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苦楝皮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苦楝皮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苦楝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楝皮(《斗门方》),楝根木皮(《纲目》),双白皮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。
药材基源:为楝科植物苦楝或川楝的根皮或干皮。四时可采,但以春末夏初为宜。砍下树干或挖出树根,剥取根皮或干皮,洗净晒干。
化学成分:苦楝含有多种苦味的三萜类成分。
汉语拼音:Kǔ Liàn Pí
原形态:①苦楝(《证类本草》),义名:翠树、紫花树、森树、楝枣树、火棯树、花心树、苦辣树、洋花森。
资源分布:主产四川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、河南、贵州等地。此外,陕西、山东、云南、甘肃等地亦产。
性味:苦,寒,有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(鲜者1~2两):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功效与作用:苦楝皮驱蛔虫,民间使用已久,疗效确实。解放后,各地临床报道,病例数以万计。但在实践过程中,对药用部分的选择、制备、剂量、服法等均不一致,其驱虫效果及毒性反应差距也很大。现根据部分临床报道,综述于下:
出处:《证类本草》
附方:①治小儿蛔虫:㈠樟木,削上苍皮,以水煎取汁饮之,量大小多少。此为有小毒。(《千金方》)㈡樟根白皮,去粗,二斤,切。水一斗,煮取三升,砂锅(熬)成膏,五更初温酒服一匙,以虫下为度。(《简便单方》)
性状:①根皮
炮制:洗净,稍浸泡,润透,切丝,晒干。
注意:体弱及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楝皮(《斗门方》),楝根木皮(《纲目》),双白皮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。
药材基源:为楝科植物苦楝或川楝的根皮或干皮。四时可采,但以春末夏初为宜。砍下树干或挖出树根,剥取根皮或干皮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:①苦楝(《证类本草》),义名:翠树、紫花树、森树、楝枣树、火树、花心树、苦辣树、洋花森。
落叶乔木,高15~20米。树皮暗褐色,幼枝有星状毛,旋即脱落,老枝紫色,有细点状皮孔。2回羽状复叶,互生,长20~80厘米;小叶卵形至椭圆形,长3~7厘米,宽2~3厘米,基部阔楔形或圆形,先端长尖,边缘有齿缺,上面深绿,下面浅绿,幼时有星状毛,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,余均无毛。圆锥花序腋生;花淡紫色,长约1厘米;花萼5裂,裂片披针形,两面均有毛;花瓣5,平展或反曲,倒披针形;雄蕊管通常暗紫色,长约7毫米。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,长约3厘米,淡黄色,4~5室,每室具种子1枚。花期4~5月。果期10~11月。
多生于路旁、坡脚,或栽于屋旁、篱边。北至河北,南至云南、广西,西至四川,都有分布。
②川楝,详川楝子条。
资源分布:主产四川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、河南、贵州等地。此外,陕西、山东、云南、甘肃等地亦产。
性状鉴别:①根皮
呈不规则条块、片状或槽状,长短宽窄不一,厚约3~6毫米。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,皮孔大而明显,有不规则的纵裂深沟纹,木栓层常作鳞片状,衰老的栓皮常剥落。露出砖红色的内皮;内表面淡黄色,有细纵纹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。断面纤维成层,可层层剥离,剥下的薄片,有极细的网纹。气微弱,味极苦。以干燥、皮厚、条大、无槽朽、去栓皮者为佳。
②干皮
呈槽形的片状或长卷筒状。长短不一,长约30~100厘米,宽3~10厘米,厚3~7毫米,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,较平坦,有多数纵向裂纹及横向延长的皮孔。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。质坚脆,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层片状。气味与根皮同。以外表皮光滑、不易剥落,可见多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。
性味:苦,寒,有毒。
①《别录》:微寒。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苦,微毒。
⑧《医林籍要》:大苦,大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(鲜者1~2两):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,燥湿,杀虫。治蛔虫,蛲虫,风疹,疥癣。
①《别录》:疗蛔虫,利大肠。
②陶弘景:根:以苦酒摩涂疥;煮汁作糜,食之去蛔虫。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游风热毒,风疹恶疮疥癞,小儿壮热,并煎汤浸洗。
④《滇南本草》:根皮杀小儿寸白虫。
⑤《医林纂要》:杀疳、治疽。
⑥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根皮对绦虫、蛔虫、蛲虫都有效。
⑦《湖南药物志》:治冻疮。
用药禁忌:体弱及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出处:《证类本草》
