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紫苏叶

汉语拼音:Zǐ Sū Yè 别名:苏、苏叶、紫菜 性味:味辛;性温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紫苏叶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紫苏叶的功效_紫苏叶的用量和禁忌_紫苏叶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苏、苏叶、紫菜

英文名:Perilla Seed, Perilla Leaf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Perilla frutescens(L.)Britt. Var .crispa (Thumb.) Hand.-Mand .-Mazz.2.Perilla frutescens (L.) Britt.var.acuta (Thunb.) Kudo
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紫苏和野紫苏的叶或带叶小软枝。

采收和储藏:南方7-8月,北方8-9月,枝叶茂盛时收割,摊在地上或悬于通风处阴干,干后将叶摘下即可。

化学成分:1.紫苏 叶含挥发油,其成分主要有紫苏醛(perillaldehyde),柠檬烯(limonene),β-丁香烯(β-caryophyllene),α-香柑汕烯(α-bergamotene)及芳樟醇(linlaool)[1]等。还含紫苏醇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perillyl-β-D-glucopyranoside)[2],紫苏甙(perilloside)B、C[3]及1,2-亚甲二氧基-4-甲氧基-5-烯丙基-3-苯基β-D-吡喃葡萄糖甙(1,2-methylenedioxy-4-methoxy-5-allyl-3-phenyl-β-D-glucopyranoside)[4]。地上部分含紫苏酮(perillaketone),异白苏烯酮(isoegomaketone),白苏烯酮(ego-maketone),紫苏烯(perillene)[5],亚麻酸乙酯(ethyllinolenater)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及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[6]等。

汉语拼音:Zǐ Sū Yè

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30-200cm。具有特殊芳香。茎直立,多分枝,紫色、绿紫色或绿色,钝四棱形,密被长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3-5cm,紫红色或绿色,被长节毛;叶片阔卵形、卵状圆形或卵状三角形,长4-13cm,宽2.5-10cm,先端渐尖或突尖,有时呈短尾状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边缘具粗锯齿,有时锯齿较深或浅裂,两面紫色或仅下面紫色,上下两面均疏生柔毛,沿叶脉处较密,叶下面有细油腺点;侧脉7-8对,位于下部者稍靠近,斜上升。轮伞花序,由2花组成偏向一侧成假总状花序,顶生和腋生,花序密被长柔毛;苞片卵形、卵状三角形或披针形形,全缘,具缘毛,外面有腺点,边缘膜质;花梗长1-1.5mm,密被柔毛;花萼钟状,长约3mm,10脉,外面部密被长柔毛和有黄色腺点,顶端5齿,2唇,上唇宽大,有3齿,下唇有2齿,结果时增大,基部呈囊状;花冠唇形,长3-4mm,白色或紫红色,花冠筒内有毛环,外面被柔毛,上唇微凹,下唇3裂,裂片近圆形,中裂片较大;雄蕊4,二强,着生于花冠筒内中部,几不伸出花冠外,花药2室;花盘在前边膨大;雌蕊1,子房4裂,花柱基底着生,柱头2室;花盘在前边膨大;雌蕊1,子房4裂,花柱基底着生,柱头2裂。小坚果近球形,灰棕色或褐色,直径1-1.3mm,有网纹,果萼长约10mm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这一变种与紫苏的区别在于:果萼小,长4-5.5mm,下面被疏柔毛,具腺点;茎被短柔毛;叶较小,卵形,长4.5-7.5cm,宽2.8-5cm,两面被疏柔毛。小坚果较小,土黄色,直径1-1.5mm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
生态环境:生于,山地、路旁、村边或荒地,亦有栽培。

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广泛栽培。
分布于华东、华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台湾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(1)紫苏叶 叶片多皱缩卷曲、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,长4-11cm,宽2.5-9cm。先端长尖或急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具圆锯齿。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,下表面紫色,疏生灰白色毛,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。叶柄长2-5cm,紫色或紫绿色。质脆。滞嫩枝者,枝的直径2-5mm,紫绿色,断面中部有髓。气清香,味微辛。
(2)野紫苏叶 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,长4-7cm,宽2.5-5cm;叶两面绿色、暗绿色或带紫色,边缘具圆锯齿。
均以叶完整、色紫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显微

