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附地菜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附地菜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附地菜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鸡肠、鸡肠草、地胡椒、搓不死、豆瓣子棵、伏地菜、伏地草、山苦菜、地瓜香
英文名:all-grass of Pedunculate Trigonotis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的全草。
化学成分:附地菜的花含有飞燕草素-3,5-二葡萄糖甙(delphinidin-3,5-diglucoside)。地上部分含有挥发油(volatile oils)0.013%-0.023%,其中含有74种成分包括:21种脂肪酸(fatty acids),20种醇(alcohols),14种碳氢化合物(hydrocarbons),12种羰基化合物(carbonyls)等。内有牻牛儿醇(geraniol),α-松油醇(α-terpineol)萜类化合物等。
汉语拼音:Fù Dì Cài
原形态:附地菜,一年生草本,高5-30cm。茎基部略呈淡紫色,通常自基部分枝,纤细,直立或斜升,具平伏细毛。单叶互生;下部叶无柄,上部叶具短柄或长柄;叶片匙形、椭圆形或长圆形,长2-5cm,宽5-20mm,先端圆钝或尖锐,基部宽楔形或渐狭,两面均具糙伏毛。聚伞花序成总状,顶生,幼时卷曲,后渐次伸长,长5-20cm;花小,通常生于花序后侧;叶状苞片2-3;花梗短,花后延长3-5mm;花萼长1-2.5mm,5裂,裂片倒卵形,平展喉部具5枚白色或带黄色附属物;花冠简与花冠裂片等长;雄蕊5,内藏,着生在花冠简上部,不伸出花冠外;雌蕊1,子房4深裂,花柱基生,柱头头状。小坚果4,斜三棱锥状四面体形,长0.8-1mm,黑色有光泽,表面具细毛,有短柄,背面具3锐棱。花期4-6月,果期7-9月。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田野、路旁、荒草地或丘陵林缘、灌木林间。
性味:辛苦;平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,或研末服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擦。
功效与作用:行气止痛;解毒消肿。主胃痛吐酸;痢疾;热毒痈肿;手脚麻木
各家论述:1.《名医别录》:主毒肿,止小便利。
归经:心;肝;脾;肾经
出处: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
性状:性状鉴别 全草我皱缩成团。湿润展开后,根细长圆锥形。茎1至数条,纤细我分枝,基部淡紫棕色,上部枯绿色,有短糙毛。基生叶有长柄,叶片椭贺状卵形,长可达2cm,两面有糙毛,茎生叶几无柄,叶片稍小。总太花序细长,可达20cm,可风类白色或蓝色小花,有时具四面体形的小坚果。有青草气,味微苦涩。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鸡肠(《本草经集注》),鸡肠草(《别录》),地胡椒(《贵州草药》)。
药材基源: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的全草。初夏采收。
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5~30厘米。茎通常白基部分枝,纤细,直立,或丛生,具平伏细毛。叶互生,匙形、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1~3厘米,宽5~20毫米,先端圆钝或尖锐,基部狭窄,两面均具平伏粗毛;下部叶具短柄,上部叶无柄。总状花序顶生,细长,不具苞片;花通常生于花序的一侧,有柄,长3~6毫米;花萼长1~2.5毫米,5裂,裂片长圆形,先端尖锐;花冠蓝色,长约1.5毫米,5裂,裂片卵圆形,先端圆钝;雄蕊5;子房深4裂,花柱线形,柱头头状。小坚果三角状四边形,具细毛,少有光滑,有小柄。花期5~6月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原野路旁。我国西南至东北均有分布。
性味:辛苦,凉。
①《别录》:微寒。
②《药性论》:苫。
③孟诜:温。
④《纲目》:微辛苦,平,无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两;捣汁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擦患处。
功效与作用:治遗尿,赤白痢,发背,热肿,手脚麻木。
①《别录》:主毒肿,止小便利。
②陶弘景:疗蠼螋溺。
③《药性论》:洗手足水烂,主遗尿。
④孟诜:作灰和盐,疗一切疮,及风丹遍身如枣大痒痛者,捣封上,日五、六易之;亦可生食,煮作菜食益人,去脂膏毒气;又烧敷疳匿;亦疗小儿赤白痢,可取汁一合,和蜜服之甚良。
⑤《贵州草药》:驱风,镇痛。
出处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附方:①止小便利:鸡肠草一斤,于豆豉汁中煮,调和什羹食之,作粥亦得。(《食医心镜》)
②治气淋,小腹胀,满闷:石韦(去毛)一两,鸡肠草一两。上件药,捣碎,煎取一盏半,去滓,食前分为三服。(《圣惠方》)
③治热肿:鸡肠草敷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④治漆疮瘙痒:鸡肠草捣涂之。(《肘后方》)
⑤治手脚麻木:地胡椒二两。泡酒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⑥治胸肋骨痛:地胡椒一两。煎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⑦治反花恶疮:鸡肠草研汁拂之。或为末,猪脂调搽。(《医林正宗》)
⑧治风热牙痛,浮肿发歇,元脏气虚,小儿疳蚀:鸡肠草、旱莲草、细辛等分。为末,每日擦三次。(《普济方》祛痛散)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别名:伏地菜
药材基源:为紫草科附地菜属植物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 (Trev.) Benth.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集,拔取全株,除去杂质,晒干备用。
汉语拼音:Fù Dì Cài
性味:甘、辛,温。
用法用量:1~2钱,研粉冲服3~5分。外用适量,捣烂涂患处。
功效与作用:温中健胃,消肿止痛,止血。用于胃痛,吐酸,吐血;外用治跌打损伤,骨折。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鸡肠(《本草经集注》),鸡肠草(《别录》),地胡椒(《贵州草药》)。
药材基源: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的全草。初夏采收。
汉语拼音:Fù Dì Cài
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5~30厘米。茎通常白基部分枝,纤细,直立,或丛生,具平伏细毛。叶互生,匙形、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1~3厘米,宽5~20毫米,先端圆钝或尖锐,基部狭窄,两面均具平伏粗毛;下部叶具短柄,上部叶无柄。总状花序顶生,细长,不具苞片;花通常生于花序的一侧,有柄,长3~6毫米;花萼长1~2.5毫米,5裂,裂片长圆形,先端尖锐;花冠蓝色,长约1.5毫米,5裂,裂片卵圆形,先端圆钝;雄蕊5;子房深4裂,花柱线形,柱头头状。小坚果三角状四边形,具细毛,少有光滑,有小柄。花期5~6月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原野路旁。我国西南至东北均有分布。
性味:辛苦,凉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两;捣汁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擦患处。
功效与作用:治遗尿,赤白痢,发背,热肿,手脚麻木。
出处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附方:①止小便利:鸡肠草一斤,于豆豉汁中煮,调和什羹食之,作粥亦得。(《食医心镜》)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附地菜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