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苦蘵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苦蘵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苦蘵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敢、黄蒢(《尔雅》),蘵敢草(《尔雅》郭璞注),小苦耽(《本草拾遗》),灯笼草、鬼灯笼、天泡草、爆竹草、劈拍草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,灯笼泡草(《广东医学》祖国医学版(2):8.1966),响铃草、响泡子(《湖南药物志》),绿灯、野绿灯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。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。夏季采收。
化学成分:含酸浆果红素,即玉蜀黍黄素二棕榈酸酯。
汉语拼音:Kǔ Zhī
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25~60厘米。茎斜卧或直立,多分枝,有毛或近无毛。叶互生,卵圆形或长圆形,长约4~8厘米,宽3~5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斜圆形,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浅锯齿:叶柄长可达4厘米。花单生于叶腋;花梗长约5毫米;萼钟状,长约5毫米,上端5裂,裂片披针形或近三角形,端尖;花冠钟状,淡黄色,直径5~7毫米;雄蕊5,花药矩圆形,纵裂;子房二室,花柱线形,柱头具不明显的两裂片。浆果球形,直径约8毫米,光滑无毛,黄绿色;宿萼在结果时增大,膨大如灯笼,长可达2.5厘米,具5棱角,绿色,有细毛。花期7~9月。果期8~10月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田野中,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性味:①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"性寒,味苦,无毒。"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、煎水含漱或熏洗。
功效与作用:①治疗慢性气管炎
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
附方:①治百日咳:苦蘵五钱,水煎,加适量白糖调服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
注意: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"孕妇忌服。"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别名:灯笼草、天泡子、天泡草、黄姑娘、小酸浆、朴朴草、打额泡
药材基源:茄科酸浆属植物苦蘵Physalis Pubescens L.,以果、根或全草入药。夏秋采集,鲜用或晒干。
汉语拼音:Kǔ Zhī
性味:苦,寒。
用法用量: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品捣汁敷患处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,消肿利尿。用于咽喉肿痛,腮腺炎,急慢性气管炎,肺脓疡,痢疾,睾丸炎,小便不利;外用治脓疱疮。
注意:孕妇忌服。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蘵、黄蘵、蘵草、小苦耽、灯笼草、鬼灯笼、天泡草、爆竹草、劈拍草、响铃草、响泡子
英文名:all-grass of Downy Ground-cherry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。
化学成分:苦蘵全草含魏察苦蘵素(withangulatin)A,14α-羟基粘果酸浆内酯(14α-hydroxyixocarpanolide),24,25-环氧维他内酯D(24,25-epoxyvitanolide D),酸浆双古豆碱(phygrine)。
汉语拼音:Kǔ Zhī
原形态:苦蘵,一年生草本,被疏短柔毛或近无毛,高30-50cm。茎多分枝,分枝纤细。叶柄长1-5cm;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表,长3-6cm,宽2-4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或有不等大牙齿,两面近无毛。花单生于叶腋,花梗纤细;花萼钟状,5中裂,裂片披针形花冠淡黄色,5浅裂,喉部常有紫斑,长4-6mm,直径6-8mm;雄蕊5,花药蓝紫色或有时黄色,长1.5mm。浆果球形、直径1.2cm,包藏于宿萼之内。宿萼膀胱状,绿色,具棱,棱脊上疏被短柔毛,网脉明显。种子圆盘状,长约2mm。花、果期5-12月。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长于山谷林下及村边路旁。
性味:味苦;酸;性寒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;煎水含漱或熏洗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;利尿;解毒;消肿。主感冒;肺热咳嗽;咽喉肿痛;牙龈肿痛;湿热黄疸;痢疾;水肿;热淋;天疱疮;疔疮
各家论述:1.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治天疮,大头风,指疔,牙龈肿痛,湿热黄疸,咽喉红肿疼痛,肺热咳嗽,热淋。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
性状:性状鉴别,茎有分枝,具细柔毛或近光滑,叶互生,黄绿色,多皱缩或脱落,完整者卵形,长3-6cm,宽2-4cm(用水泡开后展平),先端渐尖,基部偏斜,全缘或有疏锯齿,果实,球形,橙红色,外包淡绿黄色膨大的宿萼,长约2.5cm,有5条较深的纵棱。气微,味苦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苦蘵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