附方:①治小儿蛔虫:㈠樟木,削上苍皮,以水煎取汁饮之,量大小多少。此为有小毒。(《千金方》)㈡樟根白皮,去粗,二斤,切。水一斗,煮取三升,砂锅(熬)成膏,五更初温酒服一匙,以虫下为度。(《简便单方》)
②治小儿虫痛不可忍者:苦楝根白皮二两,白芜荑半两。为末,每服一钱,水-小盏,煎取半盏,放冷,待发时服,量大小加减,无时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抵圣散)
③杀蛲虫:楝根皮二钱,苦参二钱,蛇床子一钱,皂角五分。共为末,以蜜炼成丸,如枣大,纳入肛门或阴道内。(《药物图考》楝皮杀虫丸)
④治钩虫病:苦楝皮(去粗皮)十斤,加水五十斤,熬成十斤;另用石榴皮八两,加水五斤,熬成二斤,两种药水混合搅匀,成人每次服一两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⑤治瘾疹:楝皮浓煎浴。(《斗门方》)
⑥治疥疮风虫:楝根皮、皂角(去皮子)等分。为末,猪脂调涂。(《奇效良方》)
⑦治顽固性湿癣:楝根皮,洗净晒干烧灰,调茶抽涂抹患处,隔日洗去再涂,如此三、四次。(《福建中医药》(2):43,1959)
⑧治瘘疮:楝树白皮、鼠肉、当归各二两,薤白三两,生地黄五两,腊月猪脂三升。煎膏成,敷之孔上,令生肉。(《刘涓子鬼遗方》坐肉膏)
⑨治小儿秃疮及诸恶疮,R螋疮:楝树枝皮烧灰,和猪膏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⑩治虫牙痛:苦楝树皮煎汤漱口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⑾治蛇咬伤:苦楝树二层皮、韭菜各四两,加米酒半斤、醋四两,炖热放凉后用。伤口先行扩创,用药酒自上而下外擦,药渣外敷,内服少许药酒。(广东《中草药处方选编》)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楝木皮、楝树枝皮、苦楝树白皮、东行楝根白皮、楝皮、楝根皮、楝根木皮、苦楝树皮、苦楝根皮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Melia azedarach L.2.Melia toosendan Sieb.et Zucc.
药材基源:为楝科植物楝和川楝的树皮及根皮。
采收和储藏:全年或春、秋季采收,剥取干皮或根皮,除去泥沙,晒干。
化学成分:1.棕树皮中含有川楝素(toosendanin),苦楝酮(kulinone),苦楝萜酮内酯(kulactone),苦楝萜醇内酯(kulo-lactone),苦楝植酸甲酯(methylkulonate),苦楝子三醇(melianotriol),葛杜宁-3-O-β-O-D-吡喃葡萄糖甙(7a-acetoxy-l4β,15β-epoxy-gedunan-1-ene-3-O-β-Dglucopyranoside),1,8-二羟基-2-甲基蒽醌-3-O-β-D-吡喃半乳糖甙(1,8-dihydroxy-2-methylanthraquinone-3-O-β-D-galactopyranoside),1,5-二羟基-8-甲氧基-2-甲基蒽醌-3-O-a-L-吡喃鼠李糖甙(1,5-dihydroxy-8-metho-xy-2-methylanthraquinone-3-O-a-L-rhamnopyranoside),4',5-二羟基黄酮-7-O-a-L-吡喃鼠李糖基-(1→4)-β-D-吡喃葡萄糖甙[4’,5-dihydroxyflavone-7-O-a-L-rhamnopyranosyl-(l→4)-β-D-glucopyranoside],异川楝素(isotoosendanin)。另有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正十三烷及水溶性成分。樟树木材中含印楝波灵(nimbolin)A及B,秦皮酮(fraxinellone),葛杜宁(gedu-nin)。樟树根中含芹菜素-5-O-β-D-吡喃半乳糖甙(apigenin-5-O-β-D-galactopyranoside)。
汉语拼音:Kǔ Liàn Pí
原形态:1.楝 落叶乔木,高15-20m。树皮暗褐色,纵裂,老枝紫色,有多数细小皮孔。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;小叶卵形至椭圆形,长3-7cm,宽2-3cm,先端长尖,基部宽楔形或圆形,边缘有钝尖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幼时有星状毛,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,余均无毛。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;花淡紫色,长约1cm;花萼5裂,裂片披针形,两面均有毛;花瓣5,平展或反曲,倒披针形;雄蕊管通常暗紫色,长约7mm;子房上位。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,长1.5-2cm,淡黄色,4-5室,每室具1颗种子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10-11月。
2.川楝 乔木,高达10m。树皮灰褐色;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。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,长约35cm;羽片4-5对;小叶卵形或窄卵形,长4-10cm,宽2-4cm,全缘或少有疏锯齿。圆锥花序腋生;花萼灰绿色,萼片5-6;花瓣5-6,淡紫色;雄蕊10或12,花丝合生成筒。核果大,椭圆形或近球形,长约3cm,黄色或粟棕色,果皮为坚硬木质,有棱,6-8室,种子长椭圆形,扁平。花期3-4月,果期9-11月。
生态环境:1.生于旷野或路旁,常栽培于屋前房后。
2.生于海拔500-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、丘陵地带湿润处,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。
资源分布:1.分布北至河北,南至广西、云南,西至四川等地。
