸咪咪(大叶酸浆草)五钱。煮猪骨或鸡肉服,也可蒸甜酒服。 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②治天泡疮: 黄藤五钱,山东管五钱。共研末,开茶油调涂患处。 (《陆川本草》)

性状: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,少数扭曲,偶有分枝,直径0.5-3cm。表面黄棕色,具不规则纵棱,皮孔横向,有支根痕,栓皮易脱落。质硬,断面鲜黄色,有菊花状纹理和裂隙。

注意: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土黄连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藤黄连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黄连藤(《中国药植图鉴》),伸筋蘑、山大王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大黄藤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防己科植物黄藤的根或茎。秋后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
原形态:肇援状灌木,长10余米。枝淡灰色,小枝有纵条纹。叶互生,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10~20厘米,宽4~10厘米,先端锐尖,全缘,基部圆形,革质,上面绿色,下面色较淡;叶柄长4~12厘米,具细纵棱,基部膨大。复总状花序,腋生,雌雄异株;花被6,绿白色,外有3片小形的苞;雄花有雄蕊3,花丝短棒状,花药椭圆形,短粗;雌花有退化雄蕊,子房3室,柱头头状。果穗长30厘米许,木质,果柄长3~4厘米,核果长2~3厘米,顶端有柱头遗迹。种子长圆形,横切面呈肾脏形,胚乳角质,丰富,子叶片状。花期4~5月。果期10~11月。

资源分布:生密林中。分布云南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产广西、广东。

性状鉴别:①干燥根呈圆柱形,弯曲扭转,长15~75厘米,粗0.5~2厘米。外表土棕色,去栓皮后呈棕黄色,皮孔不明显;皮部易剥落。横切面木栓层极薄,暗棕色;韧皮部发达;木质部放射状排列,多空隙,坚硬,韧皮部与木质部均鲜黄色。味极苦,能使唾液成黄色。
②干燥茎呈圆柱形,稍弯曲,粗达3厘米以上。外表土灰色,节微隆起,具多数细纵沟和横裂。横切面木栓层较根部稍厚,约0.7~1毫米,暗棕色;皮层及韧皮部厚约2~9毫米,黄色,有空隙;木质部黄色至棕黄色,中心有小形髓部,辐射线色较暗。气味同根。以条大、色黄、断面有菊花纹,味苦者为佳。

性味:甘苦,寒,有毒。
①《纲目》:甘苦,平,无毒。
②《陆川本草》:苦,寒。
③《广西植物名录》:有小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4钱。外用:磨汁或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,解毒,利尿,通便。治饮食中毒,热郁便秘,痢疾,传染性肝炎,疮痈,赤眼,咽喉肿痛。
①《纲目》:治饮食中毒,利小便,煮汁频服。
②《陆川本草》:泻热解毒,通便,去水毒,消肿。治热郁便秘,痢疾,石水,疮痈,天泡疮,赤眼。
③《广西中药志》:治阳黄,枪炮伤,烫伤。
④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煎水服治发热头痛;磨碎敷疔疮。
⑤《广西中草药》:清心火,利小便。治痢疾,急性胃肠炎,急性扁桃体炎,咽喉炎,结膜炎,肺结核,疮疖,汤火伤;可预防流脑。

用药禁忌:《广西中药志》:体质虚寒者忌用。

归经:《广西中药志》:入心、肝二经。

出处:《本草图经》

附方:①治传染性肝炎:黄藤一至二两,酸咪咪(大叶酸浆草)五钱。煮猪骨或鸡肉服,也可蒸甜酒服。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
②治天泡疮:黄藤五钱,山东管五钱。共研末,开茶油调涂患处。(《陆川本草》)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黄藤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