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石莼

汉语拼音:Shí Chún 别名:石被、纸菜、海莴苣、海白菜、绿菜、猪母菜、青菜婆 性味:甘;咸;寒;平;无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石莼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石莼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石莼的功效_石莼的用量和禁忌_石莼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石被(《连江县志》),纸菜(《广东新语》),海莴苣(《中国植物图鉴》),海白菜(《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石莼科植物石莼或孔石莼的叶状体。冬、春二季采收。

原形态:①石莼,又名:菜石莼。
藻体黄绿色,长10~30厘米,可达40厘米。体近似卵形,边缘常略有波状,或呈广宽的叶片状。体厚在45微米上下。
生长在海湾内,中潮带及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。分布浙江至广东海南岛沿岸;黄渤海沿岸稀少。
②孔石莼
藻体深绿色,呈椭圆形、卵形、披针形或圆形叶片状,扁平如纸,厚约70微米,近基部厚约130~180微米,长径自10厘米~1米,边缘略有皱或稍呈波状。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。基部有盘状固着器,其附近有同心圈的皱纹,无柄或不明显。
生长在中潮带及低潮带和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。分布辽宁、河北、山东和江苏等地沿海,长江以南的东海和南海沿岸也有生长,但由北向南逐渐稀少。

资源分布:产广东、福建等地。

性状鉴别:干燥叶状体呈不规则的团状物,质极松软,甚薄,极易破碎。

性味:本草拾遗》:味甘,平,无毒。

功效与作用:①《本草拾遗》:下水,利小便。
②《海药本草》:主风秘不通,五鬲气,并小便不利,脐下结气,宜煮汁饮之。胡人多用治耳(’耳’一作’疳’)疾。

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石被、纸菜、海莴苣、海白菜、绿菜、猪母菜、青菜婆

英文名:Ulva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lva lactuca L.;Ulva pertusa Kjellm.;Ulva fasciata Delile

药材基源:为石莼科植物石莼、孔石莼、裂片石莼的藻体。

采收和储藏:冬、春二季采收。

化学成分:1.石莼 藻体含杂多糖(heteropolysaccharide),糖蛋白(glycoprotein),蛋白质(protein),脂肪(fat),粗纤维(crude fiber),甘露糖(mannose),半乳糖(galactose)。还含28-异岩藻甾醇(28-isofucosterol),环木菠萝烯醇(cycloartenol),24-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(24-methylene cycloartanol),5-燕麦甾烯醇(△5-avenasterol),麦角甾醇(ergosterol),二甲基-β-丙酸噻亭(dimethyl-β-propiothetin)等。又含多种元素:碳,钠,钾,钙,镁,锶,磷,钡,铁,锌,锰,铜,镍,钼,铅,铯,镉。

汉语拼音:Shí Chún

原形态:1.石莼 藻体淡黄绿色,高10-40cm。体膜质,由两层细胞组成,近似卵形,边缘常略有波状皱褶,或呈宽广的叶片状,中部厚约45μm左右,近基部厚约120-140μm。细胞不规则排列,直径10-20μm,切面为亚方形,每个细胞有一杯状叶绿体和1-3个淀粉核。
2.孔石莼 幼藻黄绿色,逐渐长成蓝绿色,片状,高10-40cm。单生或2-3株丛生,藻体变异较大,有卵形、椭圆形、披针形及圆形等,边缘皱褶稍呈波状,膜质。两层细胞,厚约70μm,近基部厚约130-180μm,甚至可达500μm。藻体上有大小不等的孔,随着藻体生长,几个小孔可成为较大的孔,最后形成不规则的裂片。细胞横切面可见垂直延伸,长为宽的2-3倍。固着器盘状,无柄。
3.裂片石莼 藻体暗绿色,一般高10-12cm,也可达60cm。不规则二叉分裂。裂片似舌状或线状,边缘不规则波状或钝齿状。膜质,厚70-80μm。

生态环境:1.生长在海湾内,中、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。
2.生长在中、低潮带及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或石沼中。
3.生长在风浪较小的中潮带岩石上或低潮带石沼中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浙江至广东、海南沿岸;黄海、渤海沿岸较少。
2.我国沿海均有分布,辽宁、山东较多,但由北向南逐渐稀少。
3.分布于福建南部、台湾及广东沿海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(1)石莼 藻体淡绿色或绿色,呈不规则的团块状。水浸展平后,味状体近卵形,边缘常略有波状皱褶。表面稍有白霜。质极松软,膜质,极易破碎。气微、味淡。
(2)孔石莼 叶状体卵形、披针形或近圆 形,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孔,或不规则的裂片,边缘皱缩,略呈波状。
(3)裂片石莼 叶状体不规则二叉分裂形成或多或少的舌状或线状裂片,边缘平滑或具不规则的齿状突起,有时亦呈波状。
显微鉴别 石莼 叶状体横切面:由两层细胞组成;细胞表面观,长径21-24μm,短径12-15μm,横切面为近方形

