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铧头草

汉语拼音:Huá Tóu Cǎo 别名:地黄瓜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青地黄瓜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烙铁草、犁头草(《重庆草药》)。 性味:辛微苦,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铧头草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铧头草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铧头草的功效_铧头草的用量和禁忌_铧头草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地黄瓜、青地黄瓜、烙铁草、犁头草、白花地下、宝剑草、长萼堇菜、翁域、犁嘴草、剪刀菜、紫花地丁、尼泊尔堇莱、紫花地丁

英文名:Herb of Whiteflower Violet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堇菜植物戟叶堇菜的全草。

汉语拼音:Huá Tóu Cǎo
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无地上茎。根茎通常较粗短,长5-10mm,斜生或垂直。叶基生,莲座状;叶柄较长,上半部有狭而明显的翅;托叶褐色,约3/4与叶柄合生;叶片狭披针形、长三角状戟形或三角状卵形,长2-7.5cm,宽0.5-3cm,先端尖,有时稍钝圆,基部截形或略呈浅心形,有时宽棒形,花期后叶增大,垂片开展并且明显的牙齿,功缘具疏而浅的波状齿。花白色或淡紫色,有深色条纹,长1.4-1.7cm;花梗细长;萼片卵状披针形或狭卵形,长5-6mm,基部附属物较短;侧言花瓣长圆状倒卵形,长1-1.2cm,下方花瓣通常稍短,距管状,稍短而粗,长2-6mm;雄蕊5,花丝短,花药环生于雌蕊周围;子房卵球形,柱头前方具明显的短喙。蒴果椭圆形至长圆形,长6-9mm、无毛。花、果期4-9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田野路边、山坡草地、灌丛、林缘等处。

性状鉴别:理化鉴别 (1)取本品粉末2g,加已醇20ml,加热回流30min,滤过,取滤液1滴,点于滤纸上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,显紫红色荧光。

性味:味微苦;辛;性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;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治疗痈、疖。炎症初期用鲜长萼堇菜捣烂敷于患部,千后即换;亦可制成粉剂或软膏使用。有全身症伏者,可取干草1两,水煎服;或用鲜草洗净捣汁约1酒杯,内服,效果更显着,治疗40余例,均有效。

归经:大肠;心;肝经

出处:出自于《草木便方》

附方:①治肠痈:铧头草。红藤煎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②治恶疮疔毒,红肿疼痛:鲜铧头草,捣烂外敷。(成都《常用草药治疗手册》)

性状:性状鉴别 多皱缩成团。主根较粗短。吉丛生,灰绿或枯绿色,具长柄。叶长湿润展平后,叶片箭头状披针形,或线状披针形,基部稍下延于叶柄,边缘有浅波状齿。花柄长于叶,花黄白色,可见紫色条纹。蒴果椭圆形。气微,味微苦带粘性。

注意: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虚寒者忌服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地黄瓜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青地黄瓜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烙铁草、犁头草(《重庆草药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堇菜科植物白花地丁、长萼堇菜或尼泊尔堇菜的全草或带根全草。2~7月有花果时采收。

原形态:①白花地丁,又名:宝剑草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。
多年生草本,高约6~10厘米。主根粗圆,较长,侧根纤细且多。叶基出丛生;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2.5~7厘米,宽1~2厘米,先端钝,基部截形或楔形,边缘具浅而钝的锯齿;叶柄细长,紫红色,有短毛,上端有翅。花茎长于叶,微紫红色,有短毛,中部具2枚线状披针形的小苞片;单花顶生;花萼5,披针形,边缘膜质具齿;花瓣5,白色或带紫色,倒卵形,长10~13毫米,距长3~4毫米;雄蕊5;雌蕊1,为3心皮合成,柱头先端渐租。蒴果矩圆形,成熟后裂瓣呈三角形。种子小,淡黄褐色,表面有稀疏短绒毛。花期早春。果期4~5月。
生于田野、路旁阴湿地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②长萼堇菜,又名:翁域、犁嘴草、剪刀菜、紫花地丁。
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秃净。根茎垂直。叶丛生,三角形或近戟形,长2~6厘米,宽1~3厘米,先端微钝,基部同心形,边缘有小锯齿。托叶与叶柄合生,其分离部狭披针形,全缘,或有疏齿。花茎略长于叶,近中部或中部以下有线形的小苞片2枚;萼片5,矩圆形或披针形;花瓣5,青紫色,内侧两对花瓣呈匙形,先端及中部紫青色,基部黄绿色,有紫青色花纹,下面一瓣稍宽大,有囊状距,淡绿色;雄蕊5,内向,无花丝,下面2枚具有蜜腺的附属物;雌蕊1,子房上位,卵圆形,花柱呈喇叭状。蒴果3裂,种子多数。花期12月至翌年2月。果期4~5月。
生长山野。分布我国西南部及广东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③尼泊尔堇菜,又名:紫花地丁。
多年生草本,高8~12厘米。主根粗短。叶基出丛生;箭头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2.5~5厘米,宽8~15毫米,先端钝,基部截形以至稍展开成心脏形,边缘具浅波状锯齿;叶柄细长,微紫红色,上端近叶基部有狭翅;托叶披针形,边缘具稀疏锯齿。花茎长于叶;苞片线形,基部有数腺状齿;单花顶生,萼片6,椭圆状披针形,基部附属物卵状三角形;花瓣5,白色,微带紫色,倒卵状长圆形,距长约5毫米;雄蕊5,花丝短;雌蕊1,柱头弯曲且胀大成3浅裂状。蒴果近圆形。
生于山坡、草地、路旁阴湿地。分布我国中部、南部。

性味:辛微苦,寒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寒,味辛酸,无毒。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,:苦,寒,无毒。
③《广西中药志》:味淡,性平,无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,散瘀消肿。治肠痈,疔疮,红肿疮毒,黄疸,淋浊,目亦生翳。
①《草木便方》:治月瘕胀满,刀斧伤。
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去风火,消毒肿疔疮,散瘀血。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通经,消肿,解毒。治红肿疮毒,疔疮及淋浊。
④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清热解毒。治阳黄,肠痈,疔疮,热毒。
⑤《广西中药志》:治眼疾及瘩背。

用药禁忌: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虚寒者忌服。

出处:《草木便方》

附方:①治肠痈:铧头草、红藤煎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②治恶疮疔毒,红肿疼痛:鲜铧头草,捣烂外敷。(成都《常用草药治疗手册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地黄瓜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青地黄瓜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烙铁草、犁头草(《重庆草药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堇菜科植物白花地丁、长萼堇菜或尼泊尔堇菜的全草或带根全草。2~7月有花果时采收。

汉语拼音:Huá Tóu Cǎo

原形态:①白花地丁,又名:宝剑草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。

性味:辛微苦,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治疗痈、疖炎症初期:用鲜长萼堇菜捣烂敷于患部,干后即换;亦可制成粉剂或软膏使用。有全身症状者,可取干草1两,水煎服;或用鲜草洗净捣汁约1酒杯,内服,效果更显着。治疗40余例,均有效。

出处:《草木便方》

附方:①治肠痈:铧头草、红藤煎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注意: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虚寒者忌服。"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铧头草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