2.分布于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干皮呈不规则块片状、槽状或半卷筒状,长宽不一,厚3-7mm。外表面粗糙,灰棕色或灰褐色,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灰棕色皮孔。除去粗皮者淡黄色;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。质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呈层片状,易剥离成薄片,层层黄白相间,每层薄片均可见,极细的网纹。无臭,味苦。根皮呈不规则片状或卷曲,厚1-5mm。外表面灰棕色或棕紫色,微有光泽,粗糙,多裂纹。干皮以皮细、可见多数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。根皮以皮厚、去栓皮者为佳。
显微鉴别 干皮横切面:外侧有3-4条木栓组织层带。木栓层常已深入到韧
性味:苦;寒;有毒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-15g,鲜品15-3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:或研末调敷。
功效与作用:杀虫;疗癣。主蛔虫病;钩虫病;蛲虫病;阴道滴虫病;疥疮;头癣
用药禁忌:体弱及肝肾功能障碍者、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均慎服。亦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。苦楝皮有一定的毒副反应,服药中毒后可有头痛、头晕、恶心、吐吐、腹痛等症状。严重中毒,可出现内脏出血、中毒性肝炎、精神失常、呼吸中枢麻痹,甚至休克、昏迷死亡。
1.《新修本草》:此有两种,有雄有雌。雄者根赤无子有毒,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,时有至死者。雌者根白有子微毒,用当取雌者。2.《福建药物志》:苦楝根皮驱虫有效,但有一定的毒性,应结合患者的年龄、体质等情况,慎重投药。
归经:脾;胃;肝经
出处:参见川楝子条。
性状:性状鉴别 干皮呈不规则块片状、槽状或半卷筒状,长宽不一,厚3-7mm。外表面粗糙,灰棕色或灰褐色,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灰棕色皮孔。除去粗皮者淡黄色;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。质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呈层片状,易剥离成薄片,层层黄白相间,每层薄片均可见,极细的网纹。无臭,味苦。根皮呈不规则片状或卷曲,厚1-5mm。外表面灰棕色或棕紫色,微有光泽,粗糙,多裂纹。干皮以皮细、可见多数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。根皮以皮厚、去栓皮者为佳。
炮制:1.《圣惠方》:"锉。"2.《博济方》:"细切。"3.《斗门方》:"去其苍者,焙干为末。"4.《卫生宝鉴》:"去浮皮。"5.《医学纲目》:"去皮。"6.《景岳全书》间"刮去皮土。"7.《外科全生集》:"去皮取白肉。"现行,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丝,干燥。 饮片性状:参见"药材鉴别"项。 贮干燥容器内,置阴凉干燥处,防霉,防蛀。
注意:体弱及肝肾功能障碍者、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均慎服。亦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。苦楝皮有一定的毒副反应,服药中毒后可有头痛、头晕、恶心、吐吐、腹痛等症状。严重中毒,可出现内脏出血、中毒性肝炎、精神失常、呼吸中枢麻痹,甚至休克、昏迷死亡。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别名:苦楝、楝树果、楝枣子、苦楝树、森树、翠树、紫花树、川楝皮
英文名:CORTEX MELIAE
药材基源: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.et Zucc. 或楝Melia azedarach L.的干燥树皮及根皮。春、秋二季剥取,晒干,或除去粗皮,晒干。
汉语拼音:Kǔ Liàn Pí
性状鉴别:本品呈不规则板片状、槽状或半卷筒状,长宽不一,厚2~6mm。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,粗糙,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灰棕色皮孔,除去粗皮者淡黄色;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。质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呈层片状,易剥离。无臭,味苦。
性味:苦,寒;有毒。
用法用量:4.5~9g。外用适量,研末,用猪脂调敷患处。
功效与作用:驱虫,疗癣。用于蛔蛲虫病,虫积腹痛;外治疥癣瘙痒。
用药禁忌:肝炎、肾炎患者慎服。
归经:归肝、脾、胃经。
性状:本品呈不规则板片状、槽状或半卷筒状,长宽不一,厚2~6mm。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,粗糙,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灰棕色皮孔,除去粗皮者淡黄色;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。质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呈层片状,易剥离。无臭,味苦。
炮制: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丝,干燥。
注意:肝炎、肾炎患者慎服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苦楝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