性味:味辛;性温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5-1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、研末掺或煎汤洗。

功效与作用:散寒解表;宣肺化痰;行气和中;安胎;角鱼蟹毒。主风寒表证;咳嗽痰多;脆胀满;恶心呕吐;腹痛吐泻;胎气不和;妊娠恶阴;食鱼蟹中毒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紫苏,近世要药也。其味辛,入气分,其色紫,入血分。故同橘皮、砂仁,则行气安安胎;同藿香、乌药,则温中止痛;同香附、麻黄,则发汗解肌;同芎、当归,则和血、散血;同木瓜、厚朴,则散湿解暑,治霍乱脚气;同桔梗、枳壳,则利膈宽肠;同杏仁、莱菔子,则消痰定喘。
2.《本草汇言》:紫苏,散寒气,清肺气,宽中气,安胎气,下结气,化痰气,乃治气之神药也。一物有三用焉:如伤风伤寒,头疼骨痛,恶寒发热,肢节不利,或脚气疝气,邪郁在表者,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;气郁结而中满痞塞,胸脯不利,或胎气上逼,腹

用药禁忌: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服。
1.《本草经疏》:病属阴虚,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,慎毋投之,以病宜敛宜补故也。火升作呕者亦不宜。
2.《本草通玄》:久服泄人真气。

归经:归肺;脾;胃经

出处:1. 陶弘景: (紫苏)叶下紫色,而气甚香,其无紫色、不香、似茬者,名野苏,不任用。
2.《本草图经》:紫苏,叶下紫色,而气甚香,夏采茎叶,秋采实。苏有数种,有水苏、白苏、鱼苏、山鱼苏,皆是荏类。白苏方茎圆叶,不紫,亦甚香,实亦入药。鱼苏似菌陈,大叶而香,吴人以煮鱼者,一名鱼舒。生山石间着名山鱼苏,主休息痢,大小溪频数,干末米饮调服之,效。
3.《纲目》:紫苏、白苏,皆以二、三月下种,

附方:①治伤风发热: 苏叶、防风、川芎各一钱五分,陈皮一钱,甘草六分。加生姜二片煎服。 (《不知医必要》苏叶汤)②治卒得寒冷上气: 干苏叶三两,陈橘皮四两,酒四升。煮取一升半,分为再服。 (《补缺肘后方》)③治咳逆短气:紫苏茎叶(锉)一两,人参半两。上二味,粗捣筛,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煎至七分,去滓,温服,日再。(《圣济总录》紫苏汤)④治伤寒WAN不止: 赤苏一把,水三升,煮取二升,稍稍饮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⑤治胎气不和,凑上心腹,胀满疼痛,谓之子悬: 大腹皮、川芎、白芍药、陈皮(去白)、紫苏叶、当归(去芦,酒

性状:性状鉴别 (1)紫苏叶 叶片多皱缩卷曲、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,长4-11cm,宽2.5-9cm。先端长尖或急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具圆锯齿。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,下表面紫色,疏生灰白色毛,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。叶柄长2-5cm,紫色或紫绿色。质脆。滞嫩枝者,枝的直径2-5mm,紫绿色,断面中部有髓。气清香,味微辛。

注意: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服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苏叶(《本草经集注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、尖紫苏等的叶。在9月上旬(白露前后)枝叶茂盛花序刚长出时采收,置通风处阴干,然后将叶子采下。

