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野苋菜

汉语拼音:Yě Xiàn Cài 别名:野苋、光苋菜 性味:甘;性微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野苋菜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野苋菜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野苋菜的功效_野苋菜的用量和禁忌_野苋菜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野苋、光苋菜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maranthus lividus L.[A.blitumauct. Non L.」。<br>2.Amaranthus retroflexus L.

药材基源:为苋科植物凹头苋和反枝苋的全草或根。

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
化学成分:1.凹头苋 全草含苋菜红甙(amarantin)[1],叶含锦葵花素-3-葡萄糖甙(malvidin-3-glucoside)和芍药花素-3-葡萄糖甙(peonidin-3-glucoside)[2]。

汉语拼音:Yě Xiàn Cài

原形态:1.一年生草本,高10-30cm。茎斜上,基部分枝,微具条棱,无毛,淡绿色至暗紫色,上部暗红带绿,平卧上升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3.5cm;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1.5-4.5cm,宽1-3cm,先端凹缺或钝,基部阔楔形,全缘或稍呈波状。花单性或杂性,花小;簇生叶腋或成顶生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;苞片干膜质,长圆形;花被片3,细长圆形,先端钝而有微尖,向内曲;雄蕊3;柱头3或2,线形,果熟时脱落。胞果扁卵形,不裂,近平滑或略具皱纹。种子环形,黑色至黑褐色,边缘具环状边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2.一年生草本,高20-80cm。茎直立,粗壮,单一或分枝,稍具钝棱,密生短柔毛。叶柄长1.5-5.5cm,有柔毛。叶片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,长5-12cm,宽2-5cm,先端微凸,具小芒尖,基部楔形,两面和边缘有柔毛;花单性或杂性,集成顶生和腋生的圆锥花序;苍片和小苞片干膜质,钻形,长4-6mm,花被片5,白色,具一淡绿色中脉;雄花的雄蕊比花被片稍长;雌花柱3,内侧有小齿。胞果扁球形,小,淡绿色,盖裂,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。种子近球形,棕色或黑色,边缘钝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
生态环境:1.生于庭园、路边等处。
2.生于旷野、田间或村舍附近草地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2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山东、台湾、河南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(1)凹头苋主根较直。茎长10-30cm,基部分枝,淡绿色至暗紫色。叶片皱缩,展平后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1.5-4.5cm,宽1-3cm,朱端凹缺,有1芒尖,或不显,基部阔楔形;叶柄与叶片近等长。稳状花序。胞果扁卵形,不裂,近平滑。气微,味淡。
(2)反枝昆 主根较直。茎长20-80cm,稍具钝棱,被短柔毛。叶片皱缩,展平后菱状卵形或椭圆形,长5-12cm,宽2-5cm,先端微凸,具小凸尖,两面和边缘有柔毛;叶柄长1.5-5.5cm。圆锥花序。胞果扁卵形,盖裂。气徽,味淡。

性味:甘;性微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30g;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;利尿。主痢疾;腹泻;疔疮肿毒;毒蛇咬伤;蜂螫伤;小便不利;水肿

各家论述:1. 苏轼《物类相感志》:蜂叮痛,以野宽菜捣敷之。
2.《滇南本草》:白者去肺中痰结,赤者破肠胃中血积。赤白同用,打肚腹毛发之积,消虫积,杀寸白虫,下气。洗皮肤瘙痒、皮肤游走之风。
3.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缓和止痛、收敛、利尿、解热;种子能利民、明目。
4.《福建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。

