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鲐鱼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鲐鱼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鲐鱼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鲐、鲭、青花鱼、油胴鱼、鲐巴鱼、油筒鱼、青川、青占、花鱼[、花鲱
英文名:Mackerel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(Houttuyn).
药材基源:为鲭科动物鲐鱼的肉。
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去除内脏,洗净鲜用。
化学成分:1.全鱼每500g可食部分占62%,蛋白质66.3%,脂肪22g,糖类0.3g,灰分3.4g,钙62mg,磷700mg,铁6.2mg,硫胺0.9mg,核黄素0.9mg,烟酸30mg。含组胺4.14mg/g。冰鲜鱼含组胺2.16mg/g,鱼松含组胺3.13mg/g。
汉语拼音:Tái Yú
原形态:鲐鱼,体纹锤形,较壮稍侧扁,一般长35-40cm,大者达60cm。头中大,圆锥形。吻稍尖。眼大,上侧位,脂眼睑发达。口大,两颌等长,各具一列细牙,犁、腭骨亦有牙。前鳃盖骨及鳃盖骨后缘均光滑。鳃孔大,鳃耙(13-15)+(26-28)。体被细小圆鳞,胸部鳞较大。侧线完全,位偏背方。略呈波形,侧线鳞205-235。背鳍Ⅸ,Ⅰ-10-11,两背鳍相距较远,鳍棘细弱,第2棘最长。臀鳍Ⅰ-11与第2背鳍同形,均较小,后方均各有56小鳍。各有2条小隆起嵴。头顶部黑色,体背青绿色。背侧有深蓝色不规则斑纹,腹部银白色。背鳍、胸鳍、尾鳍均灰褐色。
生态环境:为远洋暖水性中上层鱼类。食性广,可食桡足类、虾类、头足类及小鱼等。生殖期4-7月,分批产卵,怀卵量50万-180万粒,卵浮性,径0.95-1.25mm,有油球1个。产卵后鱼群分散索饵,入秋后自南而北向外海回游越冬。
资源分布: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
性味:味甘;性平
用法用量:内服:煮食,100-200g。
功效与作用:滋补强壮。主脾胃虚弱;消化不良;肺痨虚损;神经衰弱
各家论述: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肉有滋补强壮之功能。主治胃肠道疾病、肺痨虚损、神经衰弱等症。
归经:脾、肺二经
出处: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摘录出处④: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鲐鱼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