原形态:①皱紫苏,又名:赤苏(《补缺肘后方》),紫苏(《食疗本草》),红紫苏。
一年生草本,具特异芳香。茎直立,高30~100厘米,紫色或绿紫色,圆角四棱形,上部多分枝,具有紫色关节的长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2.5~7.5厘米,有紫色或白色节毛;叶片皱,卵形或圆卵形,长4~12厘米,宽2.5~10厘米,先端突尖或长尖,基部圆形或广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两面紫色,或上面绿色,下面紫色;两面疏生柔毛,下面有细油点。总状花序稍偏侧,顶生及腋生;苞卵形,全缘;花萼钟形,外面下部密生柔毛,先端唇形,上唇3裂,下唇2裂;花冠管状,先端2唇形,紫色,上唇2裂,裂片方形,先端微凹,下唇3裂,二侧裂片近圆形,中裂片横椭圆形;雄蕊4,2强,生于花冠管中部;子房4裂,花柱出自子房基部,柱头2裂。小坚果褐色,卵形,含1种子。花期6~7月。果期7~8月。
野生或栽培,分布几遍全国。
②尖紫苏,又名:野生紫苏。
形态与上种相似。全体被疏柔毛。叶长卵形,先端长尖,基部楔形,下延至叶柄,具粗圆齿,两面均平坦,不皱,紫色而被毛。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。小坚果褐色至淡黄色。
以上植物的根及近根老茎(苏头)、茎(紫苏梗)、宿萼(紫苏苞)、果实(紫苏子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资源分布:主产于江苏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

性状鉴别:干燥完整的叶呈卵形或圆卵形,多数皱缩卷曲,或已破碎,两面均棕紫色,或上面灰绿色,下面棕紫色,两面均有稀毛;先端尖,边缘有锯齿,基部近圆形,有柄,质薄而脆。切碎品多混有细小茎枝。茎四方形,有槽,外皮黄紫色,有时剥落,木质部黄白色,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。气芳香,味微辛。以叶大、色紫、不碎、香气浓、无枝梗者为佳。

性味:辛,温。
①《别录》:味辛,温。
②《千金・食治》:味辛,微温,无毒。
③《本草衍义》:味微辛甘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发表,散寒,理气,和营。治感冒风寒,恶寒发热,咳嗽,气喘,胸腹胀满,胎动不安。并能解鱼蟹毒。
用于感冒风寒,发热恶寒,头痛鼻塞,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。本品能发散表寒,开宣肺气,可与生姜同用。兼有咳嗽者,常配伍杏仁、前胡等,如杏苏散;若兼有气滞胸闷者,多配伍香附、陈皮等,如苏散。用于脾胃气滞,胸闷,呕吐之证。本品具行气宽中,和胃止呕功效。偏寒者,每与藿香同用;偏热者,可与黄连同用。偏气滞痰结者,常与半夏、厚朴同用。又用于妊娠呕吐,胸腹满闷,常与陈皮、砂仁配伍,以加强其止呕、安胎的效果。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、吐泻,单用或配生姜,白芷煎服。
①《别录》:主下气,除寒中。
②孟诜:除寒热,治冷气。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补中益气。治心腹胀满,止霍乱转筋,开胃下食,并(治)一切冷气,止脚气。
④《本草图经》:通心经,益脾胃。
⑤《履f岩本草》:止金疮出血;疗痔疾,煎汤洗之。
⑥《滇南本草》:发汗,解伤风头痛,消痰,定吼喘。
⑦《纲目》:行气宽中,消痰利肺,和血,温中,止痛,定喘,安胎。
⑧《本草逢原》:能散血脉之邪。

