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扶桑花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扶桑花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扶桑花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花上花、大红花、吊丝红花、土红花、大红牡丹花、吊钟花、木花、朋红、公鸡花、佛桑花、贼头花、紫花兰、状元红。
英文名:Chinese Hibisci Rosae- Sinensis Flower,Flowr of Chinese Hibiscus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花朵。
化学成分:花含槲皮素-3-二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diglu-coside),槲皮素-3,7-二葡萄糖甙(quercetin-3,7-diglucoside),矢车菊素-3,5-二葡萄糖甙(cyanidin-3,5-diglucosdie),矢车菊素-3-槐糖甙-5-葡萄糖甙(cyanidin-3-sophoroside-5-glucoside),山柰酚-3-木糖基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-xylosylglucoside),矢车菊双甙(cyanin),槲皮素(quercetin),矢车菊素(cyanidin),三十一烷(hentriacontane),矢车菊素-3-槐糖甙(cyanidin-3-sopho-roside),β-扶桑甾醇(β-rosasterol),及环肽生物碱。
汉语拼音:Fú Sānɡ Huā
原形态:朱槿 常绿灌木,高约1-3m。小枝圆柱形,疏被星状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5-20mm,上面被长柔毛;托叶线形,长5-12mm,被毛;叶片阔卵形或狭卵形,长4-9cm,宽2-5cm,先端渐尖,基都圆形或楔形,边缘具粗齿或缺刻,两面除背面沿脉上有少许疏毛外均无毛。花单生于上部叶腋间,常下垂,花梗长3-7cm,疏被星状柔毛或近平滑无毛,近端有节;小苞片6-7,线形,长8-15mm,疏被星状柔毛,基部合生; 萼钟形,长约2cm,被星状柔毛,裂片5,卵形至披针形;花冠漏斗形,直径6-10cm,玫瑰红或淡红、淡黄等色,花瓣倒卵形,先端圆,外面疏被柔毛;雄蕊柱长4-8cm,平滑无毛,有缘。花期全年。
资源分布: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
性味:甘;淡;平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功效与作用:清肺;凉血;化湿;解毒。主肺热咳嗽;咯血;鼻衄;崩漏;白带;痢疾;赤白浊;痈肿毒疮
各家论述:1.《广东新语》:润容补血。
归经:心;肺;肝;脾经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性状:性状鉴别 本品皱缩成长条状,长5.5-7cm。小苞片6-7枚,线形,分离,比萼短。花萼黄棕色,长约2.5cm,有星状毛,5裂,裂片披针形或尖三角形;花瓣5,紫色或淡棕红色,有的为重瓣,花瓣顶端圆或具粗圆齿,但不分裂。雄蕊管长,突出于花冠之外,上部有多数具花药的花丝。子房5棱形,被毛,花柱5。体轻,气清香,味淡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花上花(《南越笔记》),大红花(《汉英韵府》),土红花(《陆川本草》),大红牡丹花、吊钟花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。
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花朵。
原形态:朱槿(《南方草木状》),又名:赤槿、日及(《南方草木状》),桑槿(《酉阳杂俎》),佛桑(《岭表录异》),扶桑(《纲目》),福桑(《广东新语》),舜英、小牡丹(《两粤琐语》),红木槿。
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6米。叶互生;阔卵形或狭卵形,长7~10厘米,宽2.5~5厘米,先端突尖或渐尖,边缘有粗齿或缺刻,或除近先端外几乎全缘,秃净,或于背脉有少许疏毛。花单生于上部叶腋;有一短或长、有节、广展或倾斜的柄;小苞片6~7枚,线形,分离,比萼短;萼绿色,长约2厘米,5裂,裂片卵形或披针形,尖锐;花冠直径约10厘米,花瓣5,倒卵形,圆端,通常玫瑰红,但亦有淡红、淡黄或其它颜色的,有时重瓣;雄蕊多数,花丝结合成圆筒;子房5室,花柱5裂,柱头头状,雄蕊筒及柱头甚长,超出花冠外。蒴果卵形,有喙,光滑。花期全年。
资源分布:常栽植于庭院,亦有野生者。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性味:甘,寒。
①《纲目》:甘,平,无毒。
②《本草求原》:甘,寒,
③《陆川本草》:性凉,味淡。
④《广西中药志》:味涩,性平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3钱(鲜者0.5~1两)。外用:捣敷。
功效与作用:清肺,化痰,凉血,解毒。治痰火咳嗽,鼻衄,痢疾,赤白浊,痈肿,毒疮。
①《广东新语》:润容补血。
②《本草求原》:有红白二种,白者治白痢白浊,红者治红痢赤浊,饭上多蒸多晒,浸酒。
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清肺热,去痰火,理咳嗽。
④《陆川本草》:凉血解毒。治血热、衄血、血瘙、毒疮。
⑤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煲猪肺治咳血。
出处:《纲目》
附方:治痈疽,腮肿:扶桑叶或花,同白芙蓉叶、牛蒡叶、白蜜研膏敷之。(《纲目》)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花上花(《南越笔记》),大红花(《汉英韵府》),土红花(《陆川本草》),大红牡丹花、吊钟花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。
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花朵。
化学成分:花含矢车菊素-二葡萄糖甙、矢车菊素槐糖葡萄糖甙和槲皮素二葡萄糖甙。
汉语拼音:Fú Sānɡ Huā
原形态:朱槿(《南方草木状》),又名:赤槿、日及(《南方草木状》),桑槿(《酉阳杂俎》),佛桑(《岭表录异》),扶桑(《纲目》),福桑(《广东新语》),舜英、小牡丹(《两粤琐语》),红木槿。
资源分布:常栽植于庭院,亦有野生者。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性味:甘,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3钱(鲜者0.5~1两)。外用:捣敷。
功效与作用:清肺,化痰,凉血,解毒。治痰火咳嗽,鼻衄,痢疾,赤白浊,痈肿,毒疮。
出处:《纲目》
附方:治痈疽,腮肿:扶桑叶或花,同白芙蓉叶、牛蒡叶、白蜜研膏敷之。(《纲目》)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扶桑花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