性味:甘;咸;寒;平;无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利水消肿;软坚化痰;清热解毒。主水肿;颈淋巴结肿大;瘿瘤;高血压;喉炎;疮疖;急、慢性肠胃炎;疳疾
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拾遗》:下水,利小便。
2.《海药本草》:主风秘不通,五鬲气,并小便不利,脐下结气,宜煮汁饮之。胡人多用治耳(耳一作疳)疾。

用药禁忌:孕妇及脾胃虚寒,内有湿滞者慎服。

归经:入肾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拾遗》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(1)石莼 藻体淡绿色或绿色,呈不规则的团块状。水浸展平后,味状体近卵形,边缘常略有波状皱褶。表面稍有白霜。质极松软,膜质,极易破碎。气微、味淡。

注意:孕妇及脾胃虚寒,内有湿滞者慎服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石被、纸菜、海莴苣、海白菜、绿菜、猪母菜、青菜婆

英文名:Ulva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lva lactuca L.;Ulva pertusa Kjellm.;Ulva fasciata Delile

药材基源:为石莼科植物石莼、孔石莼、裂片石莼的藻体。

采收和储藏:冬、春二季采收。

化学成分:①石莼干品含水分11.51,灰分51.11(二氧化硅、钙、镁、钠、氯等),氮0.58,蛋白质3.61,粗纤维6.89,氯化钠10.55%。

汉语拼音:Shí Chún

原形态:1.石莼 藻体淡黄绿色,高10-40cm。体膜质,由两层细胞组成,近似卵形,边缘常略有波状皱褶,或呈宽广的叶片状,中部厚约45μm左右,近基部厚约120-140μm。细胞不规则排列,直径10-20μm,切面为亚方形,每个细胞有一杯状叶绿体和1-3个淀粉核。
2.孔石莼 幼藻黄绿色,逐渐长成蓝绿色,片状,高10-40cm。单生或2-3株丛生,藻体变异较大,有卵形、椭圆形、披针形及圆形等,边缘皱褶稍呈波状,膜质。两层细胞,厚约70μm,近基部厚约130-180μm,甚至可达500μm。藻体上有大小不等的孔,随着藻体生长,几个小孔可成为较大的孔,最后形成不规则的裂片。细胞横切面可见垂直延伸,长为宽的2-3倍。固着器盘状,无柄。
3.裂片石莼 藻体暗绿色,一般高10-12cm,也可达60cm。不规则二叉分裂。裂片似舌状或线状,边缘不规则波状或钝齿状。膜质,厚70-80μm。

生态环境:1.生长在海湾内,中、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。
2.生长在中、低潮带及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或石沼中。
3.生长在风浪较小的中潮带岩石上或低潮带石沼中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浙江至广东、海南沿岸;黄海、渤海沿岸较少。
2.我国沿海均有分布,辽宁、山东较多,但由北向南逐渐稀少。
3.分布于福建南部、台湾及广东沿海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(1)石莼 藻体淡绿色或绿色,呈不规则的团块状。水浸展平后,味状体近卵形,边缘常略有波状皱褶。表面稍有白霜。质极松软,膜质,极易破碎。气微、味淡。
(2)孔石莼 叶状体卵形、披针形或近圆 形,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孔,或不规则的裂片,边缘皱缩,略呈波状。
(3)裂片石莼 叶状体不规则二叉分裂形成或多或少的舌状或线状裂片,边缘平滑或具不规则的齿状突起,有时亦呈波状。
显微鉴别 石莼 叶状体横切面:由两层细胞组成;细胞表面观,长径21-24μm,短径12-15μm,横切面为近方形,长径21-24μm,短径9-20μm。每个细胞含有细胞核、杯状叶绿体及1-3个淀粉核。

性味:甘;咸;寒;平;无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利水消肿;软坚化痰;清热解毒。主水肿;颈淋巴结肿大;瘿瘤;高血压;喉炎;疮疖;急、慢性肠胃炎;疳疾
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拾遗》:下水,利小便。
2.《海药本草》:主风秘不通,五鬲气,并小便不利,脐下结气,宜煮汁饮之。胡人多用治耳(耳一作疳)疾。

用药禁忌:孕妇及脾胃虚寒,内有湿滞者慎服。

归经:入肾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拾遗》。

性状:干燥叶状体呈不规则的团状物,质极松软,甚薄,极易破碎。

注意:孕妇及脾胃虚寒,内有湿滞者慎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石莼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