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湖北贝母

汉语拼音:Hú Běi Bèi Mǔ 别名:窑贝、板贝 性味:性寒、味苦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湖北贝母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湖北贝母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湖北贝母的功效_湖北贝母的用量和禁忌_湖北贝母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窑贝、板贝

英文名:Bulbus Fritillariae Hepehensis
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.C.Hsia的鳞茎。5~7月间采挖,除去泥砂,石灰水浸泡晒干,或用硫磺熏蒸。

化学成分:鳞茎含多种异甾体、甾体类生物碱,主要有贝母碱(verticine,peimine)、去氢贝母碱(verticinone)、湖贝甲素(hupehenine)、湖贝甲素甙(hupeheninoside)、湖贝乙素(hupehenirine)、湖贝嗪(hupehenizine)、湖贝辛(hupehenisine)及湖贝啶(hupehenidine)等。

汉语拼音:Hú Běi Bèi Mǔ
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植株高26~50cm。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,直径1.5~3cm。叶3~7枚轮生,中间常兼有对生或散生,矩圆状披针形,先端不卷曲或多少弯曲。花1~4朵,紫色,有黄色小方格;叶状苞片通常3枚,极少为4枚,花梗长1~2cm;花被片长4.2~4.5cm,宽1.5~1.8cm,外花被片稍狭些,蜜腺窝在背面稍凸出。蒴果2~2.5cm,宽2.5~3cm,棱上的翅宽4~7mm。花期4月,果期5~6月。

资源分布:系栽培。主产湖北、四川、湖南。

性味:性寒、味苦。

功效与作用:化痰止咳,散结。用于肺热咳嗽、胸闷痰结、瘰疬、痈肿。

性状:鳞茎卵球形、扁卵形或倒圆锥形,直径0.6~3.4cm,高0.8~2.8cm。表面白色或黄白色,较光滑。外层两枚鳞叶在小近等,偶见相差悬殊者,顶端稍平,开裂,底部较平整。味苦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
英文名:BULBUS FRITILARIAE HUPEHENSIS

药材基源: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 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.C.Hsia的干燥鳞茎。夏初植株枯萎后采挖,用石灰水浸泡,硫黄熏;或清水浸泡,干燥。

汉语拼音:Hú Běi Bèi Mǔ

性状鉴别:本品呈扁圆球形,高0.8~2.2cm,直径0.8~3.5cm,表面类白色至淡棕色。外层鳞叶2瓣,肥厚,略呈肾形,或大小悬殊,大瓣紧抱小瓣,顶端闭合或开裂。内有鳞叶2~6枚及干缩的残茎。内表面淡黄色至类白色,基部凹陷呈窝状,残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数须根。单瓣鳞叶呈元宝状,长2.5~3.2cm,直径1.8~2cm。质脆,断面类白色,富粉性。气微,味苦。

性味:微苦,凉。

用法用量:3~9g,研粉冲服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化痰,止咳,散结。用于热痰咳嗽,痰核瘰疬,痈肿疮毒。

用药禁忌: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。

归经:归肺、心经。

性状:本品呈扁圆球形,高0.8~2.2cm,直径0.8~3.5cm,表面类白色至淡棕色。外层鳞叶2瓣,肥厚,略呈肾形,或大小悬殊,大瓣紧抱小瓣,顶端闭合或开裂。内有鳞叶2~6枚及干缩的残茎。内表面淡黄色至类白色,基部凹陷呈窝状,残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数须根。单瓣鳞叶呈元宝状,长2.5~3.2cm,直径1.8~2cm。质脆,断面类白色,富粉性。气微,味苦。

炮制:洗净,干燥。

注意: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窑贝、板贝

英文名:Bulbus Fritillariae Hepehensis
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.C.Hsia的鳞茎。5~7月间采挖,除去泥砂,石灰水浸泡晒干,或用硫磺熏蒸。

汉语拼音:Hú Běi Bèi Mǔ
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植株高26~50cm。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,直径1.5~3cm。叶3~7枚轮生,中间常兼有对生或散生,矩圆状披针形,先端不卷曲或多少弯曲。花1~4朵,紫色,有黄色小方格;叶状苞片通常3枚,极少为4枚,花梗长1~2cm;花被片长4.2~4.5cm,宽1.5~1.8cm,外花被片稍狭些,蜜腺窝在背面稍凸出。蒴果2~2.5cm,宽2.5~3cm,棱上的翅宽4~7mm。花期4月,果期5~6月。

