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紫茉莉子

汉语拼音:Zǐ Mò Lì Zǐ 别名:假椿、紫叶。 性味:涩;微苦;凉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紫茉莉子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紫茉莉子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土山柰(《纲目拾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种子内的胚乳。

化学成分:种子含大量淀粉。又含粗脂肪4.3%,脂肪酸(为饱和脂肪酸)24.4%,油酸46.9%,亚油酸13.6%,亚麻酸15.1%。并含槲皮素和山柰酚葡糖甙。

汉语拼音:Zǐ Mò Lì Zǐ

原形态:植物形态详"紫茉莉根"条。

功效与作用:《纲目拾遗》:"取其粉可去面上癍痣粉刺。"
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
附方:治葡萄疮(皮肤起黄水泡、溃破流黄水):紫茉莉果实内粉末,调冷水涂抹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土山柰(《纲目拾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种子内的胚乳。

原形态:植物形态详紫茉莉根条。

功效与作用:《纲目拾遗》:取其粉可去面上癍痣粉刺。
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
附方:治葡萄疮(皮肤起黄水泡、溃破流黄水):紫茉莉果实内粉末,调冷水涂抹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假椿、紫叶。

英文名:Leaf of Yunnan Pistache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stacia weinmannifolia J.Poisson ex Franch.[P.coocinea Collett et Hemsl.]

药材基源:为漆树科植物清香木的嫩叶。

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收嫩叶尖,鲜用或晒干。

化学成分:紫茉莉子种子含淀粉[1],8-羟基-十八-须-11,14-二烯酸(8-hydroxyoctadeca-cis -11,14-dienoic acid)等脂肪酸[2],β-谷甾酸(β-sitosterol),β-香树脂醇(β-amyrin),β-谷甾醇-D-葡萄糖甙(β-sitosterol-D-glucoside),β-香树脂醇-3-O-α-L-鼠李糖基-O-β-D-葡萄糖甙(β-amyrin-3-O-α-L-rhamnosyl-O-β-D-gluco-side)[3]。

汉语拼音:Zǐ Mò Lì Zǐ

原形态:清香木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2-8m,稀达10-15m。树皮灰色,小枝具棕色皮孔,嫩枝被灰黄色嫩柔毛。偶数羽状复叶互生,有小叶4-9对,叶轴具狭翅,上面具槽,被灰色微柔毛;小叶柄极短;小叶片革质,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较小,长1.3-3.5cm,宽0.8-1.5cm,先端微缺,具芒刺状硬尖头。基部略不对称,阔楔形,全缘,略背卷,两面中脉上被极细微柔毛,上面稍有光泽。圆锥花序腋生,与叶同出;花小,紫红色,无梗,苞片1,卵圆形;雄花花被5-8,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1.5-2mm;雄蕊5,稀7,花丝极短,花药长圆形,先端尖细;不育雌蕊存在;雌花花被7-10卵状披针形,长1-1.5mm;子房圆球形,径约0.7mm,无毛,花柱极短,柱头3裂,外弯。核果球形,长约5mm,径约6mm,成熟时红色,先端细尖,上有网纹。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80-2700m的石灰山林或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
性味:涩;微苦;凉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;祛湿;导滞。主痢疾;泄泻;食积;湿疹;风疹

各家论述:《纲目拾遗》:取其粉可去面上斑痣粉刺。

归经:大肠经

出处: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
附方:治葡萄疮(皮肤起黄水泡、渍破流黄水):紫茉莉果实内粉末,调冷水涂抹。 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性状:性状鉴别 果实呈卵圆形,长5-8mm,直径5-8mm。表面黑色,有5条明显棱脊明显,顶端有花术基痕,基部有果柄痕。质硬。种子黄棕色,胚乳较发达,白色粉质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紫茉莉子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