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赤链

汉语拼音:Chì Liàn Shé 别名:赤链、赤连、赤楝、赤楝蛇、火赤炼、火练蛇、红斑蛇 性味:味甘;性温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赤链蛇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赤链蛇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赤链蛇的功效_赤链蛇的用量和禁忌_赤链蛇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赤链、赤连、赤楝、赤楝蛇、火赤炼、火练蛇、红斑蛇

英文名:Erythema Snake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赤链蛇的全体。

汉语拼音:Chì Liàn Shé

原形态:赤链蛇,全长1-1.5m。头较宽扁,头部黑色,枕部具红色“∧”形斑,体背黑褐色,具多数(60以上)红色窄横斑,腹面灰黄色,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点斑。眼较小,瞳孔直立,椭圆形。颊鳞1,常入眶;眶前鳞1(2),眶后鳞2;颞鳞2+3,上唇鳞2-3-3或3-2-3(2-2-3)式。背鳞19(21)-17(19)-15(17)行,中段平滑夫棱;腹鳞184-225;肛鳞完整,尾下鳞45-95对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活于海拔1900m以下的丘陵、平原,常见于田野、竹林及水域附近。以鼠、蛙、蛇等为食。

性味:味甘;性温

用法用量:内服:浸酒,20-40ml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;或以药线粘粉插入管内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;止痛;解毒敛疮。主风湿性关节炎;全身疼痛;淋巴结结核;慢性瘘管;溃疡;疥癣

归经:心;脾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
性状:性状鉴别,呈圆盘状,盘径大小不一。头部及躯体黑褐色,背脊稍高而不呈恬脊状,体背部有数条红色窄横纹,体侧有红黑相间的断经志斑点状纹,腹部外侧有黑褐色斑。颈部鳞片19行,中部17行,肛前15行,鳞片多平滑,边缘红色。剥去蛇皮处肉呈黄白色,尾部留皮处显棕红色斑点。

炮制:捕得后,打死,烧存性,研末用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赤链(陶弘景),赤楝蛇、桑根蛇(《纲目》),火赤炼(冻义《动物学》),火练蛇(薜德焴《系统动物学》),火赤链蛇(《脊椎动物分类学》),红斑蛇(《生物学通报》(2):8,1958)。

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赤链蛇的全体。

汉语拼音:Chì Liàn Shé

原形态:体长可达1.2米。头部略扁,呈椭圆形。吻鳞高,从背面可以看到。鼻间鳞小,前端椭圆。额鳞短,长约等于自其前缘到鼻间鳞前缘的距离。颅顶鳞长而大,长为额鳞与前额鳞之和。眼上鳞小。颊鳞狭长、入眼,下与第2、3片上唇鳞相接。上唇鳞8片。眼前鳞小,1片,不达头背;眼后鳞2片,偶为3片。前颞鳞2片,下面一片特大;后颞鳞3片。鼻孔位于2鼻鳞之间,有瓣膜。下唇鳞10片,前颏鳞比后颏鳞大,与前4个下唇鳞相接。后颏鳞与第一腹鳞间有2对小鳞。体鳞光滑,背中央后部有数行微弱的起棱。鳞列19~17~15行。腹鳞187~207片,肛鳞单一,尾下鳞64~79对。体背面黑色,具有约70条左右狭窄的红色横纹;头部鳞片黑色,有显明的红色边缘。头后部有一"丫"形纹。腹部白色,在肛门前面则散生灰黑色小点。有时尾下全呈灰黑色。

资源分布:栖于田野;村庄及水源附近地带。以蛙类、蜥蝎及鱼类为食。性凶暴,但无毒。分布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北等地。

用法用量:外用:研末撒于疮面;或以药线粘粉插入管内

功效与作用:治疗慢性结核性瘘管:将赤链蛇打死,置于瓦片上,以松柴烈火烧枯,研为细末过筛备用。用时按瘘管口径大小,用纸捻粘赤链蛇粉末插入;瘘管大时用纸捻或纱条粘药少许送入;对溃疡面可将赤链蛇末薄薄撒布于上,纱布包扎。每间隔2日换药1次(亦可酌情增减次数)。治疗80余例,皆治愈,但有2例复发。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。

出处:《纲目》

炮制:捕得后,打死,烧存性,研末用。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赤链蛇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