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拔毒

汉语拼音:Bá Dú Sàn 别名:王不留行(《滇南本草》),小黄药、小迷马桩、迷马桩棵、小克麻(《云南中草药》),小拔毒、尼马庄柯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。 性味: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味苦。"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拔毒散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拔毒散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拔毒散的功效_拔毒散的用量和禁忌_拔毒散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王不留行、小尼马庄柯、巴掌叶、小拔毒、尼马庄柯、妈妈多、肯麻头、小迷马桩、白背黄花稔、小黄药、迷马桩棵、小克麻、小路边站。

英文名:Herb of Szechwan Sida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拔毒散的枝叶。

汉语拼音:Bá Dú Sàn

原形态:拔毒散 直立亚灌木,高约1m。小枝被星状长柔毛。叶二型;叶柄长5-10mm,被星状柔毛;托叶钻形,较短于叶柄;下部的叶宽菱形至扇形,长2.5-5cm,宽近似,先端短尖至浑圆,基部楔形,边缘具2齿,上部的叶长圆状椭圆形至长圆形,长2-3cm,两端钝至浑圆,上面疏被星状毛或糙伏毛至几无毛,下面密被灰色星状毡毛。花单生或簇生于小枝端,花梗长约1cm,密被星状粘毛,中部以上具节;萼杯状,长约7mm,裂片三角形,疏被星状柔毛;花黄色,直径1-1.5cm,花瓣倒卵形,长约8mm;雄蕊往长约5mm,被长硬毛。果近圆球形,直径约6mm,分果爿8-9,疏被星状柔毛,具短芒。种子黑褐色,平滑,长2mm,种脐被白色柔毛。花期6-11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荒坡灌丛、松林边、路旁和沟谷边。

性味:苦;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下乳;活血;利湿;解毒。主乳汁不下;乳痈;痈肿;小便淋涩;泄泻;痢疾;闭经;跌打骨折

各家论述:1.《滇南本草》:治妇人乳汁不通,乳痈、乳结、红肿,消诸疮肿毒;治小儿尿血,血淋,祛皮肤瘙痒,消风解热。梗叶细末,醋调敷痈疽疮毒溃散。

归经:肺;肝经

出处:出自《滇南本草》。

注意:孕妇禁服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小黄药、小迷马桩、迷马桩棵、小克麻、巴掌叶、肯麻尖

药材基源: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四川黄花稔Sida szechuenensis Matsuda,以全株入药。秋末采收,洗净切碎,晒干备用。

汉语拼音:Bá Dú Sàn

性味:苦,平。

用法用量:1~3钱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
功效与作用:调经通乳,解毒消肿。用于闭经,乳汁不通,乳腺炎,肠炎,痢疾;外用治跌打损伤,痈肿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王不留行(《滇南本草》),小黄药、小迷马桩、迷马桩棵、小克麻(《云南中草药》),小拔毒、尼马庄柯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拔毒散的全草。秋季采收。

汉语拼音:Bá Dú Sàn

原形态:直立半灌木,高约1米余。茎紫褐色,疏被星状毛。下部叶宽菱形或扇形,长宽约2.5~5厘米,基部楔形,先端尖或圆,边缘重锯齿;上部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3~4厘米;叶上面被糙伏毛或近无毛,下面被星状短茸毛;叶柄长5~10毫米;托叶钻形,脱落。花单生叶腋或丛生于短枝端,花梗中部以上具关节;萼长7毫米,5裂,疏被星状毛;花冠黄色,径约1.5厘米;雄蕊柱被长硬毛。蒴果近球形,径约6毫米,心皮6~9枚,每心皮具2芒状短喙。花期9~10月。果期10~11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灌木丛或山坡。分布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广西等地。

性味: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味苦。"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,活血祛瘀。治急性乳腺炎,急性扁桃体炎,疔疮,肿毒,肠炎,菌痢,妇女经闭,跌打损伤。

出处:《滇南本草》

附方:①治瘭疽疔疮:拔毒散鲜叶捣烂敷患处。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拔毒散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