各家论述:①《纲目》:紫苏,近世要药也。其味辛,入气分,其色紫,入血分。故同橘皮、砂仁,则行气安胎;同藿香、乌药,则温中止痛;同香附、麻黄,则发汗解肌;同芎穷、当归,则和血、散血;同木瓜、厚朴,则散湿解暑,治霍乱脚气;同桔梗、枳壳,则利膈宽肠;同杏仁、莱菔子,则消痰定喘。
②《本草汇言》:紫苏,散寒气,清肺气,宽中气,安胎气,下结气,花痰气,乃治气之神药也。一物有三用焉:如伤风伤寒,头疼骨痛,恶寒发热,肢节不利,或脚气疝气,邪郁在表者,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;气郁结而中满痞塞,胸膈不利,或胎气上逼,腹胁胀痛者,苏梗可以顺气而宽中;设或上气喘逆,苏子可以定喘而下气。痰火奔迫,苏子可以降火而清痰,三者所用不同,法当详之。
③《药品化义》:紫苏叶,为发生之物。辛温能散,气薄能通,味薄发泄,专解肌发表,疗伤风伤寒,及疟疾初起,外感霍乱,湿热脚气,凡属表症,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。丹溪治春分后湿热病,头痛身热,脊强目痛,鼻干口渴,每以此同葛根、白芷,入六神通解散,助其威风,发汗解肌,其病如扫。取其辛香,以治抑郁之气,停滞胸膈,入分心气饮,开心胸郁热神妙。如寒滞腹痛,火滞痢疾,湿滞泄泻,少佐二、三分,从内略为疏表解肌最为妥当。参苏饮治虚人感冒风寒,方中一补一散,良有深意。如不遵其义,减去人参,或服之不应,或邪未散而正气先虚。
④《本草乘雅半偈》:(紫苏)致新推陈之宣剂,轻剂也。故主气下者,可使之宣发,气上者,可使之宣摄。叶则偏于宣散,茎则偏于宣通,子则兼而有之,而性稍缓。
⑤《长沙药解》:苏叶辛散之性,善破凝寒而下冲逆,扩胸腹而消胀满,故能治胸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,发散风寒,双解中外之药也。
⑥《本草正义》:紫苏,芳香气烈。外开皮毛,泄肺气而通腠理;上则通鼻塞,清头目,为风寒外感灵药;中则开胸膈,醒脾胃,宣化痰饮,解郁结而利气滞。今人恒以茎、叶、子三者分主个症。盖此物产地不同,形状亦别,多叶者其茎亦细,而茎杆大者,则叶又少,故分析辨治,尤为精切。叶本轻扬,则风寒外感用之,疏散肺闭,宣通肌表,泄风化邪,最为敏捷。茎则质坚,虽亦中空,而近根处伟大丰厚,巨者径寸,则开泄里气用之,解结止痛,降逆定喘,开胃醒脾,固与开泄外感之旨不同。而子则滑利直下,降气消痰,止嗽润肺,又是别有意味。此今人选药之密,已与宋金元明不同,不可谓非药物学之进境者。

用药禁忌:温病及气弱者忌服。
①《本草经疏》:病属阴虚,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,慎毋投之,以病宜敛宜补故也。火升作呕者亦不宜。
②《本草通玄》:久服泄人真气。

归经:入肺、脾经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入脾、肺二经。
②《本草经疏》:入手少阴、太阴,足阳明经。
③《本草经解》:入足厥阴肝经,手太阴肺经。

出处:《药性论》

附方:①治伤风发热:苏叶、防风、川芎各一钱五分,陈皮一钱,甘草六分。加生姜二片煎服。(《不知医必要》苏叶汤)
②治卒得寒冷上气:干苏叶三两,陈橘皮四两,酒四升煮取一升半,分为再服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③治咳逆短气:紫苏茎叶(锉)一两,人参半两。上二味,粗捣筛,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煎至七分,去滓,温服,日再。(《圣济总录》紫苏汤)
④治伤寒不止:赤苏一把,水三升,煮取二升,稍稍饮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⑤治胎气不和,凑上心腹,胀满疼痛,谓之子悬:大腹皮、川芎、白芍药、陈皮(去白)、紫苏叶、当归(去芦,酒浸)各一两,人参、甘草(炙)各半两。上细切,每服四钱,水一盏半,生姜五片,葱白七寸,煎至七分,空心温服。(《济生方》紫苏饮)
⑥治乳痈肿痛:紫苏煎汤频服,并捣封之。(《海上仙方》)
⑦治金疮出血:嫩紫苏叶、桑叶,同捣贴之。(《永类钤方》)
⑧治扑伤损:紫苏捣敷之,疮口自合。(《谈野翁试验方》)
⑨治蛇虺伤人:紫苏叶捣汁饮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⑩治食蟹中毒:紫苏煮汁饮之。(《金匮要略》)
⑾治寒泻紫苏叶15克,水煎加红糖6克冲服。
⑿解食鱼、鳖中毒:紫苏叶60克,煎浓汁当茶饮,或加姜汁十滴调服。
⒀子宫下垂:紫苏叶60克,煎汤熏洗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
别名:苏叶