资源分布:系栽培。主产湖北、四川、湖南。

性状鉴别:鳞茎卵球形、扁卵形或倒圆锥形,直径0.6~3.4cm,高0.8~2.8cm。表面白色或黄白色,较光滑。外层两枚鳞叶在小近等,偶见相差悬殊者,顶端稍平,开裂,底部较平整。味苦。

性味:性寒、味苦。

功效与作用:化痰止咳,散结。用于肺热咳嗽、胸闷痰结、瘰疬、痈肿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板贝、窑贝

英文名:Hupeh Fritillary Bulb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. C. Hsia
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的鳞茎。

采收和储藏:于栽种后第2年夏季茎叶枯萎后即可收获,挖起鳞茎,除留种外,应及时加工,去掉泥土,除去茎叶、须根,先用硫黄熏蒸,一般熏蒸10h,若断面变白,则熏透了,熏硫后晒干或炕干,装入麻袋中撞去外皮,筛去泥沙,再用白矾水洗净,干后即成。

化学成分:鳞茎含浙贝甲素(peimine),浙贝乙素(peiminine),湖贝甲素(hupehenine),湖贝甲素甙(hupeheninoside),湖贝乙素(hupehenirine),湖贝嗪(hupebenizine),湖贝辛(hupebenisine),湖贝啶(hupehenidine),鄂贝辛碱(ebeiensine),湖贝甙(hupehemonosid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及对映-贝壳杉烷-16α,17-二醇(ent-kauran-16α,17-diol),对映-贝壳杉-16β,17-二醇(ent-kauran-16β,17-diol)。

汉语拼音:Hú Běi Bèi Mǔ

原形态:植株高26-50cm。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,直径1.5-3cm。叶3-7枚轮生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7-13cm,宽1-3cm,先端不卷曲或多少弯曲。花1-4朵,紫色,有黄色小方格;叶状苞片通常3枚;花梗长1-2cm;花被片6,长4.2-4.5cm,宽1.5-1.8cm,外花被片稍狭些,蜜腺窝在背面稍凸出;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,花药近基着生,花丝常稍具小乳突;柱头裂片长2-3mm。蒴果长2-2.5cm,宽2.5-3cm,棱上的翅宽4-7mm。花期4月,果期5-7月。

生态环境:湖北建始、宣恩一带有栽培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鳞茎呈扁圆形或圆锥形,直径1-3.5cm,高1-2cm,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,稍粗糙,有时可见黄棕色斑点或斑块,外层2枚鳞叶,通常1片较小,被抱合于1片大的鳞叶之中少数2片大小相等,顶端平,中央有2-3个小鳞叶及干缩的残茎。味微苦。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白色。①淀粉粒单粒大多呈广卵圆形,稍扁,少数类圆形,直径4-25(-45μm),脐点短裂缝状或点状,偶见三叉状,层纹可见。②气孔扁圆形,直径40-65μm,少数副卫细胞5个。③草酸钙结晶呈类方形或簇状,直径5-48μm。

性味:味苦、甘;性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-15g。

功效与作用:化痰止咳;解毒散结。主外感风热咳嗽;痰热咳嗽;咯痰黄稠;瘰疬;痈肿;乳痈;肺痈

各家论述: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鳞茎:同贝母。

用药禁忌:反乌头。

出处:始载于《中药志》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鳞茎呈扁圆形或圆锥形,直径1-3.5cm,高1-2cm,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,稍粗糙,有时可见黄棕色斑点或斑块,外层2枚鳞叶,通常1片较小,被抱合于1片大的鳞叶之中少数2片大小相等,顶端平,中央有2-3个小鳞叶及干缩的残茎。味微苦。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白色。①淀粉粒单粒大多呈广卵圆形,稍扁,少数类圆形,直径4-25(-45μm),脐点短裂缝状或点状,偶见三叉状,层纹可见。②气孔扁圆形,直径40-65μm,少数副卫细胞5个。③草酸钙结晶呈类方形或簇状,直径5-48μm。

炮制:洗净,干燥。

注意:反乌头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湖北贝母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