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野蘑菇

汉语拼音:Yě Mó Gu 别名:杂蘑 性味:咸;性温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野蘑菇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野蘑菇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

野蘑菇的功效_野蘑菇的用量和禁忌_野蘑菇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garicus arvensis Schaeff.ex Fr.

药材基源:为蘑菇科真菌野蘑菇的子实体。

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、秋采收,采后洗去泥沙,鲜或晒干。

化学成分:含有砷、铜、钾、磷、镉、汞、钒、铬、锌和铅等微量元素。尚含有尿素(urea),脂及酸(fatty acid).三萜类(triterpenes),甘露醇(mannito),麦角甾醇(ergosterol), 维生素(vitamin)C。

汉语拼音:Yě Mó Gu

原形态:菌盖半圆 形,中凸,后期微平展。径6-8cm。盖表光滑,干;后期微有龟裂,盖中央或具不明显的小鳞片。白色、乳白色或乳黄色,紧压后微呈黄色。菌肉白色。味微甘,略具茴香味。菌褶密而离生,初白色,成熟后呈粉红色、深咖啡色。柄柱状,近等粗,中端与盖缘衔接处层外具絮状环膜,白色或乳黄色,脆而易碎。担孢子4枚,椭圆形,壁光滑,(7-8.5)μm×(5-6)μm.微褐色至深褐色。现蕾和出同的季节,由晚春至秋末。

生态环境:生于草地、草原及林缘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青海、新疆、山东、云南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菌盖半球形、扁半表或平展,直径6-18cm,白色、乳黄色或淡黄色,表面光滑或微有龟裂,有时亦有不明显的小鳞片。菌肉厚,类白色。菌褶稠密,不等长,白色、粉红色或黑褐色。菌柄圆柱形,长4-12cm,直径1.5-3.0cm,白色或乳黄色,中上部有时可见菌环。菌环双层,大,厚。气香,味特异。

性味:咸;性温

用法用量:内服: 研末,6-9g;或入丸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散寒;舒筋活络。主风寒湿痹,腰腿疼痛,手足麻木。

各家论述: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味微咸,性温。有舒筋活络、祛风散寒的功能。用于治手足麻木等症。

出处: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,《皇和覃谱》:本草李濒湖云:蘑菰出山东、淮北诸处。埋桑堵诸木于土中,浇以米泔,待菰生采之,长二三寸,本小末大,白色柔软,其中空虚;状如未开玉簪花,或云肉覃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菌盖半球形、扁半表或平展,直径6-18cm,白色、乳黄色或淡黄色,表面光滑或微有龟裂,有时亦有不明显的小鳞片。菌肉厚,类白色。菌褶稠密,不等长,白色、粉红色或黑褐色。菌柄圆柱形,长4-12cm,直径1.5-3.0cm,白色或乳黄色,中上部有时可见菌环。菌环双层,大,厚。气香,味特异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杂蘑

药材基源: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 Schaeff. ex Fr.,以子实体入药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坡草原或旷野草丛中。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青海、新疆。

性味:微咸,温。

功效与作用:追风,散寒,舒筋,活络。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野蘑菇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