英文名:FOLIUM PERILLAE

药材基源: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(L.)Britt的干燥叶(或带嫩枝)。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Zǐ Sū Yè

性状鉴别:本品叶片多皱缩卷曲、碎破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,长4~11cm,宽2.5~9cm。先端长尖或急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具圆锯齿。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,下表面紫色,疏生灰白色毛,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。叶柄长2~7cm,紫色或紫绿色。质脆。带嫩枝者,枝的直径2~5mm,紫绿色,断面中部有髓。气清香,味微辛。

性味:辛,温。

用法用量:5~9g。

功效与作用:解表散寒,行气和胃。用于风寒感冒,咳嗽呕恶,妊娠呕吐,鱼蟹中毒。

归经:归肺、脾经。

性状:本品叶片多皱缩卷曲、碎破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,长4~11cm,宽2.5~9cm。先端长尖或急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具圆锯齿。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,下表面紫色,疏生灰白色毛,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。叶柄长2~7cm,紫色或紫绿色。质脆。带嫩枝者,枝的直径2~5mm,紫绿色,断面中部有髓。气清香,味微辛。

炮制:除去杂质及老梗;或喷淋清水、切碎,干燥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苏叶(《本草经集注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、尖紫苏等的叶。在9月上旬(白露前后)枝叶茂盛花序刚长出时采收,置通风处阴干,然后将叶子采下。

化学成分:皱紫苏全草含挥发油约0.5%,内含紫苏醛约55%,左旋柠檬烯20~30%及α-蒎烯少量。还含精氨酸、枯酸、矢车菊素3-(6-对香豆酰-β-D-葡萄糖甙)5-β-D-葡萄糖甙。又,叶的挥发油中含异白苏烯酮等。尖紫苏全草含挥发油,内含异戊基-3-呋喃甲酮、紫苏醛、α-及β-蒎烯、d-柠檬烯、l-芳樟醇、莰烯、薄荷醇、薄荷酮、紫苏醇、二氢紫苏醇、丁香油酚。

汉语拼音:Zǐ Sū Yè

原形态:①皱紫苏,又名:赤苏(《补缺肘后方》),紫苏(《食疗本草》),红紫苏。

资源分布:主产于江苏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

性味:辛,温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①治疗慢性气管炎

各家论述:①《纲目》:"紫苏,近世要药也。其味辛,入气分,其色紫,入血分。故同橘皮、砂仁,则行气安胎;同藿香、乌药,则温中止痛;同香附、麻黄,则发汗解肌;同芎穷、当归,则和血、散血;同木瓜、厚朴,则散湿解暑,治霍乱脚气;同桔梗、枳壳,则利膈宽肠;同杏仁、莱菔子,则消痰定喘。"

归经:入肺、脾经。

出处:《药性论》

附方:①治伤风发热:苏叶、防风、川芎各一钱五分,陈皮一钱,甘草六分。加生姜二片煎服。(《不知医必要》苏叶汤)

性状:干燥完整的叶呈卵形或圆卵形,多数皱缩卷曲,或已破碎,两面均棕紫色,或上面灰绿色,下面棕紫色,两面均有稀毛;先端尖,边缘有锯齿,基部近圆形,有柄,质薄而脆。切碎品多混有细小茎枝。茎四方形,有槽,外皮黄紫色,有时剥落,木质部黄白色,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。气芳香,味微辛。以叶大、色紫、不碎、香气浓、无枝梗者为佳。

注意:温病及气弱者忌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紫苏叶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