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乌蛇皮

汉语拼音:Wū Shé Pí 别名:乌梢蛇 性味:味甘;性平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乌蛇皮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乌蛇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乌蛇皮的功效_乌蛇皮的用量和禁忌_乌蛇皮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皮。

原形态:动物形态详乌蛇条。

功效与作用:《纲目》:治风毒气,眼生臀,唇紧、唇疮。

出处:《纲目》

附方:治小儿唇紧,脾热唇疮,乌蛇皮烧灰,酥和敷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皮。

汉语拼音:Wū Shé Pí

原形态:动物形态详"乌蛇"条。

功效与作用:《纲目》:"治风毒气,眼生臀,唇紧、唇疮。"

出处:《纲目》

附方:治小儿唇紧,脾热唇疮,乌蛇皮烧灰,酥和敷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乌梢蛇

英文名:Black-snake skin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aocysd humnades(Cantor)

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皮。

采收和储藏:宰杀乌梢蛇时,剥取蛇皮,鲜用或晒干。

汉语拼音:Wū Shé Pí

原形态:乌梢蛇,形体较粗大,头颈区分不明显,全长可达2m以上。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,其上有2条黑线纵贯全身,老年个体后段色深,黑线不明显,背脊黄褐纵线较为醒目,幼蛇背面灰绿色,其上有4条黑线纵贯全身。颊鳞1,偶有1小鳞,位于其下,眶前鳞2,眶后鳞2(3);颞鳞2(1)+2,上唇鳞3-2-3式。背鳞16-16(14)-14,中央2-4(6)行起棱。正脊两行棱极强,腹鳞192-205;肛鳞2分,尾下鳞95-137对。

生态环境:生活于沿海平原、丘陵及山区或田野、林下等地。行动敏捷,以鱼、蛙、蜥蜴等为食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

性味:味甘;性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6g。外用:适量,烧灰存性,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支翳;解毒消肿。主目翳;唇疮;喉痹

各家论述:《纲目》:治风毒气,眼生翳,唇紧、唇疮。

归经:肝;肾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乌蛇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