归经:大肠;小肠经

出处:出自《滇南本草》

附方:①治痢疾:鲜野苋根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②治肝热目赤:野苋种子一两,水煎服。③治乳痈:鲜野苋根一至二两,鸭蛋一个,水煎服;另用鲜野苋叶和冷饭捣烂外敷。④治痔疮肿痛;鲜野苋根一至二两,猪大肠一段,水煎,饭前服。⑤治蛇头疔:鲜野苋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。⑥治毒蛇咬伤:鲜野苋全草一至二两,捣烂绞汁服;或鲜全草一两,杨梅鲜树皮三钱,水煎调泻盐三钱服。(选方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
性状:性状鉴别(1)凹头苋主根较直。茎长10-30cm,基部分枝,淡绿色至暗紫色。叶片皱缩,展平后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1.5-4.5cm,宽1-3cm,朱端凹缺,有1芒尖,或不显,基部阔楔形;叶柄与叶片近等长。稳状花序。胞果扁卵形,不裂,近平滑。气微,味淡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苋科植物凹头苋的全草及种子。夏、秋采收全草或根,鲜用或晒干;秋季果熟时采收种子。

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10~80厘米。茎斜上,基部分枝,微具条棱,无毛,淡绿色至暗紫色。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1.5~4.5厘米,宽1~3厘米,顶端钝圆而有凹缺,基部阔楔形,全缘;叶柄长1~3.5厘米。花簇生叶腋,后期形成顶生穗状花序;苞片干膜质,矩圆形;花被片3,细长圆形,先端钝而有微尖,向内曲;雄蕊3;柱头3或2,线形。胞果球形或宽卵圆形,略扁,近平滑或略具皱纹,不开裂。花期6~7月。
本种与野苋极相似,但本种的果实不开裂,而该种的果实通常环状横裂。

资源分布:生于田野、路旁、村边。分布我国南北各地。

性味:甘,凉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性微温,味咸。
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甘,凉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4两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。治痢疾,目赤,乳痈,痔疮。
①苏轼《物类相感志》:蜂叮痛,以野苋菜捣敷之。
②《滇南本草》:白者去肺中痰结,赤者破肠胃中血积。赤白同用,打肚腹毛发之积,消虫积,杀寸白虫,下气。洗皮肤瘙痒、皮肤游走之风。
③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缓和止痛、收敛、利尿、解热;种子能利尿、明目。
④《福建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。

出处:《滇南本草》

附方:①治痢疾:鲜野苋根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
②治肝热目赤:野苋种子一两,水煎服。
③治乳痈:鲜野苋根一至二两,鸭蛋一个,水煎服;另用鲜野苋叶和冷饭捣烂外敷。
④治痔疮肿痛:鲜野苋根一至二两,猪大肠一段,水煎,饭前服。
⑤治蛇头疔:鲜野苋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。
⑥治毒蛇咬伤:鲜野苋全草一至二两,捣烂绞汁服;或鲜全草一两,杨梅鲜树皮三钱,水煎调泻盐三钱服。(选方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细苋、白苋

药材基源:苋科苋属植物绿苋Amaranthus viridis L.,以全草及根入药。夏秋采收,洗净晒干。

性味:甘、淡,微寒。

用法用量:1~2两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利湿。用于细菌性痢疾,肠炎,乳腺炎,痔疮肿痛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苋科植物凹头苋的全草及种子。夏、秋采收全草或根,鲜用或晒干;秋季果熟时采收种子。

汉语拼音:Yě Xiàn Cài

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10~80厘米。茎斜上,基部分枝,微具条棱,无毛,淡绿色至暗紫色。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1.5~4.5厘米,宽1~3厘米,顶端钝圆而有凹缺,基部阔楔形,全缘;叶柄长1~3.5厘米。花簇生叶腋,后期形成顶生穗状花序;苞片干膜质,矩圆形;花被片3,细长圆形,先端钝而有微尖,向内曲;雄蕊3;柱头3或2,线形。胞果球形或宽卵圆形,略扁,近平滑或略具皱纹,不开裂。花期6~7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田野、路旁、村边。分布我国南北各地。

性味:甘,凉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4两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治疗甲状腺肿大:取鲜野苋菜根、茎2两,猪肉2两(或用冰糖5钱),水煎,分两次饭后服。轻者1周,重者3周即可见效。

出处:《滇南本草》

附方:①治痢疾:鲜野苋